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英语课程结构改革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大学英语课程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写作英语论文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学系统,制定了完整的教学大纲,基本沿着固定的教学轨道进行教学。在这个体系中,学生能够达到听说读写的基本要求,有较深厚的语法基础,词汇量得到了明显的扩展,阅读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在应试中,成绩优秀者年年递增。不过,在辉煌的表面下,仍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目前的教学只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会考试的学生,不会“说话”不会“听话”的学生越来越多。归纳起来,与课程结构有关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1)只注重知识的传送,忽视或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发展的差异。教育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工程。人是教育的中心,忽视人的感受,不理会人的需要,教育只能是独裁的教育。目前的英语教学,特别是语法教学,常常是教9币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枯燥的语法知识,相近的惯用法把学生搞得昏昏欲睡,头脑发胀。在实际交流中,这些语法规则常常用不上。学生会发现,课堂上学的东西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
(2)只能提供学生极少的实际听说机会,难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的实践。尽管听说教学在高校中已经提倡了很久,也编了很多以听说为主的教材,但真正实现听说教学的却寥寥无几。学生课堂上的参与机会很少。久而久之,能“说”的学生变得不爱说,不能“说”的学生更不“说”。
(3)只能传递事先编好的具有现成结论和答案的考题,很难提供学生考试以外的综合信息。由于多年来一直沿着四六级考试指挥棒走,大学英语教学从教师到学生都本着考试通过的原则去教去学。课堂上的问题都有固定的答案,且答案只能是唯一的。教9币按着答案讲,学生跟着答案走。思维是固定的、凝聚的。
(4)要求学生采取接受式的学习活动方式,难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信息能力和创造能力。很多课堂上,教9币永远是主角,学生接受的总是教9币的思想,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大学时代应该是思想最活跃的时期,而多数学生的思想却是静止的。对一些文化差异的现象,表现出的冷漠令人吃惊。他们只会接受信息,不会处理信息。
大学英语课程结构改革的基本主张大学英语课程结构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目标、不同阶段的任务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而设置不同。具体说来可以有三个层次,即宏观课程结构、中观课程结构和微观课程结构。
宏观课程结构是指课程设置的结构,又叫课程表结构,它存在于课程计划之中。宏观课程结构是一个总体的发展规划,是教学中的大方向。可以由英语教育专家根据我国英语教育的总体情况进行宏观策划,包括大学英语教学中必修课的安排、课程完成所需要的时数、课程的必讲内容以及具体的测试等。目前,很多高校只看成绩,不管素质,只安排与过级有关的听力、写作和阅读等课程,把学生培养成答卷机器。因此有必要进行统一的授课要求,加强宏观管理。当然,宏观的授课要求不应该以测试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要强调英语素质的培养,要以造就有能力的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彻底打破以往的“考试中心论”。
中观课程结构是由各个方面课程内容之间的横向组合与纵向组合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它是指各门英语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例如,阅读和听说就是一对很好的“姊妹课”,阅读的素质具有转化为听说能力的潜能。影响学生听说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有限的词汇量;区分语音的困难;不能迅速理解句子结构及意义。其中,随着词汇量的不断积累,区分语音的困难会逐渐减小。而能否迅速理解语句含义则是阅读水平的体现。阅读能力的标志之一——阅读理解准确性与以下因素有关:词汇量、智力(与阅读材料相关的知识)、对词语之间关系的领悟能力、对词语在上下文含义的掌握、推理能力、判断能力、归纳能力、对语法结构的熟练程度等。
这些因素恰恰是听说理解准确与否的决定因素。如果学生在词汇量提高的基础上,能够深入理解所用词汇的内在含义或是隐喻含义或是语境含义,就能够准确判断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并给予正确回答。阅读材料的句子结构和用词手段比话语要复杂得多,较长的句式结构和经过推敲的用词,都是打好语言基础的素材。学生如果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完成较难的阅读材料的话,反过来再做听说,会觉得游刃有余。
阅读对于听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要想提高听说能力,必须先打好阅读的基础,加大阅读材料的难度,锻炼语言符号在大脑中自动转化的过程。教师应想办法把听说和阅读的这两种课有效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孤立地各上各的课。如果能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那么通过阅读研究规范的作品,就可以写出漂亮的文章,远远要比单纯地讲句子结构、篇章结构、写作技巧等抽象的东西要有效果。任何一篇精读文章都是最好的范文,学生完全可以模仿,可以写出“英语味”的文章。
微观课程结构叫深层课程结构,存在于教材内部,是教材内部各成分、各要素按照一定比例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微观课程结构强调的是对教材本身的探讨。目前的阅读课只关注词语和句子的解释,不去或很少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含义。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只“看到了树木,不见森林”。一篇内涵丰富的文章,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学欣赏能力,却在不经意间被错过了。久而久之,学生只学到了干瘪的字词,却记不起任何美丽动人的故事。语言教学,从某种程度上看,可以是美育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欣赏英语的魅力,教师必须对文章有独特的鉴赏能力,有广博的知识,而不是只对字词进行字典式的介绍。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他们对教师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只讲解词汇和句子,忽视文章的深度和内涵,这样的教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乏赏析水平,这样的教学是一种惰性教学。久而久之,英语教学变成机械式的枯燥的语法教学,学生们除了会背更多的语法规则之外,英语水平没有一点提高。
大学英语课程结构改革的总体构想
一、新型课程构建
鉴于以上的分析,很有必要建立新型的课程结构。新型课程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着眼于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欣赏感受等各个方面得到发展,必须撤掉过级率这个指挥棒或者不以过级成绩作为评定学生的标准。让学生放开手脚,丢下包袱学英语。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写论文、调查、比较、讨论等方式发表见解,抒发思想,培养创造力。考试要不拘一格,不要规定唯一的答案,鼓励学生思维活跃、发散、积极。
2.优化学科课程的结构。目前的学科课程不尽合理,课程单一,模式化严重,知识集中,某些内容较死板,知识面窄。因此,一些课程需要优化组合,既要分类,又要集中。
第一,从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维度来实现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短期课程的有机结合,以分科课程为主。如精读、听说两门主类课程应分科教学,语法、欣赏,写作应以综合课程为主。语音和文化可以作为短期课程。这样,有分有合,有长有短,既减轻了教学压力,又能够有所侧重。学生学起来,思路比较清晰,目的性强。
第二,从育人目标的维度来实现必修学科与选修学科的有机结合,加大选修课程的比重。目前的外语教学重心逐渐从结构转向功能,从孤立的语言形式转向在社会环境中使用的语言形式。单纯的必修课程已无法满足知识积累的需要,门类众多的选修课程势在必开。平时可以多鼓励学生选修一些具有专业倾向的学习内容,如外交、经贸、新闻、师范等。这方面的知识要尽量少而精,不用像主要专业知识那样雄厚。学理科的学生可以多涉猎一些英美文学知识,学文史的学生可以多看一些有关科技知识方面的内容,以此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目的是使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扎实的前提下,为成为复合型、应用型、外向型的人才创造条件。
第三,从学科性质的维度初步确定不同类型学科之间的比例关系。到了21世纪,不仅需要掌握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如对语法、词汇的讲解,而且应从实际应用中汲取新的基础知识,包括基础写作知识、语言应用能力和现代新词汇的实际掌握等。要进一步加强各种教材内容的迁移性,要求各科教材突出各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中最基本的富于迁移性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乃至创造性,从而让学生优质高效地获得大量实际应用能力。
二、新型活动课程的构建
新型活动课程是以充分而具特色地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标,以学生必需的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按照特定活动项目和特定活动方式组成的一种课程类型。它包含共同活动课程与个体活动课程两种类型。共同活动课程指在教师的统一组织下进行的教学活动。个体活动课程指根据教师的宏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教学活动。它可以包括独立进行的涉外工作,独立完成的论文写作,独立组织设计的演讲报告,独立调查的统计数据等。在大一,由于学生刚刚适应大学的学习,基础较薄弱,需要教师的多方指导,因此,这两类活动课程的课时比例大体应为3:1,即教师的作用占较大比例。到了大二,随着学生的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应适当放手,让学生逐渐学会独立完成英语方面的学术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这时课程比例应为1:1。
三、实现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的区别和联系不仅体现在两类课程方案中,而且体现在两类课程的教学之中。两者的区别是活动课程中,学生的自主性较强,方式灵活多样,有时会出现一些教师无法预想的内容,不一定会完全遵照既定的原则。学科课程则比较单一,原则性较强,内容比较固定,教师很容易把握。因此,将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有机地整合是实现新型课程的关键。一方面,两类课程设计和教学应把握两者的区别,以便正确发挥这两类课程各自独特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两类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应注重增进两者固有的内在联系,以便实现这类课程的整合。学科课程是活动课程的基础。没有学种果程做坚实的地基,活动课程就会失去重心,失去目标,变得毫无意义。活动课程是学科课程的具体表现。没有活动课程的实践,学科课程就会成为死的知识,死的原则。两者的关系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四、形式多样的课程模式
要想恰当地确定多样的课程模式,第一要研究课程模式的内容;第二要研究构成特定课程模式的基本要素;第三要弄清课程模式与课程结构的关系;第四要把握课程模式多样化的客观依据。即(1)同类同级学校课程所处外部环境的不平衡性;(2)学生文化科学基础和能力倾向的差异性;(3)基本课程结构的转换性。
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课程模式的确定主要考虑第一条依据,辅以第三条依据。据此该课程可形成两种不同的模式:一是普及式英语知识的课程模式,二是提高式的英语阅读的课程模式;三是特色式听说写译的课程模式。
对于基础中等的学生和学习优秀的学生,各种课程和模式划分为两个层次。中等基础的学生第一层次的课程模式分为四种:一是提高式英语阅读的课程模式;二是普及式听说的课程模式;三是综合式听说读写译的课程模式;四是特色式实际应用的课程模式。优秀学生第一层次的课程模式分为五种:(1)考研准备式的课程模式;(2)六级准备式的课程模式;(3)综合式英语欣赏的课程模式;(4)特色式创造性思维的课程模式;(5)两级一体化的课程模式。其中,第二层次的课程模式是按照第三条依据确定的。其主要组织形式有:学科课程中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多种组合方式;限选学科与综合课程的多种组合方式;限选学科与必修学科的多种组合方式;短期课程与长期课程的多种联结方式等。
大学英语教育活动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课程系统、教学系统、考试系统、教育系统等有机构成的整体,所以大学英语课程结构改革必须在这些相关教育系统的密切配合下进行。任何系统出现故障,都会导致整个课程结构的改变。因此,课程结构的改革是多个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是需要全体英语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