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教学模式探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教学模式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跨文化交际需求下大学英语模态交互教学逐渐成为现代英语教学的主流。但因其发展时限较短,多出现五感融合下交互反馈不佳、师生本位转换实效不足等困境,各高校对多模态英语教学的场所构建也相对滞后。大数据背景下,多模态交互教学具有依托现代技术持续发展的条件性,因此,以创新英语教学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下的各类信息技术,高校通过建设AR平台、升级AI功能及构建智能教室为多元路径,推动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教学的覆盖率及覆盖质量,为培养我国创新创造型英语实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大数据;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教学

IDC及BACC的AI产业研究中心指出,多模态计算已经成为实现真正智能的刚需条件。基于此,多模态教学作为现代教育的新模式,具有转型素质教育、培养人文性人才及推动社会发展等重要价值[1]。麦肯锡《大数据,是下一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中提出“数据的运用及市场技术的融入是未来增长的基础”的观点,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下,对于数据技术的应用,是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及教育深度发展的前提。基于此,探析大数据背景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具有可行性及重要研究价值。

一、多模态教学概述

1.多模态教学基础内容及理论依据

模态(modality)即感官,多模态教学指调动五感及全身状态的教学方法,旨在摆脱传统以视听说为主的英语教学方式,专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实践能力及英语文化素养。学者刘安洪指出,多模态源于西方的话语分析理论,早在二十世纪就已经出现,但直到二十一世纪,才被应用到语言教学中。由此可见,多模态教学的发展时间较短。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图灵机器人团队于2015年推出TuringOS系统,“交互性”开始正式融入多模态教学中,多模态交互教学的概念由此产生。多模态交互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诺伯特•埃利亚斯的社会学符号理论、班杜拉的社会交互理论以及认知心理学[2]。首先,基于社会学符号理论可知,视、听、嗅、味、触这五类模态,是英语教学及跨文化沟通的主要语言符号;而静态图像、行为模式、动态场景等,都不同程度地作为副语言符号,激发学生主语言符号的行为。因此,多模态交互教学中利用科技系统将场景进行2D、3D甚至4D呈现时,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多模态的抽象语言系统,调动学生在语言学习时的外文敏感度。其次,学者胡晓宇提出,班杜拉社会交互理论的“三元交互模式”具有指导多模态教学中交互行为的推动作用。社会交互理论将交互教学中如何交互的方法、交互思维的构建以及最终交互结果的效益转化进行理论构建,以指导学生实践交互水平。最后,英语作为语言工具,具有跨文化交流的效用,而交际本身就是受制于心理活动而产生的不同行为。因此,学者刘安洪提出,多元的音频、视频甚至AI等交互技术,能够构建学生信息交流特性系统,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英语认知心理,以柔性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2.多模态交互教学试行发展现状

一方面,部分多模态交互教学的开展以国家政策支持下的指定试点为主。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培养国际意识、人文素养的要求,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在教学方法一章明确提出高校需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交互学习平台等要求,并将“人机交互、人人交互”作为教学系统应当设置的重点环节[3]。基于此,“多模态公共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开始试行,以河北保定电大、北京开放大学为主的学校开始试行多模态交互教学,并历时一年完成教学改革试点的任务。另一方面,除政府规定试点外,部分学校开始自发进行教学改革,将多模态交互教学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之中。以大连电大为代表,学校为强化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自发进行课程模式转变,并在多模态交互教学中融入项目式、任务式、合作式、探究式等多元方法,在训练学生人机交互的基础上,实现学生英语文化的无障碍人人交互。其中,大连电大将《人文英语1》作为多模态交互教学的基础素材,契合多模态交互教学中提升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多模态交互教学的政府指定试点及自发试行高校的数量占比偏低,教学质量也因在试行阶段呈现出阶段性的不稳定性。但在政府大力推动下,多模态交互教学的覆盖率依旧呈现逐年上升的状态,以张德禄、胡壮麟、顾日国等为主的著名学者,也在不断对多模态交互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优化,多模态交互教学的发展前景良好。

二、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教学模式探析

1.多模感官融合探析

在多模态交互教学中,多模感官融合是其交互成功的基础。在调动学生五感的过程中,教师多采用个体内在调动法及外界刺激法进行交互教学的引导。一方面,基于“视听动触多模态教学法”,以丰富PPT教案及开展室外研习活动来调动学生的信息视觉神经系统,以英文歌曲及多元速率演讲丰富听觉系统,以教学游戏及情境模拟提升学生的触觉动态敏感度,并通过视、听、触这三类得以实际操作和感知的感官系统,激发味觉与嗅觉的通感效用。以北京开放大学为例,教师多以英语语言国家的食物进行PPT展示,让学生在视觉交互中产生味觉通感,从而调动多模态的五感体验。另一方面,基于社会符号理论下非语言符号模态的价值,教师大量使用图像、音频、视频等非语言符号进行教学融入,旨在潜移默化地构建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提升英语综合能力。以河北电大为例,教师通过不同交际情境下的影视展现,让学生在具象语境下感知英语文化。在各类符号调动下,学生的多模态感官得以在情景化、生活化中不断移觉,学生五感融合度不断提升,对场景的反馈度(即交互性)的层次水平也有所提升。大数据背景下,多数高校以五感刺激法来进行多模态教学中的模态构建,并且对现代科技的应用也仅停留在PPT影音展示等阶段。这产生了部分学生自我模态认知低、感官反馈不佳等情况。学者胡壮麟指出,在多模态教学中,一味地进行感官刺激,学生的耐受度及疲劳感加强,也会产生与传统灌输式教学同样的弊端[4]。

2.师生本位交互探析

大数据时代下,师生交互依然没有脱离其原始生态本位,以学生个体为中心的多模态交互教学依然过于“形式化”,高校更多地还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课业构建。部分以河北电大为主,试行多模态教学的高校对于学生的关注度有所提升,但还停留在教师本位的基础上。一方面,部分高校的中老年教师信息素养有所滞后,其对于人机交互的教学方法还处于规避状态,因此对于多模态交互教学的构建有所不足。学者刘长江指出,高校教师面对信息时的心理状态,影响学生对于数据技术的应用及判断。由此,以华中农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为主的高校,借鉴陶行知“六大解放”的思想,构建“以解放教师为切入点”而解放学生五感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育,高校学生得以在正确的引导下提升自身英语人文素养,构建人机交互的习惯性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师本位思想”及我国从古至今尊师重道的传统教学模式依然根深蒂固[5]。华中38所大学于2017年开始实行翻转课堂的教学制度,让学生代替教师位置进行课业讲解,以达到个体深入情境进行语言交互的教学成效。但学生在翻转课堂的演讲内容及表现成果依然由教师判定,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全实现师生本位真正交互的多模态教学课堂。

3.教学基建辅助系统

据教育部统计,截止2017年底,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及高等教育阶段内的多媒体教室占比从不到40%上升到80%,而部分以华中、华南及京津冀区域大学的多媒体教室覆盖率更是达到了90%以上。由此,大数据时代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但其设施的质量及层次却出现区域失衡状态。以北上广深为主高校的多媒体教室,多用指纹识别门锁、智能语音管控系统作为中控调节设备,并在各个教室配备智能语音机器人,方便学生进行高智能的AI交互体验,以调动学生语境下的多模态感官融合。其基础设备高级化,渗透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得以在生活化的场景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英语能力、建构英语习惯。而以华中、华南为主的高校,大多以PPT、中控电脑、投影仪等基础设备作为教学辅助设备,其数据管控系统也只停留在因特尔处理器及基础校园网数据管理中心,以TuringOS机器人操作系统为主的数据管控辅助系统基本没有[6]。而贵州、云南等地的偏远大学,其多媒体教室设备的电脑硬件及数据系统,部分甚至缺失集成功能,需靠教师手动人工录入。教师数据录入的复杂性,阻碍教师对多模态教学中非符号语言中图像、音频及视频查找的动力,多模态交互教学实现滞缓。

三、大数据背景下英语多模态交互教学的创新路径

1.AR影像模拟教学平台

多模态交互教学以学生为交互中心,旨在调动学生五感。因此,为全面且可视化的提高学生五感融合度,以AugmentedReality(简称AR)技术融入多模态教学。首先,学者张丽莹指出,对于模态场景的选择应当遵循适配原则[7]。基于此,在大数据时代下,基于认知心理学,对学生个人英语能力、英语认知程度及个人性格数据进行采集,并通过计算机推衍算法为学生有针对性地创造适配性场景。学生能够与自己喜欢或熟悉的场景中的虚拟人物或情景交互,这样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点加强,交互反馈的效果大大提升。其次,利用3D或者4D投影的AR技术增强现实感,学生得以在同样的教室场所中,感知到不同场景的英语语境,在深入场景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五感体验,学生的模态融合度加强,英语学习效果显著。AR技术大大弥补了传统教学场所固化的不足。最后,在融入AR技术时,高校应当相应设置模拟型自主教学平台,以完全人机交互的教学方法进行课业建构,转变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2.建设双创翻转教学体系

基于多模态交互教学中师生位置转换的不足性,在传统翻转教学体系中增加双创前提,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教学宗旨,以实践任务型作为教学手段,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力,培养职业性、实践性英语人才[8]。借鉴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通译实习策略,以校企合作的模式为学生提供能力发展平台。并基于通译或跨文化交流的任务,让学生进行数据化的课堂自主演习及教师授课模拟。以教师引导、学生自查的形式,完善学生应用数据技术的成熟度,改善师本位下翻转体系时效不明显的短板问题。通过以任务为导向的翻转教学,学生在模拟教师讲课时的内容针对性加强,自主创造力提升。

3.多媒体智能产学研教室

基于我国各省市大学针对多模态教学的辅助设备系统失衡现状,及政府补贴无法覆盖全面的困境,以“产学研”取代“单一教学”,设置多媒体智能产学研教室[9]。由此,普通多媒体教室,得以通过师生交互过程中研习成果的市场效益转化,获得设备升级资金,实现“产业、教学及研究”的自循环系统。而针对AR技术、AI技术所用电子产品中,其CPU运算能力的要求,在多模态教学中,为提升产学研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数据技术进行英语的融合教学,将“英语+数据技术”“英语+信息科技”“英语+信息管理”等不同专业进行结合教学,既能促进产学研的层次升级,从而推动多媒体教室的设备转换;又可在不同专业的融合教学下,有针对性地对英语文化中的小众偏僻词语进行教学,提高学生英语专业术语的综合掌握能力,推进大学英语产学研发展中研究层次的高阶化。

四、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及信息时代的构建,推动了大学英语交互模式的形式升级,并为多模态交互英语的发展提供了有机平台。在多模态交互教学的渗透中,大学各专业的学生,都以针对性的方式形成了属于自身个体的英语学习系统,并通过智能手机、网络等设备实现了人机时时交互的习惯性构建。在大数据时代不断升级和更新的背景下,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的形式、专业性及教学精准度也不断提升,并以“全数据”的视角把握每个学生的英语素养,实现全面育人的政策目标。

参考文献

[1]唐艺朗,吕滢.信息时代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教学实践研究[J].海外英语,2018(22):139-140.

[2]曹一林.基于微课群资源的大学英语多模态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03):55-57.

[3]宋英.大学生英语多模态读写能力的培养路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1):74-81.

[4]肖艳君,朱勤,罗永辉.“双一流”背景下大学英语多模态翻转课堂教学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7,19(04):56-59.

[5]刘安洪.多模态交互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03):88-91.

[6]张丽莹.信息化时代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教学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7(05):115-121.

[7]柯惠娟.多模态环境下大学英语移动教学模式建构[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8(02):154-158.

[8]胡晓宇.多模态互动式大学英语课堂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02):124-126.

[9]曾勇,张景成.大学英语多媒体多模态自主学习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红河学院学报,2014,12(01):102-106.

作者:杨柳 单位:湖南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