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职业院校英语教学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职业院校英语教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通过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依据英语实用性工具性的特点,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和措施,旨在提高高职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

AnalysisedonsomeissuesexistedinvocationalcollegeEnglishTeachingbasedonpracticalityandcharacterasticsasatool,weputforwardspecificimprovementprogrammesandmeasures,aimedatimprovingStudents’languageapplicationabilityanddevelopgoodhabitsoflanguagelearning.

关键词: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应用性学习习惯

Keywords:vocationalcollegeEnglishteachingpracticalitylearninghabit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涉外企业日益增多,英语作为一门全球通用的语言工具,在评判就职人员的基本业务素质方面,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一点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此同时,英语在实用性的特点上向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调查显示:很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水平不太满意,其中包括部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学生。主要表现在接待外宾,电话咨询以及外贸谈判等方面。主要问题就是口语听力不过关。现在,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怎样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系统的学习英语,并使之与实际工作需要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是摆在教师和学生面前并亟待探讨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对象英语基础差:总体英语水平较差;高职生一般是高中阶段学习较差的学生,或是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升入高职高专的学生,这些学生英语基础非常差,对英语不感兴趣。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由于地区间经济和教育水平的差异,使得英语水平也相差很大,不同高校以及同一高校(甚至同一班级)的学生对学习英语的期望差异也极大。有些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语法和语音都不过关。面对这种多层次、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很难以同一进度,同一难易水平进行英语教学。

2.教学方法陈旧。英语作为学科教学,高职院校侧重的是英语词汇、知识和语法结构,强调的是记忆和机械操练。而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交际性、工具性和人本性的特点。教师通常一讲到底,除了偶尔的提问,基本都是讲解语法,翻译课文,老师习惯了学生没有异议,学生习惯了老师“喂食”。语言教学更应该关注课堂师生互动,关注语言交际,关注学生课堂参与,关注学生的语言和个性发展。过分强调英语学科知识结构常常使教学中英语的实用性大打折扣。

3.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水平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学习英语始终是被动学习,从中小学开始学习英语,学生们已习惯于老师解释词汇,分析句子,讲解语法,布置习题这些上课步骤,所以到了高职院校,在没有老师的督促和强制要求下,学生们开始无所适从,有的同学甚至抱怨课本没有把语法标在醒目位置。不记得有多少学生问诸如怎样学英语之类的问题。在学习方法上,大多数学生抱着一本英语教科书,或者捧着词汇书不停的写单词,而很少有人阅读英文报刊、杂志或通过国际互联网来学习英语。

4.教学内容单一化,理论研究与探讨也相对滞后。单纯得语言学习思维已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些直接导致了学生囿于课本,不能与所学专业相结合,所学知识无法应用于工作。例如:职业院校所选用的英语教材,内容多侧重于生活环境中的基本口语交际,对于某些职业特定的用语,比如办公室文秘英语、酒店英语、旅游英语等涉及较少,而且缺乏系统性,而这些内容对于职业学生恰恰是很重要的。

二、教学实践中采取的具体措施

1.教学模式兴趣化。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尽可能快的让学生实现从学习到应用的转变,已成为当务之急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最主要的目标。英语是一门应用型技能,首先必须从教学模式上寻求突破。改变以往常规性的授受关系,以启发式教学手段引导和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以一节复习课为例,可以启发学生运用所学单词和句型,设想场景,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小短剧,这样,不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也便于教师从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教学内容多样化。培养职业应用能力和提高学生英语素质,是我国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掌握他所学的专业技术英语,能够正确地使用和操作进口设备和仪器,甚至自如的与外国合作者进行交流,对一个在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而言,都是非常必要的。因而适时地开设专业英语课程,模拟工作环境,使学生早日进入角色。以商务英语为例,准备一些报关单证,让学生识别分析;或解析一份进口仪器的说明书,对学生而言,都是有益的岗位锻炼。根据职业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是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将教学内容作一定的拓展,即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讲究语言的得体性。语言的得体性离不开社会文化知识。文化语言研究表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所以,语言和语言的运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学生只有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有所了解,才能懂得在何时、何地、何种场合、对谁、用什么方式和态度说什么话,避免出现语用失误和交际尴尬。

3.教学方法上以自愿性和强制性相结合。对于进入职业学院的学生而言,他们中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的同时,也要定时布置任务,督促学习。甚至可以采取一定的强制性学习的措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熟读成诵不是不可取。尤其是对基础差的同学,更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例如,可以让学生课下准备成语典故,上课解释给全班同学听,或者每人准备一段英语短文进行演讲,让大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克服了对英语的恐惧,久而久之,也养成了课下自觉查找资料,阅读文章,记忆单词的好习惯。

4.授课方式上以全英文和双语教学相结合。对基础稍好的高职学生尝试全英文授课,对某一班级的调查表明:开始有些学生不适应,上课紧张,对老师讲的个别地方不知所云,但经过一段时间,85%的学生表示愿意接受这种方式,认为这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环境,和提高听说能力的机会。当然,授课用语的难易程度要视班级总体水平而定,对基础弱的班级,可以使用较容易得句子和学生交流,例如,Pleaseretellthestoryinyourownwords.Doyouhavetanybetterwaystosharewiththewholeclass?而对基础好的就可以用诸如Thegrammarpointmaybealittlebitdifficultforyoutounderstand,butit’sveryuseful.Youwillcomeacrossitlaterinyourtextbook.略难一些的句子。在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时,,可以用英语讲述专业知识概要,而对教材中的术语或段落则用中文讲解。以财会英语为例,讲解时不能简单的翻译,还要结合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可以使学生增强理解和记忆。最后,对于同一范围英语水平差距较大的班级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分类指导,分级教学,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都能有所提高。

5.教师亟待更新教学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广泛涉猎各专业知识,加强业务学习,对新兴学科的英语教学要格外关。作为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师往往承担跨专业的英语教学任务,只有了解了专业知识,传授英语才会变得游刃有余。举例来说,monitor基础英语:班长;计算机英语:显示器,consumption商务英语:消费;医学英语:肺病,commission基础英语:委员会;商务英语:佣金。当然,还要妥善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关系。虽然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强调知识应用,把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但高职教育也是一种养成教育,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英语的能力和习惯。

6.对职业院校学生而言,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克服语言障碍走上工作岗位是头等大事。而对于英语这门学科来讲,词汇已成为重中之重。英语词汇的特点是来源杂、数量大、且增加迅速。并且大部分都无规律可循,这就需要学生下定决心反复诵读和默记词汇。对常见的同、反义词,需学生主动地做好比较和归纳。此外,英语中有大批词汇是通过构词法生成的。掌握常用词根和前缀、后缀等知识,对扩大英语词汇非常有利。例如,教师在讲解forecast这一单词时,可以把带有相同前缀的词语(foresight,foretell,foresee…)一并展示给大家以增强记忆,不失时宜的传授英语构词法,让学生从一点一滴的积累词汇中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虽然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但只要遵循英语教学规律,改进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合理设置课程,师生共同努力,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就会实现。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霍莉平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3)武俊梅.基于现代技术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初探[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4)黎晓伟高职学生英语学习低效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第25卷第8期

(5)ArnoldJAffectinLanguage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