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英语交际能力培养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英语交际能力培养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大学英语交际能力培养

摘要:本文根据交际语言能力培养的要求,针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提出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交际语言能力;文化;文化导人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尤其是跨文化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技术不断更新和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的需要。简而言之,也就是培养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一、交际语言能力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于1972年最早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这一概念。在这之前乔姆斯基(Chomskv)提出了语言能力的概念,他把语言能力定义为“说话人一听话人对自己语言的知识”,也就是人们赖以生成句子的语音、词汇,尤其是语法知识。海姆斯认为语言能力的概念过于理想化。排除了交际这一语言的根本社会属性,针对这一概念的不足。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强调语言的社会化特征和语言的交际功能。海姆斯的交际能力主要指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形式上的可能性(formallypossible),指的是遣词造句的准确性或可接受性;第二,心理上的可行性(psychologicauyfeasible),即生成的语言是否能在心理上为听者或读者所接受或理解,不会给他们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第三,语境上的得体性(contextuallyappropriate),即指在交际使用中的语言要符合语境的要求,一个人说话或写作的风格应与谈论的话题一致,符合听者或读者的特点,适合交际的场合;第四,交际中的实现性(actuallyperformed),指的是遣词造句是否符合语言习惯,有些生成的句子语法正确,也能被他人理解,但不一定地道。不符合语言习惯。海姆斯的交际能力概念对后来的语言教学和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交际能力也逐渐成为当代外语教学的目标。

海姆斯的交际能力概念被卡内尔和斯维恩(CanaleandSwain)进一部充实和发展,他们提出了一个影响更大的交际能力模式,包括语法能力(grammaticalcompetence)-遣词造句的能力,即语音、词汇、造句等语言知识,社会语言能力(soeiolinguisticcompetence)一根据时间、地点、对象和场合确定说什么和怎么说的能力,语篇能力(textualcompetence)一组句成篇。把语言和内容相结合的能力,和策略能力(slrategiccompetence)一交际时如何开始、继续、调整和切换话题,利用各种策略让交际活动顺利进行的能力。这一模式在外语教学界影响更大。

但至今为止对交际能力做出最全面阐述的是语言测试学家巴奇曼(Bachmanl于1990年提出的交际语言能力(communicativelanguageability)概念。他认为交际语言能力由三部分组成:语言能力(language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competence)和心理一生理机制(psyehophysicalmechanisms)。语言能力包含语言组织能力(organizational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能力(pragmaticcompetence)。语言组织能力指的是前面提到的语法能力和语篇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则包括施为能力(illocutionarycompetence)和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competence)。其中施为能力主要与语言的四大功能有关:概念功能(表述经验),操纵功能(操纵周围世界),探究功能(扩展知识)和想象功能(以幽默与审美为目标)。社会语言能力又包括三个部分:方言和语域,文化参照和修辞格,语言的自然性。方言又分为地理方言和社会方言,语域关系到人们使用语言时讨论的话题,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交际的媒介(书面语或口语)。文化参照指有特殊社会文化意义的人物、事件、地点等。策略能力指的是运用语言知识、说话规则、交际策略传递和理解交际信息的能力。巴奇曼认为策略能力是影响一切交际语言运用的重要因素。心理一生理机制则指交际活动所涉及的心理、神经、生理机制。

根据巴奇曼的观点,交际语言能力的各组成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可理解如下:知识结构和语言能力是语言交际的原动力,通过策略能力在交际活动中的贯穿以及心理一生理机制的调节来达到交际的目标;三者相辅相成。

可以看到在上述三个模式中。交际语言能力都涉及到了与心理思维与社会文化习惯相关的因素,如心理上的可行性,交际中的实现性,社会语言能力,策略能力,文化参照,心理一生理机制等。可见交际语言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倚重语言知识的教学,必须结合文化的导入。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是某种文化的反映。掌握好一门外语并不意味着就能和该语言的使用者畅通无阻地交流,还必须掌握影响该语言运用的相关语言策略、语言行为模式、民族心理等,这些都是文化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有些高分学生无法胜任交际任务,因为他们的文化学习与语言学习有差距。

文化通常被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包括社会制度、行为模式、价值观、世界观、民族心理、审美标准、思维模式以及文学艺术、哲学等社会科学和各种自然科学的成果等。狭义的文化又可称为普通文化,如风俗习惯、礼仪、禁忌、节日庆典、婚丧等。不论广义的文化还是狭义的文化都影响语言的运用。

广大英语学习者都知道,在日常交际语言上,如问候、致谢、恭维赞扬、邀请等场景,在称谓上以及隐私观念上体现了巨大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如不掌握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时就会给对方造成困扰,给双方带来不快,影响交际的进行。

不同的价值观、时间观和思维模式造成了社会文化的差异,而这些也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比如中国学生在讨论个人事情或观点时总是习惯用“we”,而母语为英语的人则会用“I”。这体现了不同文化的不同价值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和价值的实现,个人利益的追求,注重个体的人格,倡导的是个体主义。而中国文化轻个体人格,注重“群己合一”,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和群体利益的维护,突出社会的人格,倡导的是集体主义。蔡君梅(2005)在研究中发现,中美大学生在自我介绍时,中国学生热衷对过去居住环境的描写,而美国学生偏爱对理想的探讨。这是因为中国文化视时间如圆环旋转。冬去春来,周而复始,人们在环性时间观念影响下。生活在一个传统导向的社会,常常向后看,立足于过去,认为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是今天的参考和准绳;而西方文化视时间如直线延伸,去而不复,把时间看成是伸向未来的道路,因而着眼于未来。

现实的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语言教学上,以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培养为重点。在语言教学中虽然也有一定的文化导入。但不够系统、全面,有待加强。以下对文化导入的内容、方法和途径稍作探讨。二、文化导入

(一)文化导入的内容

社会文化背景的导入。知识结构和语言能力是语言交际的原动力。知识结构当然包括文化知识,这里主要指广义的文化。理解社会文化背景是理解语言的基础。文化的习得首先要依据于语言的输入。文学作品是了解社会制度、民族心理、文化习俗、价值观、审美标准等最丰富生动的语料。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文学作品作为课外读物来补充文化营养,也可在课内组织学生一起阅读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代表性片断。报刊是了解当前社会问题,了解生活阶层以及阶层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信息来源,而且语言通常精辟现代。影视作品也是吸收文化营养的另一重要途径,往往更加直观生动。

语言使用规则的导人。这涉及到狭义的文化所提及的礼仪、禁忌、风俗习惯等,即在一定的场合如婚丧、庆典、节日、致谢、恭维赞扬时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该怎样说。在低年级的日常口语训练时,可加强他们这些方面相关的文化意识。形成一种文化习惯。

重视词汇和短语文化意义的导入。同一词语在不同文化中的文化内涵不尽相同。如“weddinds”在中西方文化中就包含不同的程序不同的内容,意境也不完全一样。在词汇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介绍基本意义外,还须解释其文化意义和文化差别。使学生在交际中正确领悟对方的含义。此外。英语成语常有特别的典故和文化来源,如不了解文化背景,就会产生歧义。如“Greekgift”,看到gift这个词,感觉应是件令人开心的事情,但这个成语却有截然相反的含义。它来源于古罗马史诗《埃涅伊德》,故事中希腊人一直无法攻下特洛伊城(Troy),后来想出一个木马屠城计:假装撤兵回希腊,但留下一只巨大的木马放在城外作为礼物,宣称要送给特洛伊城求和。特洛伊人欢天喜地地将藏有希腊精兵的木马拖进城内,使希腊大军一举攻陷特洛伊城。因此“Greekgift”后来就表示危险或害人的礼物。

(二)文化导入的方法

文化导人的方法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文化对比。对于选择好的要导人的文化项目,先看看母文化当中有无对应项,有的话就可对比分析。指出两者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促进文化理解。这同时要求对母文化有较深的了解,但现在不少学生对本国文化也不甚了解。比如有学生不了解“喜蛛”的文化内涵。所以文化对比也能促进学生对母文化的了解,进而提高他们对这种文化对比的兴趣,达到了解目的文化的目标。

如选择导入的文化项目在母文化中没有对应项,就可用描写的方法来解释阐明,当然我们可借助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从视觉、听觉多方面加强信息输入的刺激度,使学生更生动形象地掌握这一文化项目。

(三)文化导入的途径

依据现有教材。文化导入和英语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应同步进行。文化导入不应当脱离为提高学生英语能力而设计的教材。在教学中应依靠现有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用对比或描写的方法适当导入。现在的英语教材覆盖了较广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科技知识,教师应先理解掌握好,设计好最佳的导人方式,贯穿于语言教学中。还可寻找或自编一些既覆盖了较合理安排的语言知识的地道的语料,又包含了干扰跨文化交际频率较高的文化项目的教材,使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同步提升。

设计课堂交际活动。在课堂中设计一些日常交往中涉及到文化因素的场景,如birthdayparty.visitingfriend等,安排学生做roleplay.通过模拟情景以及实际的操作和对话练习让学生形象地体会、理解并运用学到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交际的规则,磨练他们的交际策略。同时还可安排其他学生做groupdiscussion.对情景模拟中的学生违反了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运用规则之处指出并改正,来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图片、电影、电视、幻灯等加强视觉和听觉冲击的教学工具,让学生充满兴趣地直观地了解西方文化。

鼓励学生课外广泛阅读与文化相关的书籍、报刊,利用互联网与英语使用者交流,课后寻找与外教或外国朋友直接交流的机会,从实际交际中获取经验,促进英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积累。语言能力本身还不能保障交际的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还会受到另一个重要因素一文化的影响。而且语言交际通常还伴随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更是充满文化内涵。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甚至决定了交际的成败。只有在语言教学中并入文化的导人,使二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让学生真正拥有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实现英语学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