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商业时代电影批评艺术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从电影批评的社会意义出发,谈到了电影批评的方法和类型,然后说明了电影批评的价值和社会角色:对电影观众的教育作用、对电影创作者的借鉴作用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导向作用。接着,文章在商业化的语境下解读了电影批评的整体失落,并对电影批评的重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电影批评;价值;商业化
一、何谓电影批评
电影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电影批评作为对电影作品的一种理性思考,是影视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电影创作构成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推动和促进着影视文化的发展。创造性的电影批评具有其独立的文化价值,它对推动和形成特定的影视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谈论的电影批评,是所谓的电影理论、电影史相并置的电影学范畴,在这一传统分类中,电影批评区别于前者纯理论的针对现实性,和不同于后者创作流变史述的分析色彩,构成它的特定界限。所以,我所理解的电影批评就是对电影作品或实际创作现象进行分析和评判。批评的出发点不只是理论上建立的话语体系,它作为一种知识真正地被大众所接受,成为他们在媒介的话语语境中,对普遍的支配权利进行有效的抵触,获得公正、公平待遇的依据。电影批评的作用就是对现有的作品进行评论,它并不创造实在的价值,但是有了批评对电影作品的分析和评判,好的作品就会被观众理解的更加透彻,这样批评就具有了自身的分量:“评价不创造价值,但是价值必定要通过评价才能被掌握”。这就是电影批评与电影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电影批评的社会意义就在于它的揭示与反思作用,“社会就像是人的肌体,我们每天需要摄入大量的维他命以维持其存在和生长。同时,我们也要不时地检查身体,医治疾病”媒介批评的角色就像是医院的一台透视,探视媒介仪器,探视媒介—社会的机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网络,并且用一套批评的话语给探视结果以描述,提供反思和思考的问题。下面先来看一下电影批评研究所应用的方法和类型。
二、从银幕理论到文化研究
现代电影批评的方法经历了从银幕理论到文化理论的转变。其中,以银幕理论为核心的一些方法,出现于西方的60年代以后,但是在80年代末以前就已经被介绍进中国。它们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批评、符号学批评、结构主义批评、意识形态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与女权主义使用的比较多,因为这两种理论观点更多的正视文学艺术及其作品的政治性,而且是按照文化与艺术特质与现实社会权力结构的关系,来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的。以文化研究为核心的一些方法,大都是在90年代才引进中国,包括文化研究批评、读者反应批评、社会学批评、后现代主义批评、第三世界和后殖民主义批评以及大众文化批评等。当电影符号学关注于专门的电影符码,如声音等时,被称为文化研究的运动更偏向于把媒体如电影置于更大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去。文化研究吸收了不同的知识来源,最初的马克思主义和符号学,后来的女性主义和种族批评理论。文化研究的方法开始于雷蒙德?威廉姆斯的作品,然后由斯图亚特?霍尔和他在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同事和学生发展起来的。在电影领域,文化研究反对银幕理论,因为它不像银幕理论集中于任何一个媒体,如电影,而是集中于更大范围的文化实践。在那里,文本处于社会的背景中并对世界产生影响。文化研究注重意义产生和接受的社会条件。这代表了批评家从对文本本身的兴趣转到了对文本、观众、制度和周围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兴趣。它注重于霸权的操控和意识形态的抵制的研究。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批评方法,并且这些划分也只是相对的,特别是当我们看到批评方法如何在批评实践中互相结合和互相渗透时尤其如此。例如,女性主义批评是建立于精神分析批评的基础之上,文化分析批评中则包含了意识形态批评的角度。当写批评文章时,人们也会发现,在实践中很少文章是单纯依赖一种批评方法的。
三、电影批评的价值
电影批评的价值具体来说,主要是给电影观众、电影创作者、电影文化直接带来一种文化的、专业的、精神的积累,造成一种追求和目标,形成一种信仰。因为批评者在批评电影作品的时候,其实也在改变电影的历史,在影响电影的创作,更是在潜移默化地教育着每一个观众,同时,也是对个人电影专业知识程度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电影批评家就是告诉观众影片想告诉我们什么,也告诉创作者,你的影片中表现了什么连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更深层的东西,这是批评家最为引以自豪的关键点。
(1)电影批评之于观赏者。电影批评对观众应该提供一种借鉴。电影批评家的作用是在制作者和观众之间进行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提高。批评的工作实质就是对电影作品中的意图和作品本身进行解释,把导演、艺术家的世界观、影片的意义阐释出来。
从文化意义上说,批评对观众有一种责任和引导作用。电影由于专业的原因和艺术本身的特性,观众在一般的欣赏过程中可以从叙事的层面理解一些东西,但是,对于更为深刻的内涵却一般无法去进行审美,这就需要电影批评家的帮助;从经济的意义上说,批评的首要作用是要去解释电影,帮助观众全面理解电影的意义,吸引观众参与电影的消费过程,从而产生经济效益。
(2)电影批评之于创作者。电影批评者和电影制作者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电影批评者生产出批评供电影制作者和电影观众消费,电影制作者生产出影片供电影批评者和电影观众消费,这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同时,他们也是一种精神合作的关系,批评与影片是由不同的生产者、制作者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两种精神产品所产生的作用和面对的消费对象不尽相同,但是,其直接的目的基本是相同的,那就是造成一种循环往复的精神消费和精神愉悦的过程。电影批评对于电影创作者的意义与作用是多方面的,但是却经常被创作者们忽视。我们以往的观点,或者是大多数电影创作者经常这样认为:电影批评家是电影艺术家的附庸,没有电影创作就没有电影批评,电影批评作为一种专业可以存在,但是,作为一种职业是无法存在的。现在,对于某些电影创作者来说,他们并不关心理论与批评的问题,他们只是在作品完成之后才想到需要批评界出来给他们说几句好话,做点廉价的广告宣传。这样就造成了电影创作上的一种危机:许多人已经没有了自我,是在迎合,在失去个性。在电影体制、市场变革时期的这种浮躁和变化存在是必然的,但是很危险。艺术家如果没有责任感,没有个人信仰、文化品位的追求,那么电影作品必然会缺少经典,这就更需要批评家的指引。
(3)电影批评之于电影文化。电影批评对整个电影文化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巴拉兹在谈到电影的盲目性时说到,“如果我们自己不是内行的电影鉴赏家,那么这种具有最大的思想影响力的现代艺术,就会像某种不可抗拒的、莫名的自然力量似的来任意摆布我们。”所以这里就需要电影批评对我们的社会文化进行引导,“批评有可能使人们摒弃许多原来加以容忍、甚至欣赏的东西”,另一方面,“却会带来过去再也想不到的那种充实而又强烈的愉快。”
四、电影批评的话语重构
当今电影批评出现了两种不良的趋势:庸俗化趋势和商业化趋势,其中商业化趋势更为明显,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如何面对媒体时代电影批评的商业化是实现电影话语体系重构的重要课题。
(1)电影批评的商业化。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具有太多的个人意志和主观性,其原因归咎于越来越浓的商业化趋势,“今天的文明社会里,大多数人并没有信仰。展望前景,尽是实证主义者……现代世界最大的悲剧之一,在于道德问题和各种伦理亲情的关系已不再时兴,它们早已退缩至幕后,很少引起注意……他们并未视电影为艺术,而当作是赚钱的工具。”而“用于区分艺术和非艺术,区分真艺术和假艺术的尺度,总是相对的、暧昧的,而且难以验证。因此以纯粹功利的评估尺度来取代美学的准则便是再容易不过的了,这种功利的尺度,往往听命于追求最高利润的欲望,其远离了艺术的正确目的。”
电影批评的削弱,使批评成为了一场堂吉诃德式的风车大战、一场自由而悬空的舞蹈。它变得离我们的电影创作实际越来越远,我们从中除了感受到某种哗众取宠、狂妄自大外,呼吸不到久违的美学气息,也看不到电影的文本真相。批评失语的年代,重构批评话语已经摆在我们面前,电影依然可以“艺术”,但电影文化的主体已然是“商业”。如果一部影片的主要指向是商业,那么检验它成败的最好标准应该是票房,而不是“艺术”或者“美学”。但真正的批评,应该是能够揭示出电影文本与社会文化文本之间的那种“裂隙”,应该是能够直抵观众的心灵的具有时代穿透力的独立电影批评。
(2)电影批评的独立。所谓“独立”,就是依据文本面向观众,对文本和观众负责,其核心是一个批评者面对一个文本所要做到的独立判断,而不是接受“圈内”、“圈外”各种外来因素的干扰,比如来自权威的压力及指令、来自金钱的诱惑等,所以电影需要批评,需要有时代穿透力的批评。电影批评要有原则性。它应维护电影的自由精神和纯洁。这里的自由包括批评本身和艺术家的超越意识形态、道德宗教、习俗教条的文化思辩与价值自定:纯洁意味着批评必须拒绝庸俗和偏见,具备防止其影响电影的话语能力。批评不服从政治,只对文化史负责。批评只有自我尊重,才能和艺术联系在一起。电影批评要有时代感。批评应消减历史,不美化先贤。不能把历史上的伟人当作先知或权威。反省是批评家必备的素质,具备这种素质要求摒弃一切偏见。真正的批评家会了解其“责任在于激发每一句灵魂对其自身基本的人性与永恒的反省……最后,一切都将化为一个简单的元素,此乃一个人对其存在所能指望的一切:爱的能力。这一元素能够在灵魂中滋长,成为决定一个人生命意义的主要动力。我的职责是使每一个看了我的电影的人意识到爱以及施与爱的需要,并意识到美正在召唤他。”
电影批评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批评自身的美学范畴。如果我们现在把艺术批评视为一种学科体系的话,那这种学科的进步并不是靠谁提出新的观点,而是要靠它的“理论范式”(波普语)的更迭才能实现。比如说在影像语言的领域,对电影独特的叙事方式研究;比如说在电影心理学领域,对作为“集体剧场”的观众所形成的接受心理结构的研究——这些都是当代电影理论要面对的学术课题。它们都超越了作品的“文学主题”和“人物性格”之外。如果我们对电影艺术的批评总是停留在文学批语的层次上,电影批评的学术建树、理论的发展便无从谈起。批评的理想状态就像福柯所说的一样,“我忍不住梦想一种批评,这种批评不会努力去评判,而是给一部分作品、一本书、一个句子、一种思想带来生命……它不应该是穿着红袍的君主,它应该挟着风暴和闪电。”也像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社会结构》中所说,影评家存在着双重使命,他们既把自己看作是公众代言人,同时又把自己看作公众的教育者。电影批评的权利不能因商业化趋势而放弃,更不能削弱电影批评自身的功能而让创作者感到茫然。
(1)电影批评的商业化。在媒体时代,电影批评具有太多的个人意志和主观性,其原因归咎于越来越浓的商业化趋势,“今天的文明社会里,大多数人并没有信仰。展望前景,尽是实证主义者……现代世界最大的悲剧之一,在于道德问题和各种伦理亲情的关系已不再时兴,它们早已退缩至幕后,很少引起注意……他们并未视电影为艺术,而当作是赚钱的工具。”而“用于区分艺术和非艺术,区分真艺术和假艺术的尺度,总是相对的、暧昧的,而且难以验证。因此以纯粹功利的评估尺度来取代美学的准则便是再容易不过的了,这种功利的尺度,往往听命于追求最高利润的欲望,其远离了艺术的正确目的。”
电影批评的削弱,使批评成为了一场堂吉诃德式的风车大战、一场自由而悬空的舞蹈。它变得离我们的电影创作实际越来越远,我们从中除了感受到某种哗众取宠、狂妄自大外,呼吸不到久违的美学气息,也看不到电影的文本真相。批评失语的年代,重构批评话语已经摆在我们面前,电影依然可以“艺术”,但电影文化的主体已然是“商业”。如果一部影片的主要指向是商业,那么检验它成败的最好标准应该是票房,而不是“艺术”或者“美学”。但真正的批评,应该是能够揭示出电影文本与社会文化文本之间的那种“裂隙”,应该是能够直抵观众的心灵的具有时代穿透力的独立电影批评。
(2)电影批评的独立。所谓“独立”,就是依据文本面向观众,对文本和观众负责,其核心是一个批评者面对一个文本所要做到的独立判断,而不是接受“圈内”、“圈外”各种外来因素的干扰,比如来自权威的压力及指令、来自金钱的诱惑等,所以电影需要批评,需要有时代穿透力的批评。电影批评要有原则性。它应维护电影的自由精神和纯洁。这里的自由包括批评本身和艺术家的超越意识形态、道德宗教、习俗教条的文化思辩与价值自定:纯洁意味着批评必须拒绝庸俗和偏见,具备防止其影响电影的话语能力。批评不服从政治,只对文化史负责。批评只有自我尊重,才能和艺术联系在一起。电影批评要有时代感。批评应消减历史,不美化先贤。不能把历史上的伟人当作先知或权威。反省是批评家必备的素质,具备这种素质要求摒弃一切偏见。真正的批评家会了解其“责任在于激发每一句灵魂对其自身基本的人性与永恒的反省……最后,一切都将化为一个简单的元素,此乃一个人对其存在所能指望的一切:爱的能力。这一元素能够在灵魂中滋长,成为决定一个人生命意义的主要动力。我的职责是使每一个看了我的电影的人意识到爱以及施与爱的需要,并意识到美正在召唤他。”
电影批评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批评自身的美学范畴。如果我们现在把艺术批评视为一种学科体系的话,那这种学科的进步并不是靠谁提出新的观点,而是要靠它的“理论范式”(波普语)的更迭才能实现。比如说在影像语言的领域,对电影独特的叙事方式研究;比如说在电影心理学领域,对作为“集体剧场”的观众所形成的接受心理结构的研究——这些都是当代电影理论要面对的学术课题。它们都超越了作品的“文学主题”和“人物性格”之外。如果我们对电影艺术的批评总是停留在文学批语的层次上,电影批评的学术建树、理论的发展便无从谈起。批评的理想状态就像福柯所说的一样,“我忍不住梦想一种批评,这种批评不会努力去评判,而是给一部分作品、一本书、一个句子、一种思想带来生命……它不应该是穿着红袍的君主,它应该挟着风暴和闪电。”也像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社会结构》中所说,影评家存在着双重使命,他们既把自己看作是公众代言人,同时又把自己看作公众的教育者。电影批评的权利不能因商业化趋势而放弃,更不能削弱电影批评自身的功能而让创作者感到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