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仿拟辞格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而修辞则是有效地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艺术。作为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修辞又是一个信息加工和处理的动态心理过程。仿拟(parody)的运用范围相当广泛,16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例子,在相关的论著中也早有阐述。经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查询“仿拟”,可检索到216篇相关论文,而其中164篇是在近十年发表的,研究内容涉及了仿拟的定义、特点、修辞功能等,说明这一辞格已越来越受到语言研究者们的注意。随着对仿拟的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开始从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等角度进行研究[1],其中徐国珍的专著《仿拟研究》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了这一辞格。
对该词的定义,尽管学者表达形式不尽相同,但其核心意思却十分一致,即仿拟是一种模仿现成的语言形式创造出一个临时性的新说法的修辞手段[2]。仿拟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用自己的语言融入了新的思想,是“仿”旧的语言形式,“拟”出一种新的意境,既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又收到新颖别致、简洁凝练、幽默讽刺的修辞效果。但是,这些效果的实现有赖于听话人或读者积极的联想、想象和推理,才能正确领悟辞格中的交际意义。笔者试图从关联理论中最佳相关和认知语境趋同的角度赏析仿拟辞格如何达到交际意图和最佳修辞效果。
1最佳相关的效果
成功的言语交际行为应是发话者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而受话者正确接受发话者所传递的言语信息。仿拟的超常规搭配行为必须是以符合人们的认知能力为前提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胡乱搭配,否则仿拟就不会被认同。根据Sperber等提出的关联理论,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是一个明示过程,即说话人明白地向听话人展示其信息意图,而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说,交际是一个推理过程,即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明示,结合语境假设,依据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推断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在此基础上,Sperber等又提出了两条关联原则: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认知原则解释了最大关联性(maximumrelevance),即在理解话语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交际原则解释了最佳关联性(optimalrelevance),指的是理解话语时经过合理努力而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由此可见,关联理论认为交际不再是单纯的解码活动,它还包括推理成分。具体的操作过程是先运用语法及词汇知识解读句子作为语码的字面意思,然后力求以最小的努力,结合语境信息,对句子的深层含义进行推理和补足,最后使理解符合所期待的关联为止。可见,关联理论是把建立新信息与已有旧信息之间的联系看作言语理解的条件,而且这种关联是建立在言语经济的基础上的,即在认知过程中,力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因此,正确判定目标范畴及其本体、追求言语形式的“最佳相关”是仿拟行为实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例1:ToLieorNottoLie-TheDoctor''''sDilemma(《大学英语》第三册)
这个标题是作者对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一句著名台词“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的仿拟。对于有一定文学素养的读者来说,自然会立刻联想到莎翁的这一名句,并依此推断出说话者的真实意图,更真切地领会医生所面临的道德与责任的抉择难题以及与哈姆莱特类似的心理状态。同时,因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在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
例2:Nowyoucanhaveyourcakeanddiettoo.(广告语)
这是一则生产蛋糕的厂家所做的食品广告,仿拟了英语谚语“Youcan''''teatyourcakeandhaveit.”意为:吃了蛋糕就不能再拥有蛋糕;引申为: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广告作者将原来的否定形式改成肯定形式,渲染他们的蛋糕吃了还能减肥,一举两得。然而,如果受话者的语言文化知识有限,不知道该英语谚语,或许就无法作出类似的推断,该广告也就达不到它所期望的交际效果了。
例3:“Americansocietynolongerhasanyviableconceptofwork”:butthetroubleisthattheyouthrevolutionhasn''''tsuchaconcepteither.AllplayandnoworkmakesJackadumbjerk.
(TheListener)
该句中的“AllplayandnoworkmakesJackadumbjerk.”是仿拟谚语“AllworkandnoplaymakesJackadullboy.”而成的。该谚语在英语国家家喻户晓,虽然仿拟后的句子对原谚语的词序和语素进行了变动和更改,从而拟出了新的句意,但由于发话者在运用仿拟时对认知语境趋同进行了预设,而受话者对原谚语的语言结构和语义信息具有深刻印象,一旦接触到仿拟而成的新句,便自然会想到原谚语,并推断出新句的含义,领会了作者对美国年轻一代普遍存在敬业精神缺乏的批评。
例4:Clearly,whenitcomestomarriage,practicingdoesn''''tmakeperfect.
“显然,在婚姻问题上,婚前同居并不能令婚姻生活趋于完美。”
该例句仿拟了众所周知的谚语“Practicemakesperfect”。该谚语通常用来强调实践对于技能掌握的重要性,而成功的仿拟恰恰就在于它不落俗套甚至“反其道而行之”。由于说话者预设婚姻是人类具有高度认知趋同的话题,仿造的是个人认知程度很高的通俗谚语,受话者便会自然而然地作出所期望的积极联想和合理推理,从而十分简约又很幽默地表明了自己对社会上试婚等现象的看法,最终达到了交际目的。
由此可见,成功的仿拟实施过程恰恰是寻求"最佳相关"的过程:发话者比照人们熟悉的词语和语言形式,展示其交际意图(“明示”),受话者依据特定语境进行相关联想和推理(“合理努力”),从“最大相关性”来说,还应是“付出最小的努力”,对说话人所传递的言外之意心领神会(“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一般说来,本体的典型性越强,熟悉度越高(如谚语、名言、警句等),仿体表现出来的相似性越明显,其传递的信息越容易被接受者理解,所产生的修辞效果自然也就越佳。
2认知语境趋同的效果
关联理论认为,受话者将对世界的假设以概念的表征形式储存于大脑中,构成用来处理交际时新信息的认知环境。因此,认知语境是“thesetofallthefactsthathecanperceiveorinfer:allthefactsthataremanifesttohim”[3],即对于某个人能够明白的所有事实。语言使用者的具体语境已经被内化或认知化,其结果就形成个人的认知语境,包括“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交际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认知语境是双方交际成功的前提[4]。由于在英语仿拟中,常常只出现仿体而隐去本体,仿体在没有本题对照的情况下直接在文中出现,这样,对受话者来说,须凭借自己现有的知识来判断仿体的文化背景,他的个人认知语境就显得格外重要。另一方面,对发话者来说,应对受话人是否了解所仿拟的语言形式进行适当的预设并力求认知语境的最大趋同,否则,就会使交际阻塞和失效。
例5:“Don''''tshowmeanyother.ButshowmeBlackSister.”
这是“黑妹”牙膏广告词的英译,译文是仿拟日本“兄弟”牌打字机的英文广告“Don''''tsay''''Showmeanother''''.Say''''GivemeBrother.”而来的。从仿拟寻求认知语境的趋同来看,这则广告的仿拟并不成功,因为众多消费者并不熟悉“兄弟”牌打字机的那则广告,因而无法从逻辑信息、百科信息、词汇信息中理会“黑妹”译文的真正含义,从而无法达到发话者的预期交际目的,即无法激起消费者积极购买该产品的欲望。相反,凡是符合最佳相关和语境趋同的仿拟,总是能起到新颖别致、鲜活生动、幽默风趣等修辞效果。请看以下例句:
例6:“It''''ssaidthatJanehasfalleninlovewithJack.”“Yes,butshesaysshewalkedintolove.”
“听说简爱上了杰克?”“是的,不过她说她是慢慢爱上他的.”
此例中,walkedintolove是fallenintolove的仿拟,但它却比本体更富表现力,因为听话者可以从walked所赋予的词汇信息推断出在爱上之前犹豫不决的心情,表达了与“坠入情网”的差别。
对于仿拟这种创造性言语行为来说,具备认知语境的趋同意识尤为重要,仿拟行为者应格外强化自己对人类趋同的语境和心理的认知,努力使自己创造出来的言语现象能与接受者的认知环境相吻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所表达的意思被言语对象准确地接受和认可,发挥仿拟特定的修辞效果。
例7:Part-timeJobXtraMoney(兼职广告语)
“Xtra”一词显然是仿造Extra而来,用X代替Ex-,不仅音同,而且利用X在数学术语中表示“未知数”这一共识,因而平添无限蕴意:外快多多,不知其数。不禁令人心驰神动。
例8:Ihadnooutlookbutanuplookrather.Myplaceinsocietywasatthebottom.
(J.London:WhatLifeMeanstoMe?)
“我没有人生观可言,倒可以说有一种上爬观。我处于社会地位的最底层。”
uplook是仿造outlook构成的。杰克伦敦利用人类根据身体经验对方位词自然而然产生的意象图式,巧妙地将方位词out变为up,极为形象、精练地表明主人公一心想“向上爬”的人生观,将处于社会底层小人物那种既无奈又野心勃勃的心理刻画得十分到位。这一仿词已成为仿拟的经典例子[5]。
综上所述,仿拟是一种破坏语言常态、改变常规语义匹配关系的言语行为,它借助人类的认知能力,使语言想象达到全新化,解决了因新情况不断出现而面临欲言无辞的尴尬场面,从而创造出一个简明适当的概念或表达,显示出言语者的思辩机智和大胆创新能力。它既使接受者产生较强的认知响应,又产生了新颖生动、令人耳目一新的修辞效果。这正是仿拟的价值所在。通过语用学理论观察、分析仿拟修辞现象,有助于人们更合理地利用仿拟手段提高言语交际能力,提高对语篇的理解和作品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罗胜杰.相关理论在仿拟构成中的运用[J].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99-103.
[2]徐国珍.仿拟行为的认知功能及认知策略[J].修辞学习,2005,131(5):32-34.
[3]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Cognition[M].Cambridge:Blackwell,1995:39.
[4]孙昂.认知·意图·关联[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0(3):9-11.
[5]白解红.英语仿词的构成方式及翻译[J].中国翻译,2001,22(5):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