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话语联系语制约性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话语联系语制约性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话语联系语制约性

提要: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为探讨语言形式与语用理解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本文根据该理论,从话语生成与理解的角度分析话语联系语对话语生成与理解的认知性解释及其语用制约性,论证了话语的生成与理解是一个相互制约的过程。

语话联系语、关联理论、话语生成、话语理解

1前言话语联系语(discourseconnectives)或称话语标记语(discoursemarkers)(Fraser,1997)就是类似下面斜体部分的词语或结构:

(1)Wewerelateinleavinghome.Nevertheless,wearrivedontime.

(2)Itshouldfly.Afterall,wefolloweddirections.

(3)WeoughttospeaktoHarryaboutthatpoint.Incidentally,whereishetoday?

(4)Hewasinsensitivetothegroup’needs.Consequentlytherewasalotofbadfeeling.

由于研究的出发点或侧重点各异,国内外学者给上述词语或结构赋予了不同名称,如连接词(conjunctions)、逻辑联系语(logicalconnectors)、话语操作语(discourseoperators)、话语小品词(discourseparticles)、语用表达式(pragmaticexpressions)、语用标记语(pragmaticmarkers)等(参见何自然、冉永平,1998a)。本文统称为话语联系语,而非话语联系词。因为从结构方式上看,它们不限于单词,还包括短语或结构组合;从语用功能上看,它们体现的主要不只是形式上的特点或话语衔接功能及语义意义,还应该视为话语信息组织的一部分,从局部或整体上对话语的构建与理解产生语用制约,具有动态的语用特征。综观各家观点,对话语联系语的研究有句法的、语义的,也有语用的,这些研究有的根据话语组合方式去探讨联系语对话语生成的影响,有的从话语理解的角度去分析联系语的语用功能,如Blakemore(1987,1990,1992),Sanders,Spooren&Noordman(1992;1993),Rouchota(1996),Unger(1996)等等。本文从认知推理的角度,借助关联理论框架探讨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制约问题。

2关联理论框架

Sperber与Wilson(1986/1995)从认知角度出发,提出了颇有影响的关联理论。根据该理论,交际涉及说话人与听话人对信息的处理,说话人通过明示交际行为,让听话人获取某种信息。话语理解涉及语言解码与推理过程。前者指语言结构的逻辑形式,即语义原型(blueprintofmeaning),后者指逻辑形式转换成话语命题之后推导出的隐含意义,即说话人意义(speakermeaning)。话语理解始于确定字面意义的信息解码过程;但接下来的消除歧义、确定指称、识别施为用意(illocutionaryforce)、区分反语与幽默以及补全话语等都必须依靠语用推理,而且推理涉及对话说人意图的推断。根据关联原则与最佳关联假设,推理是切实可行的。明说与隐含指说话人要表达的意义和意图,它们构成了关联理论中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式(ostensive-inferentialcommunicationmodel)。明示与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从说话人角度而言,交际是一个明白无误地示意的过程,即交际时说话人用明白无误的明说表达出自己的意图;但从听话人角度而言,交际又是一种推理过程,即从说话人通过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中推断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话语理解是一个动态过程。关联理论强调从信息处理的总的认知理论出发去理解话语。它指出在话语理解时认知主体会利用推理机制,将话语的字面意义与可能隐含的认知信息加以综合,再结合语境假设1,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其中具最佳关联性的解释。说话人所提供的信息应具有充分的关联,也即应该提供与听话人的认知语境2相关联的信息,值得听话人注重,以便对方理解与推断自己的交际意图。另一方面,在理解话语时,听话人也只会关注、处理那些具有充分关联性的话语,而且趋向于在与这些话语具最大限度关联的语境中对其进行处理,并构建与这些话语有最佳关联的心理表征。

说话人会制约听话人对话语关联性的寻找。听话人一般只留意那些他认为有必要注重的现象或信息。这就意味着,只有当说话人所传递的信息是与听话人相关且值得听话人去处理时,它们才能吸引听话人的注重,才有意义。因此,说话人一旦故意去吸引听话人的注重力,而且听话人又知道对方在故意吸引他的注重,听话人就要努力寻找话语与语境假设之间的关联,进行推理,从话语中获取某种语境效果3。可见,听话人的爱好不只是在于获取某种信息,更要搜寻话语的最大语境效果。

Sperber&Wilson指出,在信息处理中,说话人一般总会最大程度地表述信息,以便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付出尽可能小的代价。语境选择受各种心理因素制约,但说话人的语境选择主要受两个目的影响:(1)最大限度地减少听话人理解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2)最大程度地增加话语的语境效果。这一解释为交际中的语境选择提供了答案,比其它语用理论更具说服力。听话人的目的就是将新信息与自己的已知信息结合起来,重新寻找话语同认知语境之间的关联信息。在任何情况下,听话人都会根据语境假设去处理新信息,以寻找话语的关联性。听话人的任何假设、信念都会对话语理解产生影响。既然说话人与听话人都是为了交际的成功,听话人往往会按照说话人所期待的方式去理解话语,这时,听话人所选择的语境也是受说话人控制的。

因此,我们认为,说话人在话语生成时使用话语联系语是为了对听话人的理解形成某种制约,即保证听话人在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后寻找话语与认知语境之间的关联。话语越明确,听话人所受到的制约就越大。

3对话语联系语作用的两种熟悉

有的学者曾根据连贯理论与关联理论框架对话语联系语在话语理解中的作用进行过较为系统的分析、比较,比如Rouchota(1996)就提出以下质疑:话语联系语连接的是什么?是否如连贯理论学者所说的那样,它们连接的是前后话语单元,即邻近语句?或者像关联理论学者所提出的那样,话语联系语连接的是话语同语境之间的关系?对话语联系语在交际中的作用进行阐释有何意义?Rouchota将话语联系语称为“提示词”(cuewords),并认为它所起的作用就是使话语或语篇中的连贯关系明晰化。在关联理论框架之下对话语联系语进行研究的学

者中,最有影响的是Blakemore(1987,1990,1992)。她指出,联系语编码的是程序信息,而非概念信息。并认为,话语联系语的唯一作用就是指明语境特征与语境效果,从而引导听话人理解话语。根据Sperber和Wilson所提出的关联理论,使用话语联系语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听话人理解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或代价。使用话语联系语能够引导听话人获取说话人所期待的语境假设和语境效果,也即向听话人提供了明示的语言标记,表明说话人希望听话人如何去获取话语的关联性,使他不用付出太大的努力便能理解。这一解释指出了话语联系语这类语言机制存在的理据。而连贯理论则没有对为什么说话人选择话语联系语去表示正确的连贯关系作出心理上的解释。

连贯理论与关联理论在解释话语联系语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重要差异就是,前者认为联系语制约的是关系命题,它通过衔接关系表示一种语义上的联系,其意义是表征性的;后者则认为,联系语是程序意义编码,而不是形成话语所表达的命题关系,它将听话人引入处理该话语所需的语境之中,并根据该语境得出话语结构。

我们认为,话语联系语是寻找关联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依据,即话语联系语所连接的就是话语与语境或语境假设之间的关系。这里的语境概念不同于传统的语境熟悉,它不仅仅指前面所提到的话语或客观环境,还可以包括话语理解过程中所形成的语境假设,这种语境概念是动态的。语境可指语言语境,如前一话语或话段,但在很多情况下联系语之前并不存在明示的话语,连接的却是话语同语境或语境假设之间的关系。如以下各例:

5)(context:PeterisweighingaportionofMuesli-foodofmixtureofuncookedcereal,nuts,driedfruit,andmilk)Mary:Ishouldpaysomeattentiontomydiettoo.

(6)(context:Peterisbackfromjogging)Mary:Soyou’retryingtokeepfit.

(7)(context:Petercomeshomefromworkat3:00)Mary:Butyouhadtoworklateshifttoday.

(8)(context:Peterhashisleginplaster)Mary:Evenasmallchildwouldhaveseenthatmanhole.

(9)(context:PeterisbrowsingthroughaPCmagazine)Mary:Weshouldbethinkingofbuyingacomputerindeed.

在以上各种情况下,Mary的话语都是她可能说出来但实际上又没有说出来的另一句话的继续。此时就需要对说话人恰当地使用联系语的条件进行解释。其实很多话语或语篇连贯理论都不能对以上各例进行解释(Rouchota,1996)。我们也未发现这方面的较为深入的分析。但话语联系语的此类用法又十分普遍。这实际上是言语交际中常见的一种信息“短路”(short-circuiteds)现象。

话语联系语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连接话语与语境或语境假设,更重要的是将某一话语与听话人要经历的非凡推理过程联系起来,如:“but”连接的是否定与消除某一假设的推理过程;“so”连接的是得出某一结论的推理过程;“moreover”连接的是确证某一相同结论的并列的推理过程。因此,话语中的联系语通过自身所标记的明示(explicit)逻辑语义关系在不同语境条件下对听话人的推理过程起语用制约作用。#P#

4话语生成与语用制约

人类交际遵循一个总的原则,即说话人总是(自觉地)希望生成能产生充分语境效果的话语,而听话人则希望理解话语时付出最小的代价或努力。

在语言交际中,对说话人生成的话语,听话人需付出一定的努力进行理解,才能获取说话人所传递的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为此,在生成话语时,说话人会考虑听话人能通过语用推理从话语中提取什么样的信息,他必须决定什么信息作为明示信息,什么信息是隐含信息。这就要求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话语处理能力、语境信息等进行控制。假如说话人认为对方完全有能力处理话语,生成话语时他就可以有更大的灵活性,如说得清楚些或含糊些,以适应交际的需要。例如,广告语“Ownerforsale”,这里的“Owener”是一种车名“Owner-jeepny”,而不是“someonewhoowns”。在生成这样的广告语时,商家会设想人们在对此进行处理时能构建相关的假设,并产生恰当的理解。又如雀巢咖咖,广告语“it’sthetaste!”,该公司在构思这一广告语时,已经认为听话人有能力将这句话理解为“味道好极了”,而且一定会知道是“雀巢咖啡味道好极了”。但假如听话人不熟悉类似广告语的背景信息,说话人就会尽可能表达得更加明确,增加更多的词汇信息或概念信息以制约对方的理解,比如“Nescaf!It’sthetaste!”。总的说,说话人需要对听话人的推理能力、知识背景等进行控制,以生成明晰程度不同的话语。一般情况下,话语越直接、明确,听话人的理解就越是受到限制,话语也就更轻易产生说话人所期待的语境效果。

说话人对听话人话语理解加以制约的语言手段之一就是使用话语联系语。这些联系语包含了处理概念信息的程序信息,即包含了如何解释话语命题的信息,让听话人注重话语之间存在的非凡关系,比如“附加关系”、“递进关系”、“例证关系”等。请看下例:

(10)a.Peter’snotstupid.

b.hecanfindhisownwayhome.

(11)a.Peter’snotstupid;sohecanfindhisownwayhome.

b.Peter’snotstupid;afterall,hecanfindhisownwayhome.

例(10)中(a)与(b)之间可能存在两种关系:(11a)与(11b)。在这种情况下,说话人就会加上so或afterall,或其它联系语,对听话人的理解进行制约。又如:

(12)A:Ireallydislikethemanyouintroducedmeto.

B:he’syournewboss.

(13)A:Ireallydislikedthemanyouintroducedmeto.

B1:Anyway,he’syournewboss.

B2:afterall,he’syournewboss.

其中话语(12B)的含意具有不确定性,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表达多种信息,如警告、建议、劝告等。假如说话人在话语前加上联系语anyway,如(13B1),听话人的话语理解就必然会受到制约,它隐含了说话人认为对方的厌恶没有根据,因而加以劝阻。同样,(13B2)中,加上afterall以后,该话语的含意就是建议对方不要因为换了一个新上司就不喜欢。

话语联系语对话语所表达的命题内容不产生影响,

是促进话语的理解过程,一方面减少听话人处理话语所需付出的努力,另一方面减少产生误解。可见,话语联系语的作用就是对听话人寻求话语的最佳关联性起促进或引导作用,即Blakemore(1987,1992)所言“对关联性进行语义制约”(semanticconstraintsonrelevance)。

话语联系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话语理解中对推理的制约或引导。试看下列:

(14)RomeolikestopleaseJuliet.

(15)HeisJuliet’sfavorite.这两个话语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听话人难以识别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因为(14)和(15)都可以当作结论,或看作结论的实证。然而,在一定的交际条件下,哪一个语句是结论,哪一个是结论的实证,取决于说话人的交际目的,也就是说话语只能产生一种理解,否则便会引起误解或不解。因而,对话语的关联性进行制约是必要的。假如说话人在(15)之前加上so或afterall进行引导,听话人便会即刻断定哪一个片段是结论,哪一个是结论的实证:

(16)a.RomeolikestopleaseJuliet.(结论)

b.Afterall,HeisJuliet’sfavorite.(实证)

(17)a.RomeolikestopleaseJuliet.(实证)

b.SoHeisJuliet’sfavorite.(结论)由于受话语联系语的影响,听话人根据话语联系语形成语境假设。对话语(16)来说,说话人通过话语联系语希望对方产生(16’)这样的语境假设:

(16’)ifXissomeone’sfavoritethenXlikestopleasethisperson.话语(17)使用了不同的话语联系语,于是隐含了不同的语境假设:(17’)ifXlikestopleaseapersonthenXmaybecomethisperson’sfavorite.因此,afterall与so对以上话语的理解产生了不同方式的制约。同afterall一样,yousee也可以出现在语句之前表示某一结论的实证。如:

(18)Juliewasdistressed.Afterall,Romeohadnotseenher.

(19)Julietwasdistressed.Yousee,Romeohadnotseenher.

虽然afterall与yousee都可以引导相同的命题,但它们却起着不同的制约作用。Afterall起着提示语的作用,即提示听话人它引导的是说话人认为对方已知的命题内容;yousee引导的却是说话人认为听话人未知的命题内容。因此,(18)中“Romeohadnotseenher”对听话人来说是已知信息,而在(19)中它却是新信息。

5话语理解与语用制约

Therefore,afterall,but,yet,too,ontheonehand等话语联系语在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所表达的不是结构上的或概念上的意义。Grice曾从“常规含意”(conventionalimplicature)的角度对以上词语进行过研究,并指出说话人对类似词语的使用是因为交际要遵守真实、充分、相关等准则。但Blakemore等人从交际本质出发,认为这些话语联系语所起的作用就是对理解话语的语境产生制约。

说话人通常可能利用不同方式传递相同信息,但会让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付出不同程度的努力。例如:

(20)HewenttoMcDonald’s.Thequarterpoundersoundedgoodandheorderedit.

(21)Theriverhadbeendryforalongtime.Everyoneattendedthefuneral.

熟悉麦当劳快餐的西方人会很轻易地理解话语(20),因为他们知道thequarterpounder是一种汉堡包,而且经常会在麦当劳快餐店出售。这些都是听话人可以从有关麦当劳快餐的百科信息,即认知语境信息中提取的。但理解(21)却困难得多,因为它实际反映了非洲加纳人的一个习俗。对不了解麦当劳快餐的听话人而言,说话人就要提供以下(20’)这样清楚的语境假设,才能取得所期待的语境效果。同样,假如听话人不了解有关非洲加纳河神习俗的情况,说话人也需提供(21’)的语境假设:

(20’)Hewenttoaplacewherefoodispreparedandcooked.Itiscalled‘McDonald’s’.therehesawgroundmeatwhichisformedintopatties,friedandplacedbetweentwopiecesofbread.

(21’)Ifariverhasbeendryforalongtime,thenariverspirithasdied.Whenaspiritdiesthereisafuneral.Theriverhadbeendryforalongtime.

对不熟悉西方麦当劳快餐的听话人来说,(20)的关联性就远不如(20’)的强,因为理解(20)时,他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这种努力又不一定能增加其语境效果。对不熟悉非洲加纳人习俗的西方人而言,话语(21)也存在同样问题。因此,意欲取得交际成功的说话人通常不会对这两种听话人说出(20)和(21)的话语。当熟悉西方麦当劳快餐的听话人听到类似(20’)这样的话语时,他会怀疑说话人真正的交际意图,因为他已经具备理解该话语的认知语境信息,说话人再将这些信息如同(20’)这样明示出来,听话人就要付出多余的且是不必要的努力,这样就会降低该话语的关联性。因此,对熟悉麦当劳快餐的西方人来说,话语(20)就比(20’)有更大的关联4。

根据关联理论,话语理解时听话人仅仅是直接去恢复与关联原则一致的理解。也就是说,有具体交际意图并希望交际取得成功的说话人必须有理由相信,听话人可以即刻获取一定语境信息,使他对该话语产生正确理解。当然,有时交际也会以失败而告终。但在很多情况下,说话人有理由相信,听话人会产生正确的语境假设,从而恰当地理解话语的交际意义。比如在大会发言中,当会议主持人对发言者忽然提醒说“yourtimeisup”时,他认为对方会即刻产生恰当的语境假设,并得出以下语境暗含:Youshouldstoptalkingnow,从而正确理解其交际意图。此时,说话人就没有必要用话语直接表白自己的交际意图,即对听话人的理解进行语言制约。

然而,当说话人认为听话人不能产生所期待的语境假设时,他自然会提供一些对方即刻可以理解的语境假设,并保证他们在关联原则条件下对这些假设进行选择,从而引导听话人对该话语的正确理解。语言中常存在afterall,so,too,anyway,but,ontheotherhand,yousee等话语联系语或结构,其作用就是引导听话人对该话语的理解,指导听话人对语境作出正确选择。以下话语中联系语的使用就成功地制约着话语的理解,听话人不可能产生别的理解:

(22)A:Susan’snotcomingtoday.

B:Tom’sintown.

B

1:Afterall,Tom’sintown.

B2:SoTom’sintown.

B3:Yousee,Tom’sintown.

B4:Howevedr,Tom’sintown.

B5:Anyway,Tom’sintown.

从表面上看,虽然(22A)提供了理解(22B)的直接语境,但(22B)仍可产生多种理解,即其关联性不明确。而(22B1—22B5)与(22A)之间的关系就很明确,因为它们前面含有话语标记性词语,能对听话人的话语理解进行引导。在实际交际中,话语之间的联系总是确定的,说话人可以通过语调或使用如上例中的联系语等方式对话语的关联性进行制约,对听话人的语境选择加以限制,以实现成功的交际。

有的学者从话语结构或形式上对话语中表示各种关系的语言标记进行过研究,但其主要目的不是试图对话语理解进行解释。这样的研究无可非议,但有一点比较清楚的是,话语的连贯性不一定必须借助语言结构上的衔接手段或逻辑衔接手段(如指称、重复、省略、替代等)明确地表现出来。试比较下例:

(23)MyneighboraskeddmeifIwouldkiketogotoherson’sschoolplay.ItoldherIcouldn’t.

(24)Therewas$4inhiswallet.Sohehadn’tspentallthemoney.

(25)Icookedmyselfaomeletteandthenspenttheeveningmarkingessays.

话语(23)是借助指称或替代表现结构上的街接的。(24)和(25)中的因果关系与时间关系是通过话语联系语间接地暗示出来的。此外,借助衔接方式展现的关系并非总是语言意义之间的关系。比如,当看到一位朋友拎着大包小包回来时,你可能讲出以下(26)这样恰当的话语:(26)Soyou’vespentyourmoney.(看样子,你把钱都花光了。)这里so连接的是语境信息与话语信息,也即话语信息是根据语境信息推断出来的。它与(24)中的so一样所表示的连接关系是一种推断关系,但Halliday&Hasan(1976)等学者却把so所表示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也许将其理解为推断关系更准确(Blakemore,1988)。这说明话语联系语的功能远远不限于表示简单的因果一类关系,它们的作用还在于揭示了说话人的意图,揭示字面上没有明确表明的内容,即短路信息。

Grice(1975)曾在其会话理论中根据一套总的交际原则,如合作原则,对说话人如何传递会话含意,进行过探讨。并认为含义可以由非凡的词项或语言结构来确定。如:

(27)heisanEnglishman;heis,therefore,brave.

该话语中的Therefore表示,他勇敢是他是英国人的结果。但假如这一结果不成立,该话语也不会有错。“结果”(consequence)既可以指一种因果关系,也可以表示主观推断以后得出来的逻辑结论。但在Grice看来,上例中的therefore不表示他勇敢是因为他是英国人,而指他是英国人这一事实是认为他勇敢的理由。也就是说,此例中Therefore表示前后两个命题之间的一种推理关系。同样,下例中的afterall也表示两个命题之间的这种关系:(28)Heisbrave;heis,afterall,anEnglishman.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部分的命题内容就被理解为结果。即Therefore引导一个由前一命题所证实或证实了的命题,但afterall引导的命题则为前一命题的证据。Therefore,afterall等就是一种推断性联系语。话语中这种联系语所起的作用就是限制听话人话语理解时对语境的选择,这就是说话人对话语关联性的语言制约。与此相反,话语联系语这样的语言手段不构成所在话语的内容,即它们的出现不能说是给话语增加了任何额外信息,而是保证联系语所在话语的信息在特定语境条件下具有关联性或相关性,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听话人话语理解时所付出的代价/努力。如上例(27)中Therefore的使用就表明,说话人希望听话人把前一部分的命题内容当作后一部分话语命题内容的实证,在这一语境条件下去对该话语进行加工处理。

6结束语

如何才能最有效地生成与理解话语,这是一个争论已久但仍无定论的问题。而话语生成与理解应该是在一种认知过程中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说话人会根据交际需要对听话人的话语理解进行制约。使用话语联系语就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语言手段,它会对话语生成与理解产生重要影响,能揭示话语字面上没有明确表明的内容,即短路信息,从而实现语用制约。总之,从认知角度看,话语的生成与理解是以最小的努力去取得最佳效果的动态过程,也是一个相互制约的过程。

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对从认知角度探讨语言形式与语用理解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对重新研究语义学与语用学界面的许多现象提供了一条新的探索路径,而且对考察语法成分在话语组织中的作用也很有启发意义。本文借用该理论对话语联系语的语用制约性进行了尝试性探讨。但英汉语中是否存在不同的语用制约手段?话语联系语的分类、作用是否完全一致?英汉语中的信息短路是否相同?这类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究。我国部分学者,如廖秋忠(1986;1987)曾根据功能与位置两个标准对现代汉语书面语篇中联系语的组篇功能进行过探讨,分析它们对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影响。廖认为,从功能上,联系语是用来明确表达语言片段或语段之间在语义上的种种转承关系。然而,类似“不过”、“由此可见”、“看来”等联系语如何从认知上制约话语理解等等问题,以往的许多解释都未涉及。对话语生成与理解这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尚需进行深入的探讨。

注释

1.语境假设(contextualassumptions),即语境,它不仅仅指传统意义上的上下文和说话时的社交环境,还包括说话人与听话人双方的各种信念、设想、期待、记忆等。它是动态的,并非固定不变的。

2.认知语境(cognitivecontext)由三方面信息组成:逻辑信息、百科信息、词汇信息。

3.语境效果分为三种情况:(1)新信息与现存的语境假设相互作用,产生语境含意;(2)新信息进一步加强了现存的语境假设;(3)新信息与现存的语境假设相互矛盾,或否定、放弃现存的语境假设。

4.也可参见《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何自然,1997)第7—8页中的例(13)、(13’)和(13’’)。该例可作类似解释。该例说明了,要语言得体、合适,说话时就要注重分寸,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就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