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路径浅议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争相涌现,大学英语的教学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和创新式发展的趋势。大学英语教学具有知识面广、授课方式集中等特点,在其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念,增强教学实效。文章从完善和丰富课程思政设计框架、对比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拓展第二课堂丰富教学形式等几个方面探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大学英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思想政治教育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高校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能够解决当前高校不同程度存在的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从而更好地形成育人合力、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大学英语是高校主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了解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知识、培养与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课程。由于大学英语教学语言及西方文化载体的特殊性,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有待加强、教学内容“重西轻中”、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更多地关注英语读写教学,对于课程思政的认知与理解不足,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下简称“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意识和技能均有待提升。因此,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
教材是知识的主要载体,教材内容的质量和丰富程度将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尝试以现有教材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丰富课程思政的设计框架,把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在大学英语学习周期内有计划地在单元教学的各个环节导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辅以课前预习、小组讨论等拓展活动,指导学生在文章阅读、师生互动、场景模拟、语言运用、课堂讨论等过程中领会与接受相关知识,在完成语言应用能力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实现价值引领。例如,通过英汉互译训练,让学生描述中国近年来取得的历史性伟大成就,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伴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入,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教材内容可能会滞后于现实社会。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大学生对时事热点、社会问题非常敏感、极度关注。因此,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将时事热点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弥补教材的相对滞后性。大学英语课程可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补充。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精心选取治国理政的金句进行讲解,并联系国内外时事,立足中国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帮助学生扩展国际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大学英语教师还要在实践中突出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例如,教师可以围绕“成功”这一主题,结合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人生经历,阐述成功之路并非坦途、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的道理,让学生明白努力和坚持才是成功的关键,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还可以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人生故事来激励学生,让学生独立查阅资料、了解袁隆平院士的人生经历:几十年如一日扎根田间地头,专心研究杂交水稻;一生的目标就是提高粮食产量,解决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温饱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教师能够生动真实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
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然而自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强势入侵,导致极少数国人对民族文化丧失了信心,甚至出现了崇洋媚外的心态。对西方文化的盲从、全盘接受和对本民族文化的异化或否认都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大学英语课程作为跨文化交际的载体应该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纽带与桥梁。目前,高校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涉及社会、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但是教材内容多来自西方的报纸、杂志、书籍等,对于中华文化涵盖较少。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中华文化,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精髓,展示中国智慧。把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教学是开展课程思政的一种重要方式。将两种不同现象或事物的属性、特点进行比较鉴别,引出正确的结论,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对比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巩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与剖析,学生能够培养自身的思辨能力,辨别文化精华与糟粕,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觉,从而在未来的对外交流中做到“文化输出”。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对中国梦的解读,帮助学生从世界层面进一步了解中国梦的内涵,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并号召学生以不懈的奋斗来追求更美好幸福的生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走向成功。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并使学生在与美国梦的对比之中,增进对中国梦的理解与认同,在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把自身的前途与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奋斗目标。
三
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成熟,生活环境的改变,知识结构的稳定,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会产生更加强烈的独立意识并主动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与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作为运用新媒体的主力军,其人生态度、思想发展、价值取向、道德素养的形成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当下,尽管教育改革的方向倡导学生自主性拓展学习,但学生的课外学习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大学英语的自主性学习或第二课堂拓展活动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还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趣味性和实效性。互联网及多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已经改变了教育生态,教育界也越来越重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育模式。其一,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拓展功能,依托高校自身的校园网,利用QQ、学习通或微信、微博、抖音等大众化社交媒体构建自主学习平台。其二,教师应根据课程思政的目标与要求选取图文并茂、形式丰富的思政元素,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或碎片化时间学习并讨论。其三,教师还可利用新媒体平台举办英语讨论会、演讲赛、辩论赛等,鼓励学生主动收集相关热点知识并独立完成翻译,然后再在讨论会或辩论赛上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对知识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以各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能在锻炼学生交流能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从而帮助其树立辩证思维。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影响着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从而帮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上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晓慧.课程思政与学校课程管理创新[J].教育研究,2020,41(9).
[2]陈虹.时事政治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结合[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5).
[3]陈磊,沈扬,黄波.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方向、现实困境及其实践超越[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4).
作者:梁书轩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