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语言学习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语言学习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语言学习

【摘要】文章从词汇、言语、修辞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中西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强调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关系,明确了语言学习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言学习;文化导入;跨文化交际

我国英语教学注重语言知识传授,强调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而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传授重视不够,所以学习者仅凭掌握单词形态、语义和句法有时不能完全理解和正确使用英语,即使学习多年,与外国人沟通仍存障碍,语用错误不断,这直接影响了语言学习的效果。教育部2004年1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对教学性质和目标提出明确要求: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课程设置要将综合英语、语言技能、语言应用、语言文化和专业英语等有机结合。这表明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帮助学生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对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和相关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

文化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文化是人类从事物质活动的产物,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结果,文化从一开始就与语言密不可分。语言是由人创造,使用,发展和完善,它的产生又使人有了文化、语言的这种功能,确定了其文化属性。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所以研究语言离不开研究社会文化。

语言系统本身体现文化。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语义构成的音义结合符号系统。语义是核心,它通过语法和词汇以语音的形式展现。语言符号本身虽不具意义,但它与意义之间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旦建立,就被使用这一语言的民族接受,用来记录、传播该民族的文化。人们可以从英汉语言的大量谚语中发现民族文化的独特渊源、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语言信息的发送、传递、接收都以文化为背景,因此人的沟通是文化的沟通,人们的交际是文化的交际。

文化是人们十分熟悉而内涵又非常丰富的一个科学概念,也是一个争议颇多的概念。它作为学术用语始见于Tylor1865年所写的《文明的早期历史与发展之研究》,到现在有关文化的定义已达300余种。研究它时有的人侧重文化集体性,从共享的一面研究不同文化的构成,而认知心理学侧重个人的文化心理研究。Kleinjans将文化概括为三个层面:认知、行为和情感,它是一个群体共享的思想、信仰、情感和行为的方式。总之,文化对语言影响深远,下面将具体从词汇、言语、修辞三方面对比中西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二、中西语言与文化差异

(一)词汇与文化

词语、词组、习语、谚语等是每个民族语言、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体现了该语言群体的文化环境、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生活在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整天与雪为伍,在他们的语言中竟有20多个词语描述不同的“雪”。同样美语中有大量的词指代“汽车”,反映了“生活在轮子上的”国家的民族特点。汉语中“梅、松、荷、竹”等词语除了简单的字面以外,都含有丰富的文化涵义,没有相应的汉民族文化知识,很难理解它们的联想意义是用于称颂人高尚的品格。因此在学习词语时不仅要掌握字面意义,更要了解内涵意义,包括词义的褒贬。如,asmallman并不等于“小人”,因为前者没有色彩,只是从形体上说个头矮,而后者有色彩,它的意义完全不在形体上,而是在品格上,相当于abaseormanperson,在古代还有apersonoflowposition之意。

VOA节目中有“WordsandTheirStories”,讲述了英词语的由来,如Alexander,取自希腊神话,男子的保护神,Diana月亮与狩猎女神。中国的成语也有源于历史和传说中的人或事,如削足适履、凿壁偷光、黔驴技穷等,这些词语的背后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此外,外族人理解谚语和俚语时出错最多,如Don’tbeagoose.不要当一只笨鹅。“鹅”在汉语文化中象征“珍贵、纯洁和美丽”,而在西方文化中却是“蠢、笨”的象征。所以,词汇的文化含义蕴涵丰富,使用同一语言的人们对词汇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已达成默契,而对外语学习者,词汇的文化意义是难点,不能孤立地学,而要在文化语境中学。

(二)文化与言语

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对特定人说出特定的话,这就是语用中的“得体”,如何做到得体,是语用学的研究目标。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常出现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guistic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failure),前者指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而后者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语用错误,涉及到哪些话该讲,哪些不该讲。英国人见面打招呼常用“lovelyweather,isn’tit?”或“hello/goodmoring”等等,中国人见面寒喧语是“吃饭了吗?”“你要到哪去?”“最近在忙什么?”等等,问者并非真的要探究这些问题,如果将它们直译为:Whereareyougoing?Haveyoueatenyourmeal?Whatareyoubusywith?不仅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反而会伤害对方的感情。

西方文化除了允许人们随便谈天气,还可以谈论工作,业余爱好,新闻事件等,但有些话题则受限较多,如谈论个人年龄、收入、政治态度、宗教信仰、婚姻等。这方面,不同文化确实存在差异,如英语国家的人较自由、公开地谈论女性的身孕,怀孕的女性本人也可以向异性直言,而在中国就不太适合,尤其是向异性谈论。我们与英美人交流时,要尽量避免语用的失误,对于我们在语言、语法上出现的错误外国人是宽宏大量的,但由于不同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态的差异,造成忌讳有时难以原谅。所以学习语言时要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进行交际时,要知道什么是符合语言形式规则的,更要知道什么是符合文化约定的,是文化所认可和接受的。

(三)文化与修辞

修辞是人类长期从事生产生活过程中对语言的提炼,使其表达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中西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也表现在修辞上:英语从构词、构语、构句到语篇的联结侧重“形合”;而汉语相反,疏于结构,重在达意,即“意合”。Hinkel将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学生的英语文章与美国学生的的文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同文化背景学生文章,在修辞风格上存在很多差异:美国学生讲求摆事实,提供数据,描述明确,主张正论与反论结合,客观性强,而亚洲学生凭主观决定文章的客观性,不是由读者判断,修辞中使用很多典故、谚语和警句增强文章的权威性。Kaplan曾认为英语语篇的组织结构有直线特点,段落通常用主题句直接点明中心,后边各句将其展开,而包括汉语在内的东方语言的语篇行文往往是螺旋形的,对主题是“拐弯抹角”地从不同方面迂回阐释。Kaplan认为修辞的逻辑产生于特定的文化思维,随语言文化以及文化阶段性不同而不同,具有语言与文化的特殊性。尽管后人对Kaplan的直线式、螺旋式的论点争议很大,但还是反映出英汉修辞的差异。不同文化造成的人的思维差异影响到词语的选择,句子的结构,谋篇布局,语篇的衔接,修辞风格。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存在于语言中。要真正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就必须了解它的文化。在交流时,语言中的文化因素与头脑中的文化意识都会自然流露,影响交流所使用的语言。语言体现文化,是文化传播、交流、发展和延续的载体。因此学习外语时,要了解文化,这有助于对外语的正确理解和使用,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3]邹广文.人类文化的流变与整合[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4]Kaplan,R.B.CulturalThoughtPatternsinInter-culturalEducation[J].LanguageLearning,1966,(16).

[5]Kleinjans,E.OnCultureLearning[M].WorkingPapersoftheEast-westLearningInstitute:Honolulu,Hawaii:East-westCenter,PaperNo.13.1972.

[6]Hinkel,E.ObjectivityandCredibilityinL1andL2AcademicWriting[M].InE.Hinkel,1999.

[7]Sapir,E.Language: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Speech[M].NY:Harcourt,Brace&Company,INC.1921.

[8]Thomas,J.Cross-culturalPragmaticFailure[J].AppliedLinguistics,19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