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英语变体和英语教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论文摘要:本文研究了世界英语变体中的中国英语变体的特征,阐述了中国英语变体对英语教学的影响与启示,提出在教学过程,应正确认识中国英语变体,处理好标准英语与中国英语变体的关系。教师应结合中国英语与标准英语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目的语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语言反映了复杂的社会内容,其交际模式不是单一、简单的。作为当今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国际通用语的英语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其用途不再仅局限于外交、贸易、科技、文化和旅游等传统领域,而是在全球传媒、卫星电视、互联网络及新技术转让和英语教学产业等诸多领域均占绝对优势。由于历史、文化、社会、地域等多方面原因,目前世界各国对英语的使用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标准英语”,而是在英国本土以外形成诸多的“英语变体”;同时为了满足社会各个方面、各种现象的需要,英语也因其地域、社会等多方面原因出现与传统语言的差异,形成了英语的变体。这些变体包括不同特色的母语英语、方言、洋泾浜和克里奥耳语等。在中国,英语的强势地位毫无遮饰地展现着。但中国人在学习、使用这种语言的过程中,往往将英语的表达、理解与本民族习惯相结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变体”。了解“中国英语变体”不仅能进一步加深语言与社会关系的研究,而且也将对推动英语语言教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一、英语变体的含义
英语变体,指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所说的同一种语言在某些方面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色(如发音、词汇、语法等)。Widdowson认为:如果语言是交际工具并为民族利益服务,反映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就必然有多样性。1985年,语言学家BrajKachru在“英语世界化理论”中就提出“三个同心圆”模型理论(threeconcentriccircleofEnglish)来表示英语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的类型、习得方式等。这三个同心圆分别是内圆(innercircle)、外圆(outercircle)和扩展圆(expandingcircle)。
BrajKachru认为内圆指的是母语为英语的国家,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南非等。这些国家因为地理、历史、政治等原因,虽然都使用英语,但在词汇、语音、语法等方面均有差异,形成各具特色的英国英语、美国英语等,我们可称这些为“母语英语变体”。内圆的人口少,英语是其母语,获得方式是自然习得,用途是全方位的。
在外圆和扩展圆范围里,英语虽然也被广泛使用,但不被这两个范围内的国家作为母语,这种情况下的英语叫做“非母语变体”。外圆包含的国家多是由英国前殖民地组成,英语从起初的强迫“移植”到新环境中,到现在“自然”与当地语言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民族化的英语变体。如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外圆的人口比内圆多,英语在这里是第二语言或与母语并列官方语言,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其获得方式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这些国家使用的英语可以称作“制度变体”。
扩展圆人口最多,英语在这里是外语,其范围内的国家对英语使用有特定的语域、功能:如在科技、教育、工业、贸易、外交等领域起辅助语言的作用,获取方式是依靠长期学校教育。扩展圆中,英语形成了一定的“语用变体”,但没有确定其政治地位。这里使用的英语可以称为“行为变体”,如中国,日本等国家。这些非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已与当地语言、文化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言变体。本文将通过重点研究“中国英语变体”,并以此来为中国英语教学提出相应的启示与策略。
二、对中国英语变体的理解
(一)英语在中国的发展
提到中国英语变体就要回顾中国对英语使用的历史。英语在中国使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1664年英国人在中国建立第一个贸易港口,随后的鸦片贸易和工业的发展引发大规模的语言接触,英语成为中国买办和外国人之间的交际工具,也是当时外国租界的一种通用语,之后在陆续出现的教会学校中教授这种语言。1895年洋务派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后中国学校教育开始广泛开设英语课程。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接触加大加深,为了与国际接轨,英语成为国家教育系统中一门主干课程。近年来,曾有专家估算在中国大约有2亿人在工作、活动、生活中讲英语。英语在中国的广泛使用已经被世界认同,而且正润物细无声地与汉语彼此影响,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新的英语变体。这种英语与标准英语既似又非似。理论界将这种语言称之为“中国英语变体”。
(二)中国英语变体的含义
中国英语变体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用来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与现象的一种英语变体。它是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跟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国际使用型的英语变体。曾经有人对是否存在中国英语变体持怀疑态度,但汪榕培于1991年提出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英语变体,之后很多学者也都认可中国英语是存在的,他们认为它是英语变体的一部分。李文中提出:英语一旦在一个地区被采用,不论是在科技、文学或现代化等方面,都会发生再生现象,部分是语言再生,部分是文化再生。由此可见,中国英语变体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中国这种非英语文化背景范围内被应用,并被本民族文化融合、同化而形成的英语变体。但这种变体只是语言变体,它不同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印度英语等国别类型的英语变体,因为在内圆与外圆里的国家,英语已经有其政治地位,而中国则是在具体环境中才使用。因此汪榕培对“中国英语”下的定义是“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并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谢之君则认为“中国英语是中国人跨文化语言交际中使用的干扰性英语变体,这种干扰表现在语言各个层面上,有语言本身的,也有思维和文化的;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英语水平有关”。张培成对中国英语变体曾矛盾的说:“我们应该使英语在中国总是处在作为外语的变体的地位”,同时他又承认:“中国人之间类似的英语交流必将推动中国英语朝着制度变体发展,中国英语(ChineseEnglish)是一种变体,是在中国土地上的正确的英语表达”。中国英语变体是英语在中国使用、发展的结果,它和其他变体一样是跨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根据Kachru的观点,每种变体都有其次变体,中国英语因历史、地域、文化的原因也可分为大陆英语、香港英语、台湾英语、澳门英语等变体。这与汉语一样,不同地区有不同方言。不同口音的英语、不同地域的英语变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认可中国英语变体的存在,认可它在世界交流中的作用,认可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英语变体在国际、民间交流中对世界的影响。
(三)中国英语变体特点
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进行思维和感知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语言习得的完成,是某种思维方式形成的标志。一个人一旦首先习得了汉语,形成了中国式的思维方式,他将不可避免地在其英语使用中夹带中国特点。人们常通过音译、译借、语义再生等手段,使汉语词汇进入英语交际。由此可见,中国英语变体的特点主要是由中国人所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所决定的。
中国文化主要在两方面影响着英语:一是物质文化方面,包括自然环境、生产方式、食物、居住方式、生活器皿等;一是精神文化方面,如政治制度、法律形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等。由于中西方文化在以上两方面的显著差异,使得英语国家的英语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国情。中国人在接待外宾、外贸洽谈、对外宣传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中国特有的社会与文化;使用英语的中国人是在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中成长、生活的,难免在有意无意之间将这种文化渗透到英语中去,进而使英语在中国“本土化”,并得以再生。因此中国英语变体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使用的英语。这种语言虽然没有书本化,但已经广泛被大众甚至英语母语国家接受,在日常生活、交流、翻译中都可以看见这种承载着中国文化、具有汉语特点的中国英语变体的痕迹。例如:longtimenosee(好久不见),peoplemountainsandpeopleseas(人山人海),littleemperor(小皇帝),strikehardcampaign(严打运动)等,这些英语表达方式并不符合英语语法,而是以汉语为基础,但这种表达方式已经在英、美等国家开始登上大雅之堂,在交流中没有任何理解障碍。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对世界影响的不断扩大,必然会有更多的中国特有的“说法”译成英语,从而使标准英语受汉语的影响不断丰富。
三、中国英语变体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正确看待中国英语变体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工具。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是双向的:我们通过英语的学习、研究、使用可以了解西方人的处世哲学、思维方式、先进文化;同时,西方也通过这种中国英语变体来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在英语、美语中有很多词汇都是源自中国。比如,在翻译与交际中,中国所特有事物的中国英语就比字典里的标准英语更为英语国家人理解和接受:如Taichi(太级拳)翻译起来比shadowboxing更有市场;jiaozi(饺子)比dumpling更好理解。2008年奥运即将来临,每个中国人为此自豪、骄傲,希望能够为中国、为世界作点贡献。在奥运志愿者的对外交流中,能说一口流利的标准英语固然好,但如果因为刻意追求标准而影响交流也许会因小失大。中国英语变体不会影响多种文化的交流,会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中国更多面向世界,这正是2008奥运宣传口号“oneworld,onedream”所体现的真实内涵。
当然,这些并不是说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国英语为上,在高等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中特别是专业英语仍应该尽量以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为标准;另外,学习语言的过程不仅是语言本身的学习,还包括对目的语文化、思维方式的理解与运用等,这可以帮助学习者减少在以后的交流中产生理解错误,减少“文化冲突”,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但否定中国英语变体的作用、发展与使用也是错误的,中国英语变体可以帮助学习者通过对比中国英语与标准英语的特点、行文方式来减少误解、更好的学习标准英语。因此,通过对中国英语变体的研究、理解,可以促进英语教学的改进。
(二)中国英语变体与标准英语的差异
1.语音方面。在英语学习中,口语交流是重要的。对比英语汉语,汉语发音中有四声但没有重音,语调整体听起来比较平稳;但英语却有明显的单词重音、句子重音,而不同的语调表达的含义便会有区别。特别是伦敦英语,语音、语调都比较重,因此目前中国英语学习者经常偏重于美国语音,因为它相对来说发音平缓。近年来随着中国不断对外开放交流,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也都进入国门,这也使得学习者在若干种母语变体的语音中呈现出一种混合型的倾向。语言交流是重要的,因为语音不同,而强迫学习者语音“标准化”是没有必要的。
2.词汇方面。中国英语变体最明显的特点是从词汇开始的。因为民族不同、国情不同、习惯不同,文化上的差异,在用英语表示中国社会文化中某些特有的事物与现象时,经常发现空词项,即英语中无对应表达法,出现了表达真空。因此,在中国英语变体中就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表达方式。如:onecountrywithtwosystems(一国两制度)、guandao(官倒)、Pekinese(北京人)、Confucianism(儒家思想)。这些词汇、短语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专利”,并被英语母语国家接受。据统计,牛津字典中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有一千多条(1189个),说明英语在不断吸收着汉语。英语中已使用从中文借用的词汇、短语数量种类之大,居于英语中借词第十一位。如果从语义划分,可具体分为19类:饮食包括烹调器皿类(190个)、生物名称(175个)、地理名称(110个)、艺术名词(100个)、宗教和哲学名词(49个)、政府和政治名词(48个)、种族词汇(34个)、职业身份名词(34个)、度量和货币(31个)、语言写作(28个)、朝代名词(23个)、服装名词(17个)、娱乐名词(16个)、协会和秘密社团名称(9个)、武术名称(8个)、药品名称(7个)、经济学名称(6个)、地质学名称(6个)、颜色词汇(5个)等。这些统计数字还在不断增加。由此可见汉语丰富了标准英语的词汇与表达,这也使学习者更会以灵活的方式掌握英语词汇。
3.语法方面。中西文化差异巨大,思维的不同影响了语言的结构,汉语的行文方式与英文有很大差异:汉语习惯上先交代原因,然后表明态度,英语恰好相反;汉民族文化是群体观念影响主题句设定和具体词汇的使用,而英美人则是突出个体理念,并且句式正好与汉语相反等。如:在翻译“离开办公室前,我已经完成了工作”时,中国人常说:“BeforeIlefttheoffice,Ihadfinishedthejob”,而英美人会说成:“Ihadfinishedthejobbeforeleavingtheoffice”。文化的差异引起了句式的差异,但随着交流的加大,英美人理解并接受了中国人的表达方法,这显然受到了汉语思维的影响。很多词的英语翻译都是“汉化英语”,可见受汉语影响的“汉化英语”的出现和发展是一种客观必然。这正如罗运芝所指出“中国英语的语法更趋灵活、自由。作为英语的一种变体,中国英语虽然还没有被广泛接受,但已呈现了不可阻挡的趋势”。
(三)中国英语变体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应正确处理标准英语与中国英语变体之间的关系,克服“过正”英语的影响,正视中国英语变体的客观存在,树立以语言交流为目的的学习方式。现在标准英语已经变成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定义、内涵随着世界的交流合作在不断的延伸与发展,语言之间的彼此融合、同化、互补的过程在不断地进行着。中国英语在不断加深的国际交流中逐渐显露其特殊地位。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是熟悉掌握公共交流的工具。语言学家Quirk认为对一种国际通用语的选择不是基于语言学或美学的标准,而是往往基于交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在交流中,学生们对这种日益习惯化了的中国英语表达方式感到亲切,容易掌握。这可以帮助他们在以“交流”为目的的学习中建立一种相对宽松的语言环境,大胆地使用英语,自由的交流,而不是时刻受到语法、语音、词汇等“过正”英语的束缚与压力。
2.中国英语变体能够充分反映中国民族文化、政治制度特色,在语言学习中特别是针对翻译学习有重要的地位,不可忽视。在英汉互译中有很多有中国特色的句子,翻译时可以结合中国英语的特点,将其更好、更准确地译出。例如:“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就可以直接翻译成“seizingtheopportunitytodeepenthereformandopenchinawidertotheoutsideworld”;“希望工程”翻译成“hopeproject”;“五个一工程”翻译成“thefive-oneproject”等。在教学中,可以将标准英语与中国英语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学习、使用目的语。
3.创造条件,通过对比中国英语与标准英语的行文、语句差异,加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学习地道的英语。教学中,创造机会让学生更多接触英美语言环境,更多与外国人面对面交流,避免“哑巴英语”、“纯汉式英语”。比如在翻译“你真是个幸运儿”时按汉语的行文和礼貌规则有可能翻译成“youarealuckman”,但在西方地道的翻译方式是“youarealuckdog”。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生存环境、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都成为两种语言学习干扰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分析两种语言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英语特色,清楚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中国英语,什么情况用更地道的英语,相信跨国交流并非难事。
参考文献:
[1]顾曰国.变化中的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王银泉.英语的全球化、本土化与标准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
[3]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5]谢之君.中国英语——跨文化交际中的干扰性变体[J].现代外语,1995,(1).
[6]Seidlhofer.B.ControversiesinAppliedLinguistics[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3.
[7]Kachru.B.Englishintheworld[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