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汉英翻译修辞处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汉英翻译修辞处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汉英翻译修辞处理

【摘要】对外宣传翻译在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增加了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从汉英两种语言的修辞特点入手,分析两种语言的结构特点并结合相关具体的例子,来探讨对外宣传汉英翻译中常用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对外宣传翻译;汉英修辞特点;结构特点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经济迅速发展,在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其它国家与地区的来往更加密切。伴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逐步上升,我们也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宣传活动,将我们的政治方针、经济制度,文化传统以及各地的风景名胜译成英文,供外国人来了解,使他们能进一步地了解中国。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来到中国,认识中国,解读中国,我们的对外宣传工作就显得更加急迫和重要。黄友义在首届全国公示语大会上指出,“外宣翻译是一种门面工作,其中的错误与缺陷会被放大来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外宣翻译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本文正是基于外宣翻译在国与国之间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拟从我国现行的政治方针、经济制度、传统文化以及旅游景点等对外宣传汉英翻译中来研究其修辞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翻译方法。

一、汉英语言修辞对比

(一)汉语措辞华丽,英语描写直观明快

一般来讲,汉语措辞往往侧重华丽词语的描写,而英语则侧重明快的陈述。我们知道,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由于两者语言不同,两地的生活习性、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历史条件以及社会结构也都不尽相同,故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在主观情理和客观物象的关系上,汉民族突出通过物象表现情理,强调客观融入主观,喜欢托物寄情,遗形写神。(贾文波,2000,73)

西方民族在这些方面则与汉语民族大相径庭。西方哲学强调分析型抽象理性思维,在主观与客观的物象关系上,强调更多的是摹仿和再现。著名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言主观美学的最高境界是“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摹仿。”他的这一观点早已深入到西方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

西方民族的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就是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特点。其句式结构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自然简洁,充分体现了描述可感的特有风格。请看下面的例子:她奔腾不息,勇往直前,忽而惊涛裂岸,势不可挡,使群山动容;忽而安如处子,风平浪静,波光潋滟,气象万千。Ittearsandboilsalongturbulentlythroughthemountainsand,atsomeplace,flowsonquietlywithasedateappearanceandglisteningripples.

上述例子中汉语夸张但语义饱满丰富,情感浓厚,给人一股大气势。这样的美丽文字在汉语中很常见,我们也很适应这样的表达方式。但是在英译时如若和盘译出,则势必给译文读者一种啰嗦感,华而不实。因此,在英译时,只须抓住表述实际物象的词汇,如“奔腾”、“直前”、“裂岸”、“群山”、“惊涛”等,对那些华丽的汉语词语可略去不译,这样就抓住了译文的根本,从而翻译出地道的英文。

(二)汉语多修饰词,英语多写实词

汉语是一种线性铺排的语言,又因汉语行文用字的习惯,因而语气所到之处常常出现一连串的并列修饰词语;而英语则是一种空间搭架结构,其语义表达常常围绕句中SV主干为中心,形成前后呼应,上下关照的格局(贾文波,2000,90-91)。汉语的这一表述方式多出现在政治性纲领文件中,包括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经济方针、文化政策等文件中。在汉族人民看来,汉语这种多修饰词语的表述方式十分贴切,符合中华文化,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如若删去则意思表述欠完整;汉语的这种修辞特点,在英译文中如果全部一一翻译过去,则英译文看起来势必显得臃肿,让人顿生辞藻堆砌之感。

对于这种多修饰词语的表达,英译时一般可采用避虚就实的方法,在翻译的过程中对这种修饰语可适当省去,也可适当改译,或将其意隐含在译文之中,而不可一味照字面直译,以确保译文准确、地道、流畅,切不可按汉语思维习惯进行翻译。下面引用中国译协对外传播翻译委员会中译英研讨会最新讨论的有关和谐社会的词汇来说明:

1.要建设一个和谐世界,应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Tobuildaharmoniousworld,weshouldupholddemocracyandequalitytoenhancecooperationandcoordination;ensureamity/fertilityandnaturaltrusttoachievecommonsecurity;upholdjusticeandmutualbenefittoadvancecommondevelopment;andstayopentofacilitateadialogueamongcivilizations.

2.中国人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吸收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WeChineseholdthatoneshouldbeastolerant/encompassingasthevastoceanwhichadmitshundredsofriversandshoulddrawuponother`sstrengths.

3.中国真诚愿意兼收并蓄,博采各种文明之长。Chinaiseagertodrawon/uponthestrengthsofothercivilizations.【《中国翻译》,2007,(2)】

(三)汉语的四字结构法

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双单音节问题初探》中指出:“2+2的四音节是现代汉语里一种重要的节奏倾向。”他还指出:“四音节的优势特别表现在现代汉语里大量存在着四音节成语,即‘四字格’这一事实上。”

汉语的四字结构在行文中非常盛行,是因为在结构上整齐划一,工整对仗,在汉语中的位置相对灵活,加上汉语句法相对自由,句式结合靠意会;又因为汉语四字格排比结构词义丰富,文采华丽,语气连贯,读起来给人畅快淋漓之感,其气势有如江河奔海,滔滔不绝,具有较强的修辞效果,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也就在汉语中稳占艺术地位。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人们在翻译汉语四字结构时往往受到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在译文中常常强求原文与译文一致,结果导致译文松散堆砌,让人不堪卒读。究其原因是因为英语句法严谨,词形固定,并且不重音韵,所以很少有结构对称、音韵齐整的表达。在翻译汉语的四字结构时,要排除汉语思维的干扰,用符合英文习惯的、贴切的、准确的译文表达,而不可不顾实际,盲目套用。

汉语有大量结构对偶的四字词组,前后意义重复,词语对称,而英语一般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因而英译时往往采用省略或融合的方法,如:

1.他虽然带着五分酒意,却装做十分醉的,前颠后偃,东倒西歪。【施耐庵:《水浒》】Hewasnotreallydrunk,butpretendedhewasintoxicatedandstaggeredalong.

2.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鲁迅:《社戏》】OnechaptermadethepointthattheChineseoperaissofullofgongsandcymbals,shoutingandjumping,thatitmakestheonlookers`headsswim.

3.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没日,疯疯傻傻。【曹雪芹:《红楼梦》】Hecanbeallsweetwordsoneminuteandrantingandravingthenext.

近年来,四字格结构也进入旅游广告中。四字格在广告语言中的出现,使现代广告普遍具有口语化的特征,简洁易记,朗朗上口,节奏鲜明,有现场感,传物传情,语言时尚,脍炙人口。(金惠康,2004,414-418)下面列举一些四字格的汉语英译广告,敬请读者体会领略其语言之美妙。

远离尘嚣ATrueDeparture;活力北京KickingBeijing;东方之珠TheOrientalPearl;醉在桂林IntoxicatedinGuilin;纯真世界ATrueEscape;随心所动YourKindofFun;仁者乐山,智者乐水TheMoralLoveMountains,whiletheWisePreferWaters;连接四海,沟通八方LinksPlaces,BringPeoplecloser.

除旅游点的介绍和广告外,新闻报道、法律文献、科技文章等也都要求简洁明了,忌节外生枝,因此四字词组也广泛应用于这几类文体中。(陈宏薇,1998,134-135)比如,某位领导的讲话中要求外交人员“立场坚定、目光远大、头脑敏捷、业务熟练、才华出众、风格高尚,”可译为“AChinesediaplomatshouldbefirminstand,broadinvision,swiftinwit,qualifiedinprofession,outstandingintalent,nobleincharacter.”(黄金祺译)

三、结语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等效翻译理论,解决了对外宣传翻译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奈达先生指出(1964):“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可见,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实质上是等效翻译理论,强调以接受者为中心,而不是以文本为中心,要求译者充分考虑译文对接受者的效果。

从以上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并结合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我们可以得知:在对外宣传汉英翻译过程中,要始终把外国朋友对英译文的完整正确的理解放在第一位,这也是我们对外宣传的初衷目的。英汉两种语言迥然不同,我们在翻译时不能依照汉语的逻辑思维去进行英语译文的翻译,否则,外国朋友对我们的“劳动成果”将会无动于衷,不知道我们在讲什么,有时可能还会带来消极的结果。对外宣传翻译的方法千万条,但是具体如何去解决翻译中的实际问题,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还需要有志从事翻译的朋友认真研究。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A.TowardaScienceofTranslation.Leiden,

E.J.Brill,1964.

[2]陈宏薇.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黄友义.从翻译工作者的权利到外宣翻译——在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翻译,2005,(6).

[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遍[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5]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6]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7]中国译协对外传播翻译委员会.中译英研讨会最新讨论的有关和谐社会的词汇[J].中国翻译,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