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嗽音基本特征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嗽音基本特征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传统声乐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其中嗽音便是传统声乐艺术的一种润腔法。在我们的演唱和声乐教学中,都离不开其特殊技巧的运用,它是歌唱者表情达章。抒发思想感情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关键词:传统声乐润腔润色声乐教学

我国的传统声乐艺术(民歌、戏曲、曲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并有着独特的东方韵味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是中国文化的绝妙产物。它的魅力正是由歌唱中的多种润腔如:嗽、颤、挑、甩、顿、连、抖、滑等重要因素组成的。这些润腔法虽然不像众多文章里提到的有关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等那么常见,但它们在传统声乐艺术中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量的戏曲、曲艺和民歌演唱中,都离不开它,离开了它,就缺少了让人动心的韵味和歌唱的神韵,因为它们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一种特殊的演唱技巧。“嗽音”便是其中的一种。

(一)嗽音的基本特征

嗽音产生于我国传统声乐艺术中,与我国汉语的特点以及丰富多彩的方言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传统声乐演唱中的音区、音高、速度、强弱、快慢、结构等音乐特征有着必然的联系。其主要特征:

(1)民族性:嗽音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我国某戏曲剧种、说唱和地域性民歌及民族艺术歌曲演唱中,是我国传统唱法中所独有的演唱技巧。

(2)游移性:它没有准确的文字记录,也无法用绝对写实的五线谱记谱法记录它的音高、力度及音色的微妙游动。

(3)即兴性:嗽音是歌者在演唱过程中,为了更准确地表达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更好地抒发个人思想感情、增强艺术表现力而创造的一种演唱技巧。是歌者在以情为中心的艺术创作中,对具体字、腔加以润饰、烘托、丰富、美化、突出韵味风格等的再度创作。

(二)嗽音的表现形式

传统声乐演唱中,为了增加民族风格和曲调色彩的韵味,加强旋律的抑扬顿挫,深刻揭示词曲的寓意,着力抒发人物的情感,嗽音常常以润腔、润色等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在作品中,以增加歌唱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1)润腔

歌唱艺术离不开情感表达,情是歌唱的灵魂和砥柱。嗽音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运用于声腔中,是我们表情达意的特殊方式。这种润腔技巧大多在歌曲的中、低声区,以下行旋律为突出,以悲凉、哀婉的叙述性曲调为主要表现手法。

如:王志信改编的陕北民歌《兰花花》,大多歌手在演唱这首歌时,根据旋律的特点,内容的需要,情动于衷而又恰当地运用了嗽音来润腔,对歌唱的情感表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歌词“……正月里‘说媒’二月‘里定’,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迎’(单引号里的字表示润腔)。”歌者在演唱这两句时,不论唱词还是拖腔,出于情感、语音的审美需要,合理的、自然的运用了嗽音这一润腔技巧,唱得凄婉、哭诉,感情真切,把一个哀叹自己悲苦命运的兰花花表现得淋漓尽致。短短两句唱词,多处的润腔使曲情表达得更加深刻,人物形象和感情更加突出,演唱技巧和心灵的感受融为一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又如:歌唱家吴碧霞在演唱(八月十五月儿明)这首歌的第二部分“……国民党、日本兵逼死了爹爹……剩下个小雷锋孤苦伶仃,哎。”她在这段如泣如诉的演唱中,把尾音字“哎”的拖腔不但放慢了速度,并用真声“嗽”了一下。我认为,这样处理的心理依据,是诉说雷锋幼年不幸身世之后的一声哀叹,同时也为了增加歌唱的艺术表现力,故尔,她刻意在此处“嗽”了一下。其目的,一是对尾音的美化,二是为进入第二部分高昂的情绪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传统声乐理论中论述:“如喜悦之处,一顿挫而和乐出;伤感之处,一顿挫而悲恨出”,其实,顿挫一词即包含了嗽音。美国声乐理论家屠姆斯·弗兰契斯,也在《名歌唱家论声乐艺术》一书中指出:“公众好象并不需要那种‘完美的’嗓音,而是需要那种‘有人情味’的声音。其实所谓的‘人情味’的声音,正是我们所说的韵味,而韵味也正是由各种润腔技巧所赋予的。”(2)润色

嗽音不仅是传统声乐中润腔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对歌唱的润色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著名歌唱家、表演艺术家郭兰英在她演唱的歌曲和歌剧唱段中,大量地运用嗽音来润色,不但增强了作品的丰富性,而且,也抒发了创作者与演唱者的思想感情。如:歌剧《小二黑结婚》的唱段《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歌词“……小琴我洗衣裳来到了‘河’边,……他‘说,是今天要回家‘转’……(单引号的字表示润色)等多处通过嗽音的形式来润色,并以纯朴的感情、甜美的音色、清晰的咬字,把一个活泼、朴实的农村少女小琴演绎得惟妙惟肖。还有歌曲《我的祖国》,每段的尾音字“白”“模”“猎”也都运用了嗽音来润色。每听郭老师的录音,犹如干渴已久的心田被清凉的泉水滋润一般,真是妙不可言。正如清人徐大春所议:“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盖声者众曲之所尽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嗽音润色不仅是民族民间歌曲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在曲艺和某些剧种的拖腔中运用得也较为充分。我们不妨再来听听曲艺大师骆玉笙的京韵大鼓《子期听琴》、《和氏壁》、《剑阁闻铃》等曲目和豫剧表演艺术家崔兰田的代表作《秦香莲》、《桃花庵》、《卖妙郎》等剧目,嗽音的润腔、润色始终贯穿于两位艺术家的演唱中,真是字字入人心,声声有感情,唱者犹如对面倾诉,听者不禁百感真切。

不仅如此,在河南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剧种的某些唱段拖腔中,艺术家们也会常常用来丰富和润色唱腔。又如:京剧《红灯记》中李奶奶痛说革命家史的唱段《学你爹心红胆壮志如钢》,高玉倩老师高亢、结实、具有“磁”性般声音的演唱,并运用拖腔时的嗽音来润色以及那坚强的性格和爱憎分明的情感,把一个忠于党的革命老妈妈演绎得情真意切、无可挑剔。传统声乐论述中说:“唱曲之妙,全在顿挫,必一唱而形神毕出,隔垣听之,其人之装束形容,颜色气象及举止瞻顾,宛然如见,方是曲之尽境。”看来,不管是郭兰英老师扮演的小琴;崔兰田老师扮演的秦香莲;还是高玉倩老师捞演的李奶奶等不正是隔垣而听便知其人之装束和举止吗?我想,在这些艺术家的演唱中,她们运用嗽音来润腔、润色、丰富、烘托艺术作品,并不是来炫耀自己的演唱技巧,而是尊重中华民族传统声乐艺术,是她们根据感情的需要、听众的需要,用心、用情自然歌唱的表露,正如《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试想,不管是演员还是教师,如果只表现甜美的音色,而不会用嗽音这一重要手段来润腔、润色,增强艺术表现力,是不会打动听众的。我国明朝人王骥德在《方诸馆曲律》一文中也说到:“乐之匡格在曲;而色泽在唱。”这里所说的“色泽”实际上就是润腔、润色、韵味,就是演唱者的二度创作,是对词曲作者思想感情的准确表达。

(三)灵活运用

嗽音虽然是传统声乐中的一种演唱技巧,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它却是在某些情形下或在歌中某段、某句中运用,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它是灵活运用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不会“嗽”,或是嗽的感觉不对。我帮助学生分析、讲解嗽音的特点,发音部位、机能状态及其表现方法,告诉学生其中的“门道”和“劲儿”,让他们模仿我们日常生活中轻微的咳嗽或小孩儿撒娇时似哭非哭的咳音。揣摩嗽音的发音部位是由喉咽腔、胸腔和腹部的弹性同时运动来完成的。通过教学实践,我的体会是,只要学生能够掌握嗽音的方法和技巧,在演唱一些作品时,都能够举一反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由此,我觉得只有掌握了它的规律而又有分寸地把它表现出来,才会切中肯綮。否则,只会适得其反,画蛇添足。嗽音和其他润腔是我国传统声乐中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当代歌唱者和声乐教育者值得学习和借鉴的,这对提高演唱效果、增强歌唱的魅力是很有好处的。我们只有不断学习积累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术,才会更好地歌唱,更好地从事我们的声乐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歌唱的艺术表现》黄源尹著《中国音乐》1990年第1期

《润腔与润色》赵红柔著《中国音乐》1995年第3期

《韵味是民族声乐艺术的灵魂》梁洁著《中国音乐》1999年第4期

《论润腔技巧》庄永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