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翻译策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翻译策略是翻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们探讨翻译策略,通常会用二分法来谈论直译与意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等概念,并有不少人往往把这些概念混淆在一起。本文将对直译/意译、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和异化翻译/归化翻译三对翻译策略进行探讨,追溯其根源,弄清其概念,并举例说明其所指。
关键词:直译与意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
Abstract:Translationstrategiesareanindispensablecontentintranslatortraining.Wheneverdiscusstranslationstrategies,manypeoplewouldmentionthedichotomybetweenliteraltranslationandfreetranslation,semantictranslationandcommunicativetranslation,domesticatingtranslationandforeignizingtranslation.Butveryoftentheseconceptsaremixedtogetherandcauseconfusions.Thisarticleattemptstoanalyzethemainfeaturesofthesethreepairsofstrategiesandsummarizethedifferencesbetweenthem.
Keywords:Literal/freetranslation,semantic/communicativetranslation,domesticating/foreignizingtranslation.
引言
一般的翻译教材在讨论翻译问题时,都离不开讨论翻译方法与技巧。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出版的统编翻译教程(即张培基等编著的教程),主要是讲述常用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其中包括:词义的选择、引伸和褒贬;词类转译法;增词法;重复法;省略法;正反、反正表达法,分句、合句法;被动语态的译法;名词从句的译法;定语从句的译法;状语从句的译法;长句的译法,和习语、拟声词、外来词语等特别语词的译法等。
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也基本上沿用这些方法与技巧,或在此基础上有些改进,例如,柯平编著的《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除了提出与张培基教程大同小异的方法外,还提出了变通和补偿手段:加注、增益、视点转换、具体化、概略化、释义、归化和回译。
也有学者(参见刘宓庆1993:196-234)把分切、转换、词性转换、语态转换、肯定与否定、阐释或注释、引伸、替代、拆离、增补、省略与重复、重构、移植等等方法称这“手段”。
以上所引是不同学者所用的不同术语,用以描述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处理方法。究竟哪些属方法、哪些属技巧、哪些属手段,恐怕是很难讲得清楚的。我们在这里把翻译过程中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以上所述的方法、技巧、手段)都类归为翻译“方法”;而把那些能够包含多种方法的术语,如直译法、意译法、语义翻译法与交际翻译法(见下图)、异化翻译法、归化翻译法等,类归为翻译“策略”。本章讨论的就是这样的翻译策略。
翻译二分法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与意译都是翻译讨论的中心话题。“直译与意译之争,在我国自有翻译之时起就已存在”(罗新璋,1984:4)。“此争论至少从公元前就已经开始。到了十九世纪初,很多作家倾向于意译,即译其神韵而不是译字母;译意义而不是译词汇;译信息而不是译形式;译事实而不是译方式。……不过,这种争论是纯理论的,争论者并没有考虑到翻译的目的、读者的情况和文体类型等因素”(Newmark1988b:45)。
直译、意译在传统译论里讨论得最多。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又出现了其它的提法,例如:奈达(Nida1964)提出的“形式对等”(formalequivalence)与“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在本质上和意译与直译是一致的。还有其他学者提出的二分法,例如:霍斯(House1977)的“显性翻译”(overttranslation)与“隐性翻译”(coverttranslation);格特(Gutt1991)的“直接翻译”(directtranslation)与“间接翻译”(indirecttranslation);图瑞(Toury1980,1995)的“适当性”(adequacy)与“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纽马克(Newmark1981/1988)提出的语义翻译(semantictranslation)与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translation),以及温努提(Venuti1995)的异化翻译(foreignizingtranslation)与归化翻译(domesticatingtranslation)。
以上所述的翻译方法二分法,既有共通和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本章将对人们常引用及争论直译/意译、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和异化翻译/归化翻译等三对翻译策略进行探讨,追溯其根源,弄清其概念,并举例说明其所指。
直译与意译
关于直译之争持续了几个世纪,赞同者坚定不移,反对者(也即意译的赞同者)坚持已见,互不让步。其实,英文literaltranslation和中文“直译”的定义都不是十分确定,既可指逐词译(Word-for-wordtranslation),也包括逐句译(Sentence-for-sentence)。直译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常见用于以下领域的翻译:(1)用于翻译科技资料;(2)用于外语教学,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3)也用于文学翻译,Nabokov是文学翻译中直译的高手,在他看来,“只有直译才是真正的翻译”(见Shuttleworth&Cowie1997:96)。
然而,在现代文学译者中,赞同直译的人为数不多,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如Nida所说,“因为没有哪两种语言是完全相同的,无论是符号所指的意义或语言符号的排列方式都会有差异。可以说,语际之间没有绝对的一致。因而,也就没有绝对准确的翻译”(1964:156)。
八十年代初,张培基等学者在当时的统编教材《英汉翻译教程》中这样下定义:“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应当指出,在能够确切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法显然有其可取之处。直译法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亦即鲁迅所说的保持‘异国情调’和‘洋气’,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不断从外国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使我们的祖国语言变得日益丰富、完善、精密”(张培基等1980:13)。
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对直译又有了不同的阐释:“直译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范仲英1994:90)。一般说来,采用直译所产生的译文看起来肯定有翻译的痕迹,读起来也不是那么通顺。如果直译也“要求语言流畅易懂”的话,说明译者心目中的直译与意译的界线已经开始模糊,二者不再是对立的两种策略。
意译法有以下特点:(1)以目的语为导向;(2)用规范的目的语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3)注重译文的自然流畅,不一定保留原文的结构及修辞手段。(见Shuttleworth&Cowie1997:62-63)。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直译和意译各有优缺点,意译与直译不会形成二元对立,因为翻译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最恰当的做法是根据不同的语篇类型、翻译目的和读者对象来制定不同的翻译策略。直译、意译是翻译过程中表达阶段所采用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正如张培基等学者所说,“不同的语言各有其特点和形式,在词汇、语法、惯用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所以翻译时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手段,或意译或直译,量体裁衣,灵活处理”(1980:14-15)。
在原语与目的语有共同的表达方式时,直译是最快捷有效的方法。例如:
(1)Heranhisadministrationasaone-manshow,andlovedtoexerciseauthority…ArthurKrockreportedthathewas“theboss,thedynamo,theworks”.(TheGloryandtheDreamp.82)
(译文)他在政府里惯唱独脚戏,喜欢发号施令。……阿瑟·克罗报道说,罗斯福“是老板,是发电机,是钟表的发条。”(王宗炎1983:9)
当原语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词,直译又无法把原意传递出来时,意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例如:
(2)IfMainStreetdidn’tunderstandthis,WallStreetdid.((TheGloryandtheDreamp.85)
(译文)这一点,一般人不理解,华尔街那些大老板们却是明白的。(王宗炎1983:10)
如直译为,“如果主街不理解,华尔街是理解的。”,读者就会不知所云。王先生把MainStreet意译为“一般人”,把WallStreet意译为“华尔街那些大老板们”,把原意清楚地表达了出来,使译文简短明白。
(3)BetteDavies,SpencerTracyandFrankCaprawereOscars.…AlfredHitchcockwasmakingaladyvanish.(TheGloryandtheDreamp.197)
(译文)电影演员贝蒂·黛维丝、斯本塞·屈莱塞、弗兰克·卡普拉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艾尔弗雷德·希契科克导演了《名媛失踪》。(注:影片原名是theLadyVanishes.)(见王宗炎1983:11)
原文玩了个文字游戏,很风趣,凡是了解艾尔弗雷德·希契科克曾导演theLadyVanishes的读者,看到这句话时,大概都会忍俊不禁。但是这样的文字游戏却造成翻译上的极大困难,如直译成“艾尔弗雷德·希契科克使一位淑女失踪”,其意思就会与原文相悖。王先生采用意译的方法,表达了原文的一层意义,说明了一个事实,可惜其双头语的形式消失了,原文的风趣味道也完全丧失了。对此,王先生深有感触地说,“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性,都有自己独有的声音、文学、修辞手法和社会习惯,这是无法移植的。古书说,‘橘逾淮而北为枳’。橘子好吃,枳可是酸苦的。翻译正是如此。一篇好文章,翻译过来往往读不得。你可以把大意译出,可是原文那些音乐和形象性,原作者那些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你会丢了一大半”(王宗炎1983:9)。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是(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Newmark提出的两种翻译模式之一,其目的是“在目的语语言结构和语义许可的范围内,把原作者在原文中表达的意思准确地再现出来(Newmark1981/1988:22)。语义翻译重视的是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而不是目的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更不是要把译文变为目的语文化情境中之物。由于语义翻译把原文的一词一句视为神圣,因此有时会产生前后矛盾、语义含糊甚至是错误的译文。语义翻译通常适用于文学、科技文献和其他视原文语言与内容同等重要的语篇体裁。然而,需要指出的是,Newmark本人也认为,语义翻译并非一种完美的翻译模式,而是与交际翻译模式一样,在翻译实践措施中处于编译与逐行译之间的“中庸之道”(Hatim&Mason1990:7),(Newmark1988:45)。(见图一)
图一: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Newmark1981/1988:45)
翻译方法
TranslationMethods
SLemphasisTLemphasis
Word-for-wordtranslation逐字译Adaptation编译
Literaltranslation直译Freetranslation自由译/意译
Faithfultranslation信译/贴译Idiomatictranslation地道翻译
Semantictranslation语义翻译Communicativetranslation交际翻译
“交际翻译”有两个重要的概念,第一,交际翻译(或交际途径)指的是视翻译为“发生在某个社会情境中的交际过程”(Hatim&Mason1990:3)的任何一种翻译方法或途途径。虽然所有的翻译途径都在某种程度上视翻译为交际,而这里所说的交际翻译却完完全全地以目的语读者或接受者为导向。沿此途径的译者在处理原文的时候,旨在传递信息而不是复制一串串的语言单位,他所关心的是如何保留原文的功能和使其对新的读者产生作用。交际翻译和逐句逐行译和直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把原文中的遣词造句的形式仅视为译者应考虑的部分因素。
第二,交际翻译是(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Newmark)提出的两种翻译模式之一(参阅语义翻译),其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1981/1988:22)。即是说,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译者在交际翻译中有较在的自由度去解释原文,调整文体、排除歧义,甚至是修正原作者的错误。由于译者要达到某一交际目的,有了特定的目的读者群,因此他所生产的译文必然会打破原文的局限。通常采用交际翻译的文体类型包括新闻报导、教科书、公共告示和其他很多非文学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交际翻译并不是一种极端的翻译策略,它和语义翻译一样是翻译中的“中庸之道”(Hatim&Mason1990:7),既不像编译那么自由,也没有逐行译那么拘谨。
那么,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之间有什么差异呢?交际翻译的关注点是目的语读者,尽量为这些读者排除阅读或交际上的困难与障碍,使交际顺利进行。在语义翻译中,译者仍然以原文基础,坚守在源语文化的阵地之中,只是解释原文的涵义,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文本的意思。
交际翻译强调的是译文的“效果”;而语义翻译强调的是保持原文的“内容”。纽马克(1988a:39;15)曾列举两个例子说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差别(中文是本书作者加):
原文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4)BissigerHund!(German)Dogthatbites.Bewareofthedog!
Chienméchant!(French)Savagedog.Bewareofthedog!
(5)Wetpaint!Freshlypainted.(German)Mindthepaint!(French)
湿油漆!油漆未干。小心油漆!
析:例4,如果用语义翻译,把德语原文译为“那条狗咬人。”;法语原文则变为“凶狗。”。这两则译文都成了陈述句,为读者提供信息。而用交际翻译法,把两者都译为“小心恶狗!”,译文成了命令句,有警告的作用。例5是一条告示,德语版本看来是采用了语义翻译法。英、德两个版本都只为读者/受众提供信息,告诉人们“油漆未干”。法语版本没有按照英语原文的形式,而是用交际翻译法传递了此告示的功能,即请人们要小心油漆。
交际翻译所产生的译文通常是通顺易懂,清晰直接,规范自然,符合特定的语域范畴。交际翻译常常是“欠额翻译”。换句话说,即使翻译难度较大的语篇,交际翻译也会较多地使用通用的词汇。语义翻译所产生的译文通常比较复杂、累赘、罗嗦和过于详尽。译者尽力追踪原作者的思想过程而不是努力阐释。
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
异化翻译法(或异化法)(ForeignizingTranslationorMinoritizingTranslation)和归化翻译法(或归化法)(DomesticatingTranslationorDomestication)是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Venuti(1995)创造的、用来描写翻译策略的两个术语。异化翻译法是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Venuti把异化翻译法归因于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Schleiermacher的翻译论说“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让读者向他靠近”(Schleiermacher1838/1963:47,1838/1977:74;Venuti1995:19)。Schleiermacher本人是赞同采用异化法的。Venuti(1995:20)指出,在盲目自大地使用单语、并把归化翻译法作为标准的文化社会(例如英美社会)中,应提倡异化翻译法。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异化法,表明这是一种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文化干预的策略,因为这是对主导文化心理的一种挑战。主导文化心理是尽力压制译文中的异国情调(或“异物”)。Venuti把异化翻译描述成一种“背离民族的压力”(1995:20),其作用是“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文化差异注入目的语之中,把读者送到国外去”(1995:20)。
具体说来,异化翻译法包括以下特点:(1)不完全遵循目的语语言与语篇规范;(2)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3)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4)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1995:20)。不过,Venuti也承认,译文是用“本土的文化材料”组成的,异化翻译[像归化翻译那样]只能是翻译过程中的其中一种策略,不同的是,采用异化法的译者一般都态度鲜明,而不是隐隐匿匿(1995:34)。用异化法英译的典型例子包括庞德(EzraPound)的许多译作,纳巴科夫(Nabokov)(1964/1975)直译的名著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尤金·奥涅金》(EugeneOnegin)。(参阅:Venuti1995)
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Venuti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Schleiermacher1838/1963:47,1838/1977:74;Venuti1995:19-20)。然而,对Venuti来说,归化法带有贬义,因为归化法实际上体现了主导文化社会中常见的政策,即“盲目自大地使用单语,把外来文化拒于门外”。他还认为,主导文化社会“习惯于接受通顺易懂的译文,把外国文本中的价值观隐匿在本国的价值观之中,令读者面对他国文化时,还在自我陶醉地欣赏自己的文化”(1995:15)。这里的“隐匿“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它说明了译者在翻译中的角色。在以归化法作为标准翻译法的文化社会中,正是译者的“隐匿性”使译文自然而然地归化于目的语文化而不被读者发觉(1995:16-17)。
归化翻译法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谨慎地选择适合于归化翻译的文本;(2)有意识地采取一种自然流畅的目的语文体;(3)把译文调整成目的语篇体裁;(4)插入解释性资料;(5)删去原文中的实观材料;(6)调协译文和原文中的观念与特征。
Venuti指出,归化翻译法是英美文化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策略。这种策略与该文化社会和其他文化社会的非对称文学关系相一致。由于归化翻译法流行于英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因此有必要有意识地选择其他翻译策略,以挑战其统治地位。以下分析一个归化翻译的例子。
Awell-knownscientist(somesayitwasBertrandRussell)oncegaveapubliclectureonastronomy.Hedescribedhowtheearthorbitsaroundthesunandhowthesun,inturn,orbitsaroundthecenterofavastcollectionofstarscalledourgalaxy.Attheendofthelecture,alittleoldladyatthebackoftheroomgotupandsaid:“Whatyouhavetoldusisrubbish.Theworldisreallyaflatplatesupportedonthebackofagianttortoise.Thescientistgaveasuperiorsmilebeforereplying,“Whatisthetortoisestandingon?”“You’reveryclever,youngman,veryclever,”saidtheoldlady.“Butit’sturtlesallthewaydown!”
(FromHawking,S.W.1988.ABriefHistoryofTimefromtheBigBangtoBlackHoles.LondonandAuckland:BantamPress.)
(从希腊译本回译)AliceinWonderlandwasoncegivingalectureaboutastronomy.Shesaidthattheearthisasphericalplanetinthesolarsystemwhichorbitsarounditscenterthesun,andthatthesunisastarwhichinturnorbitsaroundthecenterofthestarsystemwhichwecalltheGalaxy.AttheendofthelecturetheQueenlookedatherangrilyanddisapprovingly.“whatyousayisnonsense.Theearthisjustagiantplayingcard,soit’sflatlikeallplayingcard,”shesaid,andturnedtriumphantlytothemembersofherretinue,whoseemedclearlysatisfiedbyherexplanation.Alicesmiledasuperiorsmile,“andwhatisthisplayingcardsupportedon?”sheaskedwithirony.TheQueendidnotseemputout,“Youareclever,veryclever,”shereplied,“soletmetellyou,younglady,thatthisplayingcardissupportedonanother,andtheotheronanotherother,andtheotherotheronanotherotherother…”Shetopped,outofbreath,“TheUniverseisnothingbutagreatbigpackofcards,”sheshrieked.
析:原文是霍金(S.W.Hawking)的《时间简史》,属于科普著作,阅读对象为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读者。其文本类型和读者类型决定了其语言特点是朴实明了,不带太多的修饰成分。译文(希腊语)的目的读者显然是少年儿童,译者根据目的语的文化背景,采用了归化翻译法,对译文进行了特殊的处理:(1)采用了形象替代法,套用了少年儿童熟悉的“AliceinWonderland”(《爱丽丝游记》)故事中的人物来讲原文中的故事。爱丽丝(Alice)是一个充满好奇心、求知欲强、爱思考的女孩子,译者用她来代替原文中的科学家,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更加有吸引力。《爱丽丝游记》中有一段是讲爱丽丝与一个扑克王国的故事,而这个王国中最主要的人物就是皇后。爱丽丝常与皇后发生争论,而皇后的形象与原文中的老妇人(theoldlady)十分相似,就是趾高气扬,固执已见。因此,译者用皇后(theQueen)代替原文中的老妇人(theoldlady);用扑克(playingcard)代替乌龟(tortoise),整个故事里面的喻体变了,但是喻义没有变。
结语
本文对人们常提的三组翻译策略,即直译/意译、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和异化翻译/归化翻译进行了概述,并举例说明其所指。直译、语义翻译和异化翻译三者之间的共同之处是比较靠近原文;意译、交际翻译和归化翻译三者之间的共同点是比较靠近目的语或目的语读者。虽然有交叉重叠的地方,但是也有区别。我们认为,这三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当人们讨论直译/意译时,他们的焦点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当人们讨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时,他们心里想到的是语言的意义及其交际功能;而人们讨论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时,他们的关注点是抵制外来文化还是引入外来文化。
参考文献:
[1]Bassnett,Susan.1980.TranslationStudies.London:Routledge.
[2]Catford,J.C.1965.ALinguisticTheoryofTranslation.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
[3]Gentzler,Edwin.1993.ContemporaryTranslationTheories.LondonandNewYork:Rouledge.
[4]Hatim,B.andI.Mason.1990.DiscourseandtheTranslator.London:Longman.
[5]Hatim,B.andI.Mason.1997.TheTranslatorasCommunicator.LondonandNewYork:Routlege.
[6]Newmark,Peter.1988a.ApproachestoTranslation.London:PrenticeHall.
[7]Newmark,Peter.1988b.ATextbookofTranslation.London:PrenticeHall.
[8]Nida,EugeneA.1964.TowardaScienceofTranslating:WithSpecialReferencetoPrinciplesandProcedures
InvolvedinBibleTranslating.Leiden:E.J.Brill.
[9]Nida,EugeneA.&C.R..Taber.1969.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Leiden:E.J.Brill.
[10]Robinson,Douglas.1997.BecomingATranslator–anAcceleratedCourse.LononandNewYork:Routledge.
[11]Toury,Gideon.1995.DescriptiveTranslationStudiesandBeyond.Amsterdamand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
[12]Venuti,Lawrence.1995.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
[13]范仲英,1994,《实用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4]罗新璋(主编),1984,《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15]王宗炎,1984,辨义为翻译之本。《翻译通讯》第四期。
[16]杨自俭主编,1994,《翻译新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7]张培基等,1980,《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8]张美芳,2001,《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1949-1998)》。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