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英语名词化现象批评性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英语名词化现象批评性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英语名词化现象批评性

摘要:语言并非仅仅是一种客观的传播媒介,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名词化就是其中一种有效传达意识形态的语言形式。本文从批评语言学角度出发,对英语名词现象进行批评性分析,旨在揭示语篇的深层含义,培养读者的批评意识。

关键词:名词化;批评语言学;意识形态

名词化(nominalization)是指从其他某个词类形成名词的过程或指从一个底层小句得出一个名词短语的派生过程(戴维•克里斯特尔,2000:240)。名词化是英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因此对名词化的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研究备受关注的领域,分析句法、转换生成语法和系统功能语法这三大语言学流派均对名词化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叶斯柏森作为较早深入地研究名词化现象的学者,他的研究涉及从句法到语义、从形式到功能等多个层次,给后来的学者以很大的启示。但是他的分析句法主要集中在句子层面,因而很难从文本的角度做进一步的研究。转化生成语法对名词化做了较为明确的分类,但是乔姆斯基认为不能将名词化看成是由一套固定规则生成,主张只从词汇意义上解释名词化现象(Bauer1983:75-81)。乔姆斯基的研究相对狭窄,他在名词化问题上的“无规则可循”也不具有说服力。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认为名词化是一种语法隐喻,“是用名词来体现本来要用动词或形容词来体现的过程或特征”(Halliday,1994:352)。从语法隐喻的角度研究名词化,把名词化的研究上升到语篇层面上,但系统功能语法对名词化的讨论仍局限在语言系统内,未能从实际的语言环境来研究名词化,因而无法揭示名词化现象的本质。

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批评语言学对名词化的认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批评语言学研究话语与社会及意识形态间的关系,并通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中掩藏的权势,政治控制和支配的结构。意识是批评语言学的中心概念。意识驱动话语的两条基本原则是“积极自我表象”和“消极他人表象”。由于语言形式和语篇意义或作者意识形态之间没有永恒不变的联系,同一语言形式在不同语境中会有不同含义,因此批评语言学家强调批评语篇分析必须结合语境进行。任何类型不同的语言机制在特定的语境中都有可能是由深层意识形态驱动的,但有些语言机制更典型地被用于意识语篇,名词化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英语名词化现象进行批评性分析,来揭示语篇的深层含义。

一批评语言学的理论基石和理论方法

批评语言学研究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按照Fairclough(1989)的观点,任何话语都是一种三维概念,即由语篇、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组成。这一观点如图1所示。

图1表明,“语篇”是“话语实践”的产物,这个过程包括语篇的“生成”、“传播”和“接受”,所有这些都是由特定的“社会实践”条件决定。由此,语篇分析也应该是三维的,即以语言为主体,对语篇作出语言学上的描写,对话语和语篇的生成过程的相互关系作出解释,并对话语过程和社会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解释。

批评语言学上述观点的主要理论基础和方法源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Halliday的功能主义认为语言是由可供人们进行选择的若干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选择哪种语言系统是由所要实现的社会语义功能决定的。Halliday把语言中反映出的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功能称之为元功能,即三大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述,它主要由及物性系统来实现;人际功能表达交际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等,它建构并保持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通过语气和情态实现;语篇功能是指语言成分在一定的语境中组成为语篇的功能,主要由主位-述位实现。这三种功能并非彼此割裂,而是相互联系的。

二英语名词化的批评性分析

1非人格化策略

非人格化策略指的是运用不同的语言手段如名词化、被动语态等使动作的施事者模糊化。非人格化策略是表达意识形态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作为非人格化策略的一种重要的类型,名词化经常出现在语篇中传达意识形态。

英语语篇中名词化结构的概念功能主要体现在及物性系统中。及物性系统把人们在现实世界所作所为、所见所闻在句中表达成若干种过程,并指明各种过程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这些过程的物质表现形式一般是小句。如在“Hehatedtheman”和“Hecaughttheman”这两句话中,hated和caught都是及物动词,hated表达心理过程,而caught属物质过程。现实世界中的同一过程,在语言上可用及物性系统中不同类型的过程来叙述,或者用一种过程,但变换参与者的位置来表达。选择哪一种过程,怎么安排参与者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由意识形态决定。给语篇中每一个小句的过程进行分类,并研究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关系,如该过程是否影响其它实体,物质过程的目标是否是动作者本身等,可以揭示语篇所隐含的意义和目的。

非人格化策略产生的效果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删除动作或过程的施事者以达到模糊行为主体的目的。Fowler(1991:80)指出,名词化的重要作用是将语篇神秘化(mystified),作者可以用它来掩饰自己的观点及权势关系。例如:

(1)EdwardsTellsBLUnionThatStrikeWouldBringClosure(Edwards=chairmanofBL,BL=BritishLeylandfactory)

在新闻标题例句(1)中有两处使用了名词化结构“strike”和“closure”,句子的意思是工人的罢工会导致工厂的关闭,责任在于工人。而这句话所掩含的实际意思是“EdwardswillcloseBLifworkersstrike.”。此处使用名词化结构掩饰了动作的施事者,从而为公司主席开脱了责任。

非人格化策略产生的另一个效果是把施事者范围扩大以博取读者的支持和同情。如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对付恐怖主义及本拉登的演说中指出:

(2)ThePrimeMinisterinsistedhehadnorespectforOsamaBinLadenandsaidthatBinLadendidnotspeakforthePalestinianpeople-aconsistentclaimfromtheterroristleader.“Youaskedmeaboutrespect.Idonotrespectthat(terrorism).ButIsaytohimandthosewhofollowhimthatthedeterminationtodefeathimistotalandweshallprevail.”Mr.Blairsaid.

首相布莱尔发表这段演说的目的是想号召全英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都站起来反对恐怖主义。在例(2)中,thedeterminationtodefeathim省略了施事者,但是受众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归属到“反恐怖主义”的阵营中。因此,施事者范围扩大化,暗合了首相布莱尔发表这段演说的目的。同时,指代包括受众和演讲者在内的复数第一人称“we”的使用,暗示着受众被包括在语篇之内,再次证实了布莱尔的意图。

2模糊时间标记

人际功能主要通过语气和情态系统来实现。语气包括两部分:主语和限定成分。主语是对命题或提议的有效性负责的成分。名词化结构将过程变成名词词组时,有时会造成主语的丢失。限定成分指表达时态和情态的助动词。其作用是使命题成为可议论的概念(Thompson,1996)。名词化结构是非限定性的,它可以通过删除原小句中的限定成分,包括主要时态(primarytense)和情态(modality)。通过避免使用限定成分,名词词组所表达的意义可以摆脱特定时间的限制与束缚(Thompson,1996)。例如:

(3)Terroristattackscanshakethefoundationsofourbiggestbuildings,buttheycannottouchthefoundationofAmerica.Theseactsshattersteel,buttheycannotdentthesteelofAmericanresolve.

例句(3)节选于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布什在电视上发表的讲话。在例(3)中,名词词组terroristattacks来源于小句“TerroristattackedthePentagonearlythisday”。恐怖分子的袭击在小句中是一个过去的事件,但是通过名词化转化过程,原句中的时态消失了,过程转化为状态,行为变成一种客观存在。名词化的使用,总统布什似乎在告诉全美国公民,恐怖主义就在他们身边,如果他们不站起来反对恐怖主义,他们可能随时会受到恐怖份子的袭击。

3转移小句信心焦点

就语篇功能而言,批评语言学主要研究句式的转换过程,包括名词化,即整个句子或句子成分。对行为和参与者的描写成分转化为名词或名词词组的过程(Hodge&Kress,1979:20)。在语篇中,名词化结构的语篇功能主要体现在转移信息焦点来隐蔽地表达意识形态并影响读者的意识。

小句从语篇功能上分为主位和述位,从信息结构角度分为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主位(theme)是信息的起点,是小句将涉及到的内容;述位(rheme)则小句中主位发展的部分,它包含了新信息或未知信息。一般来说,主位所载的信息是非标记性已知信息,述位所载信息是新信息或信息的焦点,是句子的信息中心。在英语语篇中,前一句话的过程被打包成名词词组后充当后一句的主位,后接述位,信息焦点就转移到新的述位中去。一般情况下,读者更加关注述位承载的信息,而把主位承载的信息看作是自己已经了解的信息。通过小句名词化而实现的信息转移,使得作者可以把本来是非已知、非共有的信息在形式上变成已知或共有的信息,同时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新的信息。例如:

(4a)Thediscountshavereached50%,sothesalehasincreased.

(4b)Thesaleenhancementisdrivenbydiscountsofasmuchas50%.

在例句(4a)句中,主句的信息焦点是50%,这是一个客观的数据;而从句的信息焦点为increased,这是个主观的判断。打折的多少有时不一定能引起销售的增加。因此,小句“thesalehasincreased”往往会受到读者的质疑。在例句(4b)中,受到读者的质疑的部分,即“thesalehasincreased”被转换成名词词组“saleenhancement”。“saleenhancement”成为例句(4b)中的主位,变成已知信息,因而,不再引起读者的兴趣。读者的注意力被转移到小句的述位部分,即discountsofasmuchas50%。因此,读者会更多地关注打折的幅度,而非是主位部分的信息——thesaleenhancement。通过名词化过程的转换,作者把他的观点和意识形态灌输给读者。

4预设诱发语

预设指的是人们说话时预先设定但又不直接说出的命题。在日常语言使用中,预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可以说无处不在。例如:

(5)Jane’sbrotherboughttwobooks.

在说话前,说话者通常被认为应该知道以下两条信息:

(6a)ApersoncalledJaneexists.

(6b)Janehasabrother.

如果人们总是把预设的内容说出来,就会使话语显得十分罗嗦。因此,预设实际上就是说话人认为听者已经知道或者能够推理出来因而省略的内容。一般情况下,预设的内容是真实的,或者说话人认为他们预设的内容是真实的。例如:

(7)Woman:Howoldisyourkid?

Man:Ihavenokid.

在例句(7)中,这位女士在问话之前已经有一个预先设定的命题,即“Thismanhasbeenmarriedformanyyears,sohemusthavehadakid”。如果没有这个预设,她不会直接问这位男士“Howoldisyourkid?”。然而,事实上这位男士还没有孩子。这种情况下,说话人不真实的预设并非反映他们想说而不能直接说的内容,只是说话人忽视了某些细节或者不了解事实而已。在上面的例(7)中,这位女士忽略了一个盖率,即有一小部分已婚者还没有孩子。一般地,预设并不是有意地引导或影响听者的思想或行为。但是,有时预设是有目的的,特别是那些隐蔽或间接的方式向读者传达的信息或意识。例如:

(8a)China’scommercialbanksaretakingmeasurestoreducetheirratioofnonperformingloanstoimproveriskcontrols.Anditdoesnotsurprisemanyexperts.

(8b)ThereductionoftheratioofnonperformingloansinChina’scommercialbanksfortheimprovementofriskcontroldidnotthrowupmanyexperts’surprises.

例句(8a)中的China’scommercialbanksaretakingmeasurestoreducetheirratio直接明确的陈述表明采取措施这个过程正在进行中。然而,运用了名词化程式后的(8b)以Thereductionoftheratio的表述将比例的减少看作既成事实或肯定要发生的事实,这样就成了预设,不容读者思考比例的减少是否真的存在,换句话说,作者把减少比例认定为读者能接受的事实,并把这层意思隐蔽地传递给读者。因此,从例(8b)中可以看出,预设不再是作者和读者共知的信息,而成为读者在作者的劝诱下不得不随其理所当然地认同的信息。名词化结构作为预设诱发语往往微妙地使读者把某一命题作为真实的内容接受下来,尽管事实上它根本不是真实的,或者少有争议的。所以通过分析语篇的预设,可以辨别出作者自以为正确的信息,从而反映作者本人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三结束语

批评语言学认为,语言并非仅仅是一种客观的传播媒介,也是一种社会实践,它是社会秩序的永恒介入力量,从各个角度反映现实,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作并影响社会过程。同时,语言和意识之间的关系也是双向的,语言在特定的语境中传达一定的意识,而意识也会影响语篇中语言形式的选择。选择就是意义,任何语言形式的运用都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意义。基于以上对名词化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名词化是传达意识形态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语言形式。因此,对英语名词化现象进行批评性分析,能够看清名词化现象的本质,挖掘语篇的深层含义,同时对培养读者的批评意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London:EdwardArnold,1994

[2]VanDijk.T.A.NewsasDiscourse[M]Hillsdale.N.J.: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1988

[3]Halliday,M.A.K.LanguageasSocialSemiotic:TheSocialInterpretationofLanguageandMeaning[M]London:EdwardArnold,1978

[4]Fairclough,N.L.DiscourseandSocialChange[M]Cambridge:PolityPress,1992

[5]Fairclough.LanguageandPower[M]London:Longman,1989

[6]Fowler,R.LanguageintheNews:DiscourseandIdeologyinthePress[M]London/NewYork:Routledge,1991

[7]FaircloughN.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theCriticalStudyof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5

[8]VanDijk,T.A.Racism:ADiscourseAnalyticalApproach[A]SimonCottle(ed.)Race,RacismandtheMassMediaOpenUniversityPress,1998

[9]Bauer,Laurie.EnglishWord-formation[M]Cambridge:CUP,1983

[10]Thompson,Geoff.IntroducingFunctionalGrammar[M]Arnold:London,1996

[11]Hodge&Kress,G.LanguageasIdeology[M]London:Routledge&KeganPaul,1979

[12][英国]戴维•克里斯特尔.沈家煊译.现代语言学辞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3]范文芳.名词化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J]外语研究,1999(1):9-11

[14]范文芳,汪明杰.论三大流派对英语名词化现象的研究[J]外语研究,2003(3):15-18

[15]肖建安,王志军.名词化结构的功能及变体特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6):9-11

[16]杨丰宁.名词化现象及其原因[J]外语教学,1996(3):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