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中英语教师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英语教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中英语教师

摘要:借新课程、新课标试行推广之契机,我们教师应回顾昨日,展望将来,正确透视、把握新课程标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插上想象的翅膀,正确应运《牛津高中英语》的Task和Project部分,培养他们自己扑捉“灵感”的方法。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是要帮助学生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毫无疑问是高中英语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在不断进行外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执教者们逐渐认识到,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是搞好外语教学的有效途径,而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并采取各种手段来提高、丰富课堂教学,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新课改新课程标准下的新型高中英语教师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新课标、新教材、自主探索、自主研究、自主学习、独立创造、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继承、创新、合作、引导、关注、促进、转变、拓宽、创造、提高

翻开各类教育报刊杂志,我们不难发现到处都在谈“新课程”,并极力提倡在教学中采用“新课标”,课改的浪潮再次波涛汹涌。许多教师在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的同时,有意无意中全盘否定了传统教学。我认为只有对以往应试教育进行理智的分析,对将来教育发展进行正确的预测,才能更好地正视、把握新课标。新课改倡导全人教学,强调课程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而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高中英语新课程则更强调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对以往传统教学的看法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把数学教学重点放在了英语知识的认知和解题技能的训练上。在某些人看来,衡量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看这节课学生学会了多少英语知识点,掌握了多少解题方法。正因为如此,在传统教学下,中国中学生“学习方法的绝对被动”与“知识面的相对广博”几乎是同样出名。最近从教学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一带团赴德交流的教师谈了自己的在德的见闻,并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其中提到我们的孩子对德国学校教育所提供的知识面的浅显显出极端的不屑,但同时又被德国学生的所具备的自主探索、自主研究的精神所深深折服。不论是我们的音乐,还是我们的日常语言,德国的孩子都能很快掌握,并能熟练运用,他们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简直让人匪夷所思。提出了“差距究竟在那里呢?”的问题。这也正是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多少年来所探求的。

作为教师,我曾在电视中留意到:在德国的教室里,墙上的德国地图是孩子们自己动手用彩笔画出来的(虽然德国生产的“海德堡”是世界上最精密的胶印机之一)。回看本国,学校里的所有挂图(包括教学用图)都是用此类机器印刷出来的!“探索+创新”与“机械+重复”,这种反差造成的结果太可怕了。要知道“得到了一桶水的人”和“学会取水了的人,他们完全处于不同的起跑线。我们的学生虽然先“得到了一桶水”,但不会“取水”,不但没有“鲜水”吃,原来的水也会变质变臭,坐吃山空是早晚的事。在充满竞争的21世纪,我们的学生若不能及时学会“取水”的本领,那么他们恐怕又要重蹈“花高价买水喝”的覆辙。被社会无情地“淘汰”。或成为廉价的劳动力,或成为唯唯诺诺的幕僚……每每想到这,我就不寒而栗。而与此同时,应试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助于教育发展和学生素质提高的东西,如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思想,学科教学技术与艺术,学习的某些方法等等。我国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特别是运算和推理)有着明显的优势,这亦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要想培养出有强大竞争力的21世纪高素质数学人才,关键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废弃应试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地研究性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学会学习”。

二、对数学新课程的正视

“新课程标准”的试行推广,再一次把问题摆放在我们教师面前。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更好地拓展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探索性学习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他们自己扑捉“灵感”的方法?我们教师应正视新课程,抓住此有利契机,及时转变观念,大胆放开脚步。

我们该如何正视新课程呢?我个人认为,应在理智分析的应试教育和准确预测教育趋势基础上,正确认识以下几方面:

1.新课程学习方式(继承+创新)

有些老师一提到“新课程”,就认为必须“否定传统教学”,其实这样理解是极片面的。新课程、新理念并非否认过去,而是对过去的继承、创新和丰富,要求我们根据学生、教材、环境和教师自己等因素,从实际出发进行有机的“整合”。对英语课进行“整合”,就要做一名辛苦的“编剧”。千万不能让学生机械地进行“旧知练习-→听取新知-→尝试练习-→知识梳理-→巩固练习-→复习训练-→测试评估”,陷入无穷无尽的一系列训练中。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角色,使之能更投入地进行“演出”。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他们不仅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还会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更重要的是他们也能用各种方法发现、获取新知识。

语言是由于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学习外语,听说是最重要的基础和技能,要学好语言,首先得过好语音关。语音是否正确,对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获得都有很大影响。而要过好语音关,最主要的是靠听说训练、靠模仿。作为一种约定的符号系统的语言,如果不通过模仿,不依靠一定的外部的强化作用,是难以获得的。所以课堂上教师应注意"精讲",不宜过多占用时间,主要应对学生进行操练,广泛进行语言实践。一是在讲与练的时间分配上,进行语言分析的时间最好不得超过课时总量的五分之二,大部分时间都由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二是注重练的方法,提高练的效果,培养实际能力。因为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递外语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其实,交际性和实践性是外语教学的实质所在。而学生要想掌握这种交际能力,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具备。然而我们的学生缺少这样一个外语环境,在日常生活中也得不到像学习自己母语一样的训练。所以,最重要的途径,还在于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的时效进行有关训练。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到新鲜,每一分钟都能让学生在快乐,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于知识的高空。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英语课,使“新课程”释放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手,还有学生的心情。

2.新课程教学方式(合作+引导)

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正在被“你说、我说、大家说(教师说、学生说)”的课堂气氛所代替。新课程的本质定位为“交往”,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和学生成为好朋友,彻彻底底地放下教师的架子,学会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态度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沟通、合作,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以“共建”的方式来“以教促学”“以学长教”、“互教互学”。

课改以后,有些教师反映课堂纪律变差了,又不得不板起脸孔整顿乱哄哄的场面。我个人认为,只要教师善于引导、调控,让学生“乱”得有“形”,“形”乱而“神”不乱,又何尝不可。从某种意义上讲,“活”与“乱”是等价的。教师如能正确地处理好“收乱”与“放活”,使学生在一定的自由探究的“放”与教师不露痕迹的“收”结合起来,必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的教学方式,让我们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己,让他们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教师的用武之地也随之拓宽了。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新课程要求我们想尽办法培养学生兴趣,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45分钟真正起到主体作用同时又能掌握好知识点及相应的语言应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并保持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十分重要。外语毕竟不同于母语,外语的词汇、语法、语序等都与母语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有些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就干脆放弃,觉得学不下去,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语言讲活,并不断更新形式,形式好比色彩,色彩不断变化,就会避免单调、沉闷。一个训练项目如果长期采用一种固定的形式,就会使学生产生单调、乏味、枯燥的感觉,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就会消磨殆尽。教师若能将与所授知识内容有关的故事、人物传记、小幽默等等穿插在课堂上所授内容中,把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于一体,变单纯性地讲解为灵活多变的传授,根据不同的课题,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则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挖掘学生潜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外语的兴趣。新教材编排了众多的游戏和幽默的内容,我们应让培养学生的参与热情。如Module6Task部分,让学生参与表演两个剧本,学生会非

常乐于参与,并且相应的掌握好语言知识:Yourmajesty,It’syourdutytodosth----等等并同时把握了口语中的一些风格。这一切关键是看我们该如何激活学生了。

新形势下的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应尽量坚持用外语教学,适当利用母语。坚持用外语教学,可使学生有一个语言环境,造成一种学习语言的氛围,同时,对知识的复现巩固、交际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教育对象的母语习惯已根深蒂固,故要想在外语教学中绝对排除母语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适当利用母语,并通过母语与外语的比较,则有利于学好外语,当然,不能过多地使用母语,否则对外语教学和学习也会起一定的干扰作用。

3.新课程评价方式(关注+促进)

评价≠鉴别,评价≠筛选,新课程要求下的评价方式是面向未来的、发展的、动态的,它把评价体系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运用。其中特别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个体过去和现在的比较,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从差异中发掘适合个人发展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快速全面地发展。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他的才是对的”、“这种解法似乎太离谱了”……这样的评价司空见惯,教师可能是不经意的,可是它也许会给学生带来莫大“伤害”,学生可能再也不愿主动积极地回答问题了。有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先别忙下结论,谁是谁非,带着学生一起实践、感受,他们自然会得出结论,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些。学生的作业,亦可让他们自己来介绍他的杰作(也许是得意精彩之处,也许是有错误的地方),让大家来鉴赏、评论。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所提问题中的合理、有效和可挖掘的成份,引导这些学生学会提问题、想问题。

各种各样的阶段评估测试,对于教师来说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对学生来说也许是“痛苦”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妨大胆采用开放式的教学评价,平时积累评价法、合作表现评价法与传统的阶段测试评价法相结合。把学生平时在学习中的态度和热情,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引进自适应考试(注),取代应试教育下传统的书面考试。使新课程下的评价关注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在辨证法中,否定不是简单地说不,或者宣布某仪事物不存在,或用任何一种方法把它消灭。”因而,我们既要清醒地看到传统教育的应试教育与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区别与内在联系,也要理智地预测教育随社会发展的趋势,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开拓。正视新课程、新课标,正真做到“收”“放”自如,定能成为优秀的冲浪高手,在课改新浪潮中纵横驰骋。

4.新课程的激发模式(放+收)

新《标准》强调学习策略的探究性:要求教育教学活动的民主性,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教师要通过“引(引导)、扶(尝试)、放(独立: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独立去解决问题)、收(反馈:及时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及时调控)、评(教师评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自评,评出方向,评出学习干劲)”几个步骤指导教学。书本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意见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错误让学生改。凡是学生看得懂的,要让学生去看;凡是学生讲得出的,要让学生去讲;凡是学生想得出的,要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写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写;凡是学生做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做;教师不包办代替。要努力做到教学活动、教学评估的民主性,积极创设多维度、多途径、开放式教学氛围,使我们的课堂“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师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上下求索,切磋进取,结伴成长。

要做到如何“放”如何“收”,新型教师应该正确引导,提高学生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家第斯多得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从“教”变“导”。教师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非“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参考资料解决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教师教给的学习方法在自己的学习中灵活运用,形成知识社会所需要的更高的自学能力、技术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走出我们的课堂后,还有独立锻炼的那里,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听觉和视觉手段,例如:挂图、音像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课堂学习;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开发和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等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所以当前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它要求英语教师需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具有较广博的世界人文地理知识;注重自身的利益礼仪修养。同时,教师需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和多媒体应用能力。能够自如地驾御教材和课堂教学过程,了解新教材特点,才能恰当地制订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结语: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全新的特色教学模式,推进创造教育,要使学生创造性的学,很大程度上要决定于教师创造性的教。而教师的创造力是实践中来的。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如何挣脱旧观念的束缚,运用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如何跟据实际恰当地选择、运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这就反应了一个教师的创造力。不少教师还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学”其结果既不能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也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一个教师只有养成力图创新、锐意进取的性格,敢于冲破防碍改革创新的清规戒律,突破思维定势的困扰,养成求异思维及人无我有、人有我鲜的意识,积极开展创造性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科)课程标准(试验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杨玉晨,闻兆荣,中国学生英文写作的句子类型及分析,[J],现代汉语,1994

3.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

4.广州师范学院教科所课题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对举而不对立》,《教育评论》1999年第1期。

5.苏永华、康乃美:《论考试市场的开拓》,《教育评论》199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