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特色词汇英译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中文摘要
中国特色词汇是中国英语研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特色词汇是表达中国文化中的特有事物,其中蕴藏着中国千百年文化的内涵,当中国的文化传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时候,这些中国特色词汇又是怎样不失原味的被翻译成外语从而被外国人所接受的呢?本文将以中国特色词汇翻译成英文为例,介绍了一些中国特色词汇的被译成英语的方法,它们分别是音译、直译、意译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使大家基本了解中国特色词汇在英语交际是怎样被转换并被使用的,逐渐融合进传统英语中的,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用英语交流的需要。除此之外,还将浅谈中国特色词汇所对应的特别的英文词汇出现的原因之一: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并对文化差异进行细分详细阐述。还将提出一些关于中国特色词汇在英语国家传播的前景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特色词汇;文化差异;翻译
Abstract
Chineseculture-loadedwordsarebecomingincreasinglyimportantinthestudyofChinaEnglish.Chineseculture-loadedwordsrefertotheuniquenessofChineseitems,andofcourse,containtheconnotationofChineseculture.WiththewidespreadofChineseculturetotheworld,howcantheybeunderstoodandacceptedbyforeignersaccuratelyintranslation?Thepaper,bygivingagoodnumberofexamples,introducessomemethodsoftranslatingChineseculture-loadedwords,includingtransliteration,literaltranslation,freetranslationandsoon.ThesemethodshelptounderstandhowChineseculture-loadedwordsaretransformedintoandusedinEnglish,andhowtheygraduallyintegrateintothetraditionalEnglishandsatisfythedemandofcommunicationinEnglish.Inaddition,thepaperistoexposeindetaillexicalgapcausedby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theEastandtheWest.Furthermore,italsoofferssomeviewsontheprospectofthespreadofChineseculture-loadedinEnglish-speakingcountries.
Keywords:Chineseculture-loadedwords;culturedifferences;translation
一、前言
英语从它传入中国的第一天开始就发挥着强大的交流作用,同时也开始了在中国发展的过程。而当中国改革开放,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诸方面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一批又一批新词新语也应运而生,其数量的成长速度之快令人应接不暇。于是在国际英语交流过程中,表现了中华文化中最有个性的内容的,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的词汇,在西方语言中是没有现成可以对应的词语,这就产生了对应空缺的现象,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障碍。此时,研究应如何解决这个障碍,为中国文化更好的传播铺平道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上述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
二、中国词汇的特点
世界上的文字体系大致可以归属三类:表形文字(图画文字),表音文字(音意结合文字),表意文字(拼音文字)[1](25)。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它与世界大多数民族使用的拼音文字是有显著的差别。它的字形结构与表意作用有着紧密的关系。汉字的这一特点当然是由汉语的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同音词多,又缺乏形态变化,加上方言分歧严重,而表意性质的汉字正可适应这些特点而满足交际的需要。于是这种文字本身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2](362)。那么汉语的词又是怎样造出来的呢?“汉语的字和词是分开的。汉语的字是有限的,虽然人们还在造新字,但是这是极为有限的。而汉语新词构造却是无限的。”“汉字的词形较为固定,不像英语那样可以变化多端。现代汉语与英语相似,采用合成法来扩充词汇,汉语的字、词拼组新词的时能力及强。”相比之下“英语的字与词是不分的,或者说没有字,只有词。英语虽然有自由词根(free-bound),但数量有限”就是因为汉字多体现其(形)意,所以“汉语词义比较窄,较为精确、固定、比较严谨,因而词义的伸缩性和上下文的依赖性就比较小,独立性就较大。”[1](26)就因为中国词汇具有以上的特点,在双语转换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词汇空缺的现象,而这些特点的形成与其所在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
三、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的难点及成因即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词汇空缺
语言是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形成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文化的真正意义对于本文化群体来说那是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但是对于不同文化的群体,则是非常陌生的。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语言群体,于是,当不同语言群体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词汇空缺,即无法在非本族语言的范围内寻找到能够表达其意思的相对应的词汇,而这些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上
(一)、传统积淀历史文化因素造成词汇空缺现象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其传统的文化思想自然反应到语言上。传统的固然在人们的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就像这个“龙”字,在华夏文化中,“龙”字是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之一,与凤凰、麒麟、龟合称“四灵”。除这个字义外,它还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形成一种中华文化图腾,现在称炎黄子孙为“龙的传人”,可见其影响之大。后世的很多皇帝就“龙”这个事物作为权威的象征,如坐龙椅,褂龙袍,睡龙床等等。然而在西方国家,“龙”(dragon)是凶险的,“因为在英语的历史上从贝尔沃夫时代起,龙就是凶险邪恶的象征,是吐火伤人的怪物。”[1](277)这是传统积淀造成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其进一步的发展就造成了词汇空缺。再如“中秋节”Mid-AutumnDay;“泼水节”Water-SplashingDay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佳节,是中国优良文化的积淀,悠久历史传承至今的瑰宝,这些传统文化佳节现在已经不仅仅是被中国人所专有,它们也在一些喜欢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中流行起来。而欧美信仰的是基督教,所以有不少词汇包括他们的节日都与《圣经》和基督教有关,如acovenantofsalt(不可背弃的盟约),aspoorasachurchmouse(家徒四壁);较之,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佛教和道教是分不开的,如: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佛法无边。再有一些如“武术”wushu,“功夫”kungfu,“扭秧歌”yangko,这些民间的特色文化,在中国还未对外开放,这些对西方人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这些都反映了这两种不同的历史文化所造成的词汇空缺。
(二)、地域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
地域文化差异指的是一个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等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差异。语言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有很大的关系,中国英语中大量的成语、典故、俚语、俗语、格言、谚语等都带有浓烈的汉名族特色和地域色彩。汉民族是生活在亚洲大陆上,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而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一直很发达。两者的不同就出现了汉语文化中很多词汇与土地有关,而在英语词汇中很多都与海有关;例如,汉语用“土崩瓦解”形容彻底崩溃,无法收拾,而英文用“getintohotwater”表示陷于困境。“烂醉如泥”英文用drunkasasailor,这里不用泥,而用的是水手[3]。
此外,地域的差异影响到的气象变化进而还会影响到农牧业,这方面的不同是造成中英无对应词汇的另一个因素。不列颠岛西北山区潮湿多雨,其后属湿润型,在树林里适合生长蘑菇,而中国地处东南亚,幅员辽阔,各地的其后差别也是相当大的,于是汉语中用来比喻新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的成语“雨后春笋”被译成英文时就为springuplikemushroomsortomushroomup。
(三)、习俗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
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体现在许多方面,如饮食,婚嫁,节气,对色彩的偏爱,亲属关系等等。这些差异也常常使语言间出现相对的词汇空缺现象。比如,在中国,人们喜欢在喜庆的节日里用红色来装扮,认为红色代表着吉祥好运,新人在结婚的时候都喜欢穿着红色的衣服;而在西方国家里它们则认为红色代表着暴力与血腥,新人们在婚礼时则以白色来代表它们纯洁无瑕的爱情,但在中国,白色却时常表示不幸[4]。所以英语中的吉日不是中国人所想象的aredday正确的应该是awhiteday。而汉语中所说的红人则不可以翻译成ared-hairedgirl,其正确的译法应该是awhiteheadedboy.再来看看在对待动物的态度上,英民族喜爱宠物,狗是他们最喜爱的宠物之一,他们认为狗很忠诚。而狗在汉文化中却是一种卑微的动物,它被人看作是“低贱”的代名词。所以与狗有关的词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狗胆包天”“狗仗人势”“狗腿子”“狗头军师”“狗急跳墙”;但英文中,有关狗的词语大多没有贬义,如:“居于高位”betopdog;“幸运儿”aluckydog。再如,中国古时候女子要以三寸金莲为美,于是就有女子“裹足”boundfeet:avilefeudalpracticewhichcrippledwomenbothphysicallyandspiritually,以及“童养媳”childwife:girlraisedfromchildhoodtobewifeofsonoffamily.还有一些反映中国居住习惯的词如“炕”kang:aheatablebrickbed等等。以上都可以被看成是习俗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
四、中国特色词汇的几种英译方法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行为,它不仅仅是两种语言间的相互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融[5],其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中国特色词汇是凝聚着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精髓,在翻译时要如何在保留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的同时,又可以让西方的人们可以弄懂和接受,那就不仅需要译者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且也应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
(一)、音译
音译,在中国,其定义为“把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名、地名、或其它名词的读音译成另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读音”。而外国学者则把音译解释为“把一种语言中的词、字母的读音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读音”[6]。从音译法的定义来看,音译法较之其它方法,在翻译引进专业技术术语、人名、地名和商品名等专有名词时较常用。而且,音译在双语转化的过程中能够叫完整明显的保留原有读音,听起来显得特别有亲切感。比如:“茶,由中国流传至世界各国,也是人们所熟悉的,英语中的tea起源于闽南方言‘茶’的读音”[2]369英语中的wonton(馄饨),yamen(衙门),mafoo(马夫),xiucai(秀才)等等。这样,既保持了语义的中国文化特色,又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又不失顺应了语言交际的环境。但是,音译并非是尽善尽美的,比如市面上卖的一种名为LUX的日常洗漱用品,它的中文名字为“力士”,单看此中文名字,让人们首先联想到的一定是大力士,他们具有发达的肌肉,超强的运动能力,很难让人们想到使用此产品后达到的那种舒爽,滋润的感觉。这就造成了读者们的困扰。
(二)、直译
那么什么是直译?目前尚无定论。但是可以采用一种说法,即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在译文中既保留原文内容又保留原文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的译文为直译[7]。目标是作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即“形”,“神”兼备。如“铁饭碗”直译成ironricebowl;“红包”直译成redpacket;“开放政策”open-doorpolicy;“乡镇企业”townshipandvillageenterprises;“黑市”blackmarket“时间就是金钱”Timeismoney等等,这些翻译既表达了原词汇的内容,又保存了原词汇的比喻。但是直译常常会造成译者往“死译”的空子里钻,翻译出的词汇,文章就会显得刻板,当采用直译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三)、意译
意译,简单地说,是放弃原文的修辞格,也不用其他修辞格,只是把意思平铺直叙地翻译出来[8]。他是通过对原词汇深层蕴意的理解将原词汇的表层结构有机地转化为译语的表层结构,重在再现原词汇的蕴意,真实的传达词汇所含的信息[9]如“专有技术”technicalknow-how“三句话不离本行”talkshopallthetime“鱼米之乡”alandofhoneyandmilk“小处节约,大处浪费/小事聪明,大事糊涂”Pennywise,poundfoolish;“大排挡”sidewalksnackbooth等等,这些意译是通过对词汇深层蕴义的理解后将通过找到对方文化中所相似的事物情景,采用,其真实的传达原词汇所含的信息。它是一种不拘泥于原词汇形式的翻译方法。它重在传“神”不是“形”似。当然,意译也同样存在着一些缺点。许多外来的词汇,一个词并非只有一个对应的解释,翻译时在相对缺少上下文的时候,译者们就难以准确的选择其意译,造成误译;另外,在对缩略词意译的时候,会出现信息的缺失现象:如人们常说的CD中文解释为激光唱盘,而CD的全称应该是“Compactdisk”,其中“compact”一词有紧密的,简洁的,轻巧的意思,单从英语词汇层面上看,是很难联想到这个词组与激光有何联系的。
(四)、音译与意译的结合
如ice-cream,中文解释为冰激凌,其中“冰”是ice的意译,“激凌”是cream的音译;之外还有romanticism即浪漫主义,“浪漫”是romantic浪漫蒂克音译的节略,“主义”则是-ism的意译。
(五)、直译或音译分别与释译的结合
1、音译与释译的结合
此方法多用于翻译一些复合词,如“唐人街”或“中国城”Chinatown,其中China是中国封建王朝“秦”字的音译Chin,而town在英语中表示“城市”;也有一些是表示中国特有的民族民俗的词语也运用了此种翻译的方法,如“风水”fengshui:thelocationofaperson’shouseandancestralgrave,supposedtohaveaninfluenceonthefortuneofafamilyandhisoffsprings;“阴”yin:thepassive,femalecosmicprincipleinChinesedualisticphilosophy.它们既保持了中国特有事物的原味,又不会让那些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初学者在开始阅读的时候感到一头的雾水。
2、直译与释译的结合
在一些具有中国古代习俗文化的特色词上,有时也用直译和释译结合的方法。比如说“裹足”boundfeet:avilefeudalpracticewhichcrippledwomenbothphysicallyandspiritually.“三多一少”:Threemoresandoneless:thecommoditycirculationsystemsofmoreeconomicforms,morecirculationchannels,moremanagementwaysandfewerstagesforauthorizationofdispatch
以上两种翻译方法,在翻译形象化语言的时表现出明显的中国民族文化特色,这不但使外国人深感耳目一新,回味无穷,犹如饱餐了一顿异国的佳肴。这些中国特色词汇的出现,也大大丰富了英语的表达方式。
综上,翻译中采用什么方法,主要不是决定个人的爱好和主观愿望,而是决定于翻译活动的客观条件和客观要求[10]。因此,当译者们在翻译的时候,做到尊重原文的主旨的前提下,应该对所采用哪一种翻译的方法进行深思熟虑,以便使译文在被读者阅读的时候较好的吸收其中的知识,在之后的运用中准确的发挥。
五、中国特色词汇的前景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它是人类所特有的,用任意创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表达感情和愿望,交流思想的方法[11]。但是,没有一种语言能够完全承载世界的所有文化。如今,英语不可否认地成为一种使用较为广泛的国际通用语言,它是国与国之间相互交往的一种工具,可以说它不再为一国或一个民族所专有,而成为一种中性的信息媒介。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汇,包括旧词新义、流行语、外来新词语等;甚至不少己湮没多年的旧词语也频频亮相,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带有强烈中国特色的词汇在世界大家庭中的地位也会随之进一步提高,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研究也将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英语教学和研究界的一项重要的探讨课题。中国的语言工作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要走在世界的前列,其研究就不能仅仅停在“中国特色词汇”这一小的层面上,对于其它层面也应对其深入的,联系的,广泛的研究。应力求使中国英语贴近中国的社会现实,努力以全世界的英文读者为对象,来大力传播中华文明。
六、结束语
中国人是在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中成长,生活的,使用带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特色词汇翻译得当,在表达中国特有事物中会起到独特的作用:可以使汉文化渗透到英语中去,进而使英语在中国“本土化”中得以再生。从汉语意义译成英语后生成新的英语意思,并成为英语文化的一部分。使得英语读者对中国特色英语也并不十分陌生,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要达到这一效果就要对中国特色英语坚持不懈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2]顾嘉祖,陆昇.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张新媛.中国英语、文化和翻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1):45。
[4]袁良平.跨文化交际与中国特色英语[J].浙江树人人大学学报,2005,5(1):69。
[5]赵明.语际翻译与文化交融.江苏[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3。
[6]袁斌业.英语本族人音译汉语词汇的语用功能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37(2):60。
[7]蒋磊.谈商业广告的翻译[J].中国翻译.1998,(5):40。
[8]郑雅丽.英汉修辞互译导引[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6。
[9]程同春.中国英语中的经济词汇[J].中国科技翻译,2004,17(3):6。
[10]唐本仙.直译与意译的辨证观[J].零陵学院学报,2004,25(1):121。
[11]彭家玉,杨贤玉.英汉思维差异在语言上的反射[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