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英语翻译课程互动教学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英语翻译课程互动教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英语翻译课程互动教学

摘要: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以教师传授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为主,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学生的双语文化意识、思维能力收效甚微。该文作者借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翻译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讨,提出“翻译课程互动教学模式”,认为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数学质量。在这一模式中,“互动”贯穿于整个翻译教学过程,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生生、课内以及课外全程互动,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互动教学;翻译能力

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在翻译方面的能力要求是“能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速度为每小时250~300个英文单词。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能担任一般外事活动的口译。”然而,时至今日,我国的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教学效果仍然不够理想,其中教学模式的单一与陈旧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传统翻译教学模式进行反思,探索一条更有效的教学路子。本文在分析目前翻译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翻译课程互动教学模式”,旨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提高翻译能力。

一、翻译教学现状

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课程,翻译课程与基础阶段的技能性课程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学生要想达到翻译课程的要求,除了具备翻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须有开拓性的思维和表达能力。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对如何实施翻译教学缺乏科学的研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加之对学习者、传授者(教师或学校)、社会需求三者之间关系处理不当,翻译教学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教师大多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重语言知识传授、轻翻译技能培养,其教学步骤大致如下:

1、教师课堂讲授翻译理论与技能知识;

2、布置一篇满是“陷阱”的文章让学生翻译;

3、教师把作业收上来逐一认真批改;

4、课堂上逐句讨论学生翻译的文章;

5、老师给出一个“正确”的译文。

虽然授课教师备课认真细致,唯恐有丝毫的疏漏,批改学生作业直到深夜,弄得两眼发酸,然而如此认真负责的教学得到的结果却往往是:学生抱怨教师讲授太多,实行“一言堂”,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教师则抱怨学生上课不认真,不尊重老师的劳动,不认真研读教师费心批改的作业,同样的翻译错误屡教不改。课程结束后,就会发现教师为了教学费时费力,而学生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却提高不大。究其主要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师生之间是单向式交流,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获得的是零碎、片面的知识,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难以得到有效激发,造成知识的消化不良;教师认真负责地“从头包到脚”,完成了学生本该完成的任务,造成学生无所事事,动手能力差,对翻译“没有感觉”,当然难于提高学生实际的翻译能力。

二、翻译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起源于皮亚杰对西方哲学传统中知识论的不满。皮亚杰强调,认识是一种适应性活动。我们要把知识看作一种概念和行动纲要。学习不是一种刺激——反应现象,它需要自我调节和反思,并由此建立概念结构。这种概念结构的建构不是通过反复机械地学习所谓“正确”答案而解决的。也就是说,那种相信能教给学生正确答案的教育哲学是不可取的。概念不仅仅是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必须由学生自己来理解。

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知道一切”,学生被置于待加工的对象的位置之上——他们的头脑有待注入内容和理性观点。而从建构论者的立场来看,个体并不是内容和理性的占有者,而是它们的分享者。博学而合理的陈述并不是内部心理的外部表达,而是在不断进行的社会交流(communalInterchange)中的整合。对于一个建构论的教育者来说,主要的挑战是使学生加入一系列的互动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角色从被加工的客体转化为对话关系中的主体。教育主要通过相互间的互换,即通过协调对话参与者的行动而产生。

在这种理论之下,学习就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是一种协作习得的过程。建立翻译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符合人类对事物的认知。这种教学模式一旦建立,至少将会产生以下效果:

1、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中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2、学生全程参与互动,在此过程中,有利于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更易于形成个体的学习风格;

3、在互相协助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消除学习中的紧张焦虑情绪,提高学习效率;

4、教师在互动中是协调者、促进者、资源顾问,在互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翻译能力。也就是说,教师最终让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翻译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翻译技巧,而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翻译能力。

三、翻译课程互动教学模式

那么,互动教学模式怎样来实施呢?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任务型”教学呢?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呢?如何让学生在实践和思索中,在交流和探讨中发现、运用双语转换的规律,从而最终提高翻译能力呢?这就需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全程贯彻互动教学,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内互动以及课外互动,达到翻译课程的真正目的。现将这一教学模式介绍如下:

(一)课内互动

1、开学初的课程互动

开学的第一堂翻译课,教师并不急于向学生灌输翻译史或翻译理论等方面的知识,而是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翻译的认识和理解,了解学生对翻译课程的期待。一般说来,此时学生对翻译难免会有一些误解,比如会把翻译简单化,对翻译课程的期待过高,或者将翻译课程当作提高语言的后续课程等。这时,教师就需要做一些必要的解释,引导学生一开始就树立对翻译的正确认识,为后面的课程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当然,也可以和学生共同商讨课程的要求、作业量以及完成方法。第二学期开学初,则可以让学生以书面形式告知教师对哪种文体感兴趣,想尝试译哪种文体甚至具体的哪些篇章,说明选择的理由,教师则综合学生的意见、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本学期的教学目标进行筛选,最后给出翻译练习的篇目,并给予充分的解释。让学生自己选择翻译的原文,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翻译风格。因为教师的职责不是让一些满是“陷阱”的文章难倒学生,让学生产生对翻译的畏惧感,而是指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篇始发语文章可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译文,给他们指出各种不同的路径,使他们能够离开教师的扶持而独立工作。

2、课堂汇报互动

在第一学期介绍翻译流派、翻译技巧等理论知识时,不是由老师唱主角,而是将任务分配给学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的内容,学生课前讨论之后,产生出相对统一的见解,每个小组在课堂上派出1名代表进行5~10分钟的陈述,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说明。遇到有分歧的问题,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一些交流和争论。这种做法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信任感,从而增强自我学习和探究的自信心,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现场模拟互动

在《简·爱》两个译本评析课堂上,笔者在导入部分选取了书中男女主人公一段经典的对白。利用多媒体将英文对话部分显示在屏幕上,先让两个学生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然后让另外两个学生分角色译成英文,随后让2~3个同学点评,最后老师做点评,与学生一起探讨翻译的得失,肯定学生的表现,同时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口译课程训练中,模拟宴会、记者招待会、商务洽谈会等真实场景。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味了翻译的快乐和痛苦,品尝了译者的成功和失败,学会了琢磨、推敲、应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克服了学生“等靠要”的思想,而且促进了学生的消化和吸收,在“悟”中培养了学生的翻译意识。

(二)课外互动

1、课前互动

由老师将课堂上要讨论的主题事先布置给学生,并给予指导性意见和具体要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的内容,各小组组长将组员的任务细化,并上报老师。学生课前就各自收集的资料进行讨论,并充分利用网络课堂,课前在网络课堂的聊天室里交流,也可以将不能解答或者感到迷惑的问题在网络课堂的bbs以及答疑栏中提出。课前在讨论中产生出相对统一的见解,课堂上进行小组汇报。这种互动,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过程中真正领悟翻译,而且有利于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今后的论文写作以及深造打下一定的基础。

2、译前互动

在布置篇章翻译作业时,先告知原文的出处,给学生分析原文的文体、功能,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注意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情况,恰当处理译文功能。要求学生查询相关的背景资料。同时,也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文章理解的难点和翻译的难点。通过这样的译前互动,可以部分地避免学生翻译中的语言错误,改变传统教学中的“纠错”教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翻译技巧的实践中去,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产生出高质量的译文,有效地提高翻译能力。

3、译后互动

学生独立完成翻译作业以后,并不急于让他们上交,而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翻译作业进行互评,在翻译本上写出评阅意见,然后分组讨论,最终每组上交一份自认为比较满意的译文作为最终成绩。同时,每个学生也上交自己的译文修改本,便于老师把握学生的翻译进展情况。这样做的目的在于:(1)让学生了解要想产生出满意的译文,一定要反复地修改、推敲,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翻译习惯;(2)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评判译文的能力;(3)小组讨论可以在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4)改变老师批改翻译作业费时不讨好的局面,因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基本上可以消灭拼写错误、语法错误等,便于让老师集中精力对学生的语篇、文体等方面进行翻译方面的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4、译文评析前互动

这个环节主要指的是学生完成译后互动行为之后,在规定的网络互动时间内进入翻译网络课堂的聊天室进行师生、生生、组内、组际互动。互动的内容包括翻译过程中的得失、翻译策略选择以及具体的翻译词句探讨等。这样做的好处在于:(1)通过进一步的交流,有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更好地感悟翻译;(2)给性格内向的学生提供一个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和空间;(3)便于老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情况,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三)互动评估

评估是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有效的评估体制不仅可以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自己的教学现状,从而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翻译课程评估将形成性评估和互动评估有机地结合起来,该课程最终成绩由作业互评(10%)+网络互动(10%)+课堂汇报(10%)+翻译作业(20%)+期末考试(50%)构成。作业互评、网络互动以及课堂汇报在上文中有所交待,在这里只稍作补充。

1、作业互评

作业互评要求学生在译文中留下修改的痕迹,写下评阅意见,并签上评阅者的姓名。老师收上翻译本子,不仅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了解评阅的学生译文的评判能力。教师根据译文情况以及评阅情况同时给两个学生打分。这一环节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打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翻译习惯和认真负责的翻译态度。

2、网络互动

网络互动的所有内容会自动保存下来,评分主要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来进行,其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翻译问题,不断进步。

3、课堂汇报

课堂汇报评分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学生评分;另一个是老师评分。学生评分包括:自我评分和他组评分。在所有评分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最后的平均分作为成绩。评估的标准包括:内容(50%)、逻辑(20%)、语音语调(10%)、应变能力(20%)。

4、翻译作业

翻译作业的批改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形式:(1)在一学期中,教师逐个批阅所有学生的作业3次,即学生的第一次作业、期中作业以及期末作业。第一次翻译作业批改可以使老师从总整体上把握学生的现有水平,便于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期中一次作业批阅可以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便于针对出现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期末一次作业批阅便于老师了解学生一学期的收获,总结自己的翻译教学。(2)学生小组讨论后产生一篇自己比较满意的译文,通过网络课堂上交;老师课前评阅,课堂上讲解分析译文后给出评分标准,匿名展示每个小组的译文,让学生根据讲评要点和评分标准进行公开打分,并说明理由;最后老师综合情况给出分数。这种评分办法公开透明,有利于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将理论化、条文化的翻译知识和翻译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

5、期末考试

在期末考试中,除了传统翻译题型以外,还可以设计20%的译文评析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技能,认真研读所给的原文和2~3个译文,对译文进行评析,判断优劣,做到观点鲜明,有充分的例证,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能够自圆其说。这种考核方式也是评估阶段师生之间的一个互动。这种方式能更全面地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结语

翻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要想提高翻译能力,必须要遵循实践、比较(交流)、领悟,再实践、再比较、再领悟……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讲技法、规则、方法,但是翻译能力的提高毕竟最终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和领悟。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应更注重学生的“悟”,这种“悟”需要通过学生不断的实践和教师的引导来实现。贯穿于教学每个环节的互动过程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互动中,真正做到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真正领悟翻译,从而增强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牢固掌握知识,形成科学探究精神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