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开放时代舞蹈多样化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在许多以民族舞蹈素材为基础的舞蹈和舞剧中,舞蹈语言风格的问题显得非凡突出。
《奔腾》是中心民族学院教授马跃的惊世之作。蒙古族舞蹈历来不缺少对于马步、跑马、摔跤、角力等自然生活形态的模拟。但是,到了马跃手里,蒙族舞蹈更贴近了人的情感,更富有人的性格,更多了人的骄傲和潇洒。
在藏族舞剧《卓瓦桑姆》中,闻名演员张平扮演漂亮的花仙。大约自古红颜多薄命吧,她把尝受到的无尽的苦楚,一股脑地倾泄在前所未见的仰身快速旋转中。藏舞的厚重圆转之意全数含括在内,呈现出全新的语言形象。
由曹晓宁、林树森编导,刘群等主演的蒙族舞剧《东归的大雁》,刻意求新,主张民族舞蹈的风格主要不应该依靠动作的外在形式,而应该贯注民族的精神气质。他们把一个民族回归祖国的过程演绎得如歌如诉,让人回肠荡气。
同样来自内蒙古的诗化舞剧《蒙古源流》,是蒙族闻名舞蹈家查干朝鲁和季兰音的多年构思之作,整个演出没有中心事件和主要人物,蒙族舞蹈动作的节奏和力度变化多端,其结构跟随着蒙古族发展的历史大线索推进。其中有:大河流来,晨起牧歌;烈马飞驰,落日浑圆;将士捐躯,母亲折箭;部落盟誓,民族不灭。
岳世果、刘世英合作的《悲鸣三部曲》,不但舞蹈结构新奇,人物的心理语言更令人欣慰。结构是对女性心理的揭示,语言则是对三组女性的着意刻写。这一作品的问世,开了中国当代女性专题舞蹈创作的先河。
从东北的黑土地上走来的王举,为新的舞蹈艺术大潮提供了他自己的解释,那就是《高粱魂》。他一直追求把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与新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于是就有了对电影《红高粱》彻底舞蹈化的演示。电影人物的外在动作和可能被舞蹈演绎的精神,都被王举夸张、变形、浓重、凝练地表现出来。这不仅是一次艺术作品之间的改编,更重要的是一次舞蹈艺术语言的大胆创造。
当然,与舞蹈编导们一起进行艺术探索的还有许多人。
进入90年代以后,整个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局面。社会转型期里的社会舞蹈即原来人们所说的群众舞蹈活动,蓬勃兴旺地发展起来。闻名大企业纷纷成立起自己的歌舞团或艺术团,他们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将企业文化送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下,传统民间艺术之薪火在许多地方重新点燃。中国明、清两代非常盛行的"花会"及其舞蹈,又在年关的农村乡镇上见到了它们多彩的身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已经普及千家万户。众说纷纭的电视舞蹈,大型晚会上的歌伴舞,风风火火地演出着,也受到了相当多的批评。
旅游文化的兴盛,造成了民间大型广场舞蹈的繁荣。
中外舞蹈文化的交流迈开了巨大的步伐。从80年代就开始了的舞蹈交流,速度、幅度都在不断加大和提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国家、地方和集体等多种渠道的演出公司的支持下,大量优秀的外国舞团来华演出,中国人可以不出国门就欣赏到大量优秀剧目。另一方面,中国舞团和演员也在国际上频频亮相和获奖,其中芭蕾舞演员已经成为世界芭蕾舞比赛中令对手们不能小看的佼佼者。
舞蹈创作和表演中的个性化趋向十分明显。舞蹈编导和演员分家的现象正在改观,青年艺术家们越来越多地自己创作自己演出,直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熟悉和情感。人们评判舞蹈作品的标准也趋向于多样化,舞蹈观念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港台流行歌曲的表演形式"歌伴舞"的出现,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市场,得到了一些人的喜欢,但也受到了许多人的激烈批评。随着各种电视晚会、庆典晚会、主题晚会、大型商贸集团开业仪式的广泛举行以及旅游文化的蓬勃发展,大型歌舞晚会中的舞蹈艺术大幅度地进入了普通中国人的眼帘。舞蹈普及面较从前有了飞速扩大。
开始了新时期舞蹈艺术的80年代,经常被称作是"艺术自觉"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对于舞蹈的理性思考较以往来得更加充分,思考范围更加广泛,更有深度和力度。这种舞蹈意识的自觉,大体上表现在"舞蹈艺术特征大讨论"(约1978-1985)、"舞蹈审美本质和审美意境大讨论"(约1985-1989)、"舞蹈观念更新论说"(约1986-1988)、"关于舞蹈文学性的争论"(约1987-1989)等。这些大规模的研讨,促进了舞蹈艺术理性思维的活动,在后来的舞蹈创作实践中也促进了深刻变革。
90年代,可以看作是舞蹈理论研究、著述、出版的丰收期。《舞蹈艺术》丛刊和《舞蹈论丛》等学术刊物先后创刊,《舞蹈》杂志的发行量不断扩大。《舞蹈摘译》、《上海舞蹈艺术》等地方性刊物从"内刊"变成了公开刊物。继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新版问世之后,新版的《舞蹈概论》又增添了舞蹈艺术方面的理论读本。资华筠等人的《舞蹈生态学导论》将新方法导入了舞蹈研究领域。刘峻骧的《东方人体文化》开拓了舞蹈艺术研究者的视野。舞蹈史研究曾经是50年代起步的史论工作的领头雁,80年代后有王克芬、董锡玖、孙景琛等人的专著问世。王克芬的《中国舞蹈发展史》影响很广。1976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成立,该所培养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批舞蹈史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其中于平所著的《舞蹈形态学》、冯双白所著的《中国近现代舞蹈史》、茅慧所著的《先秦舞蹈史》、欧建平的大量译著如《西方舞蹈文化史》等,都颇有开拓精神和创见。
20世纪的最后20年,随着舞蹈艺术在社会上独立地位的加强以及各种体制的大改革,舞蹈机构也处于改组和变动状态。中国舞协的领导作用几沉几起,各地方舞蹈协会的独立性大大加强。北京舞蹈学院建成了整个亚太地区最大的舞蹈教学建筑群体,而以闻名舞蹈家名义开办的各类舞蹈学校如雨后春笋,反映出经济起飞后社会对于舞蹈演艺人才的巨大需求,也预示着舞蹈事业在未来的进一步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