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语用预设翻译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语用预设翻译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语用预设翻译

论文关键词:语用学语义预设语用预设文化

论文摘要:大部分语用预设与社会文化相关,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不易被目标语文化的人接受,因而在翻译时应格外谨慎。本文探讨了语用预设的特点,并就如何恰当翻译语用预设提出了五个方法:加注、简略化、语境化、转换法和直译。

一、引言

翻译是译者对原作的再创造过程。源语作者与读者拥有共同的社会文化基础,因而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预设许多的文化常识,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读者能够自然推理并理解。但这却给来自不同文化的目标语读者造成了不少理解上的困难,文化差异造成了理解上难以跨越的鸿沟。翻译时尤应谨慎处理这些文化负载浓厚的语用预设,好的翻译通过对原作的巧妙再创造,让目标语读者自然轻松地理解其中的“不言而喻”,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本文基于语用预设的特点就如何恰当翻译语用预设提出了几点方法,以期有所帮助。

二、语用预设

预设(或称前提)一般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两种。语义预设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绝大部分是由语言本身所引起的。如“John’sbrotherisill.”无论这话真实与否,前提“Johnhasabrother”一直存在,此预设由属格“’s”而来。Leech曾列举了包括属格在内13种语义预设语言因素(1981:181-184)。可见语义预设是语句命题本身所拥有的一种意义,是静态的,抽象的。但在具体的话语交际中,语句总是与具体使用相联系,处于一定的语境中,因此从单纯的语义角度来研究预设显然是不够的,有必要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研究预设,这就构成了预设的语用研究。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何自然,1997:68)。比较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受语境的影响,是动态的,具体的。语用预设一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1)语用预设是说话人对语境所作的设想。说话人对自然语言环境有他自己的理解,有一些设想,并基于这些设想展开话语交际,语用预设是话语产生的背景信息。(2)语用预设是一个言语行为的必要条件。(Fillmore,1971:276)说话人在实施言语行为时预设了那些能使此言语行为恰当实施的必要条件。(3)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Jackendoff,1972:230)语用预设还表现在说话人会预设他认为对方也拥有的知识。语用预设的这种“共知性”(mutualknowledge)是交际得以成功的基础,没有这一共同拥有的背景知识,话语交际就不能顺利进行。由此可见,语用预设绝大部分是由非语言因素引起的,跟语境密切相关,与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与交际双方的关系密不可分。总体而言,语用预设有两个基本特征:合适性(appropriateness)和共知性(mutualknowledge)。具体而言,还有主观性、单向性和隐蔽性。语用预设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话语交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既然翻译要求译者忠实地传达原作者的思想,如何让原作者这些“不言而喻”的预设被目标语读者所理解就成了一个难点,下文将对此作一番探讨。

三、语用预设的翻译

正如Levinson指出的那样“就算两种语言来自相差非常大的语系,它们的语义预设也大体是相通的”(1983:216),语义预设的翻译大都可直译,如:

Isawyouandyourgirlfriendwalkinginthestreetyesterdayafternoon.

昨天下午我看到你和你的女朋友在逛街。

“yourgirlfriend”和“你的女朋友”都预设了“你有女朋友。”又如:

Youarebeatingyourchildagain.

你又在打你的孩子了。

“Again”和“又”都预设了“这已不是第一次打孩子了”。

比较而言,只有一些语用预设是大部分语言所共有的或涉及人类普遍思维和心理反应的,目标语读者可基于这些共同知识体会原作者的“不言而喻”,因而可直译,但大部分语用预设因为与社会文化相关,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不易被目标语文化的人接受,因而应受到格外的关注。如:

Gorgegothisarmstruckinthedraincover,sothefirebrigadewascalledin.

乔治的手卡在渠盖里了,因而向消防人员求救。

源语读者对此话没有任何理解上的困难,但却让目标语读者有点费解——这跟消防员有何大干系?造成理解困难的是两种文化的差异:在英国消防员不仅处理火警,也处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难事;而中国文化里这更是110的事,而不会首先想到消防员。既然不同文化读者并没有共享原作者对相关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预设,直接翻译成源语形象当然会给这些读者造成困惑了。因此翻译此类语用预设时用直译往往欠妥,而应做些恰当的加工处理,下面是处理这类语用预设的五个方法。

(1)加注法

当预设的源语文化现象在目标语文化中空缺时,加注是可行的办法之一。如:

我属鸡。我从来不吃鸡。鸡年是我的本命年。

IwasbornintheYearoftheRooster,Inevereatchicken,theYearofRoosterwillbringmegoodluckofbadluck.(Chinesepeopletraditionallyuse12animals,representing12EarthlyBranches,tosymbolizetheyearoftheRooster.Peopleborninthisyearhavetheroosterastheirlifesymbol.Allotheryearsoftherooster,accordingtoanoldChinesesaying,becomeeither-good-or-bad-luckyearsforthem.)

生肖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现象,众所周知,说话人预设了这点,理所当然认为读者理解没问题。但对英语文化的人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文化空缺。因此为弥补这一空缺,可加注说明相应文化背景知识,便于对方理解。

(2)语境化法

对类似事物的表达有时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相去甚远,这种情况除了可用加注法,也可以用语境化法。如:

Hehadbeenfaithfultothefourteen-year-oldvicar’daughter,whomhehadworshipedonhiskneesbuthadneverledtothealter.

他一直忠于十四岁的牧师的女儿,他曾经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但终于没有和她结婚。

“Leadsomebodytothealter”是典型的西方婚礼场景,作者预设了这一点,认为读者自然知道这一文化常识,但目标语文化读者却不一定了解此文化常识,直译成中文不太好理解,因此把它意译成“结婚”,把语境表现出来。

(3)简略化

并不是所有的语用预设均需明白无误地翻译出来,在一定条件下,一些可省略或简单化。如:

过年杀的狗肉早已吃光,狗皮一直挂在墙上。

Thedogdiedduringthespringfestival,andthedogskinisstillonthewall.

中国人好吃狗肉,说话人预设了这点。但这种行为西方文化的人难以接受,因此可委婉翻译,简略处理,只说那狗“died”。

(4)转换法

在表达同一事物时,有时源语形象和目标语形象不吻合,甚至相互冲撞。这种情况下,可直接译为目标语形象。如:

“Youdon’twanttoloseLarryaltogether,doyou?”/sheshookherhead.

“你不想完全失掉拉里,是吗?”/她点点头。

“shookherhead”与“nod”相一致,作者认为读者不会有任何理解困难,预设了这点语言常识,但却与中国的语言文化不符,因此译成中文要符合中文习惯,变成“点点头”。

(5)直译法

以上四种处理语用预设翻译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都行之有效,但并非无缺陷。其中第一种加注法可保留源语形象,但易造成阅读不流畅;其余三种方法属于意译,一个共同的缺陷是通过这些方法处理后的译文在一定程度上了丢失了原文的形象意义,削弱了原文的魅力。在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人们对对方的文化越来越了解,许多源语文化现象也变得不再陌生,因而对作者预设的文化常识也越来越能理解,这种情况下可直接翻译,以保留源语形象。如:

IknownotwhereisthatPrometheanheatthatcanthylightrelume.

我不知道什么地方有那天上的神火能够燃烧你原来的光彩。

这是早些年的翻译,当时中国人对普罗米修斯的神话传说还知之甚少的,因而意译为“神火”,译者把作者对这一文化知识的预设明示化了,以便于目标语读者理解。而在今天,“Promethean”完全可音译,因为大家对此已不再陌生。

四、结语

翻译的标准为“信、达、雅”,语用预设的翻译也如此,因其跟社会文化背景关系密切,尤需谨慎处理。总体而言,如果目标语读者与原作者共享预设信息,则可直译;如果目标语读者不具备原作者所预设的信息,则视情况采用余下四种方法。以上是笔者愚见,希望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Fillmore,C.Verbsofjudging[A].Fillmore,C.&Langendon,T.StudiesinLinguisticsSemantics[C].NewYork:Holt,Rinehart&Winston,1971.

[2]Jackendoff,R.SemanticInterpretationinGenerativeGrammar[M].Mass:TheMITPress,1972.

[3]Leech,G.Semantics[M].Harmondsworth:Penguin,1981.

[4]Levi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

[5]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