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合唱风格影响因素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合唱风格影响因素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合唱风格影响因素

摘要:研究合唱风格是音乐工作的一种历史责任。题材的交错性必然使合唱风格具有多重性;而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体裁在合唱中的风格有时正是其自身特征的充分体现。世界各地各种文化形态的形成必然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影响,合唱艺术同样不自觉地在反映大自然的同时,必然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倾向和风格特征。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的文明程度、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先进程度有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自然体现和反映在合唱风格上。

关键词:合唱风格题材体裁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产方式

一、问题的提出

人们已清楚地认识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民族个性、语言结构等因素对不同的合唱风格形成有着不容置疑的影响。其实形成合唱风格的因素并非仅此,一些音乐题材、体裁,甚至看似与合唱风格不相关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也是影响其形成的重要因素,我们不妨通过分析研究,进而更加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合唱的风格。

二、不同题材、体裁对合唱风格的影响

题材的内容与体裁的形式对合唱作品风格有着一定的影响。

1.题材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题材的不同直接决定着作品的风格。单一题材的风格也具有单一性,但许多作品却存在着题材交错的特殊性。比如:爱情题材的缠绵成分当然多于战争题材,但并非爱情中就没有抗争,战争中就没有柔情。这种题材交错的特殊性起初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段,在合唱中的借用,使合唱风格具有了多重性特征。分析这一特殊手段,有利于把握其影响合唱风格的诸多因素。

在把握不同题材作品的风格方面,对只会指挥的综合知识有着较高的要求。曾经拥有军旅生活的指挥,自然对战争题材的作品认识相对深刻,风格把握相对准确;而在爱情上曾有波折甚至有着“梁山伯祝英台”式的经历者,自然对爱情或生命题材的把握上,可能相对略胜一筹。当然必须说明的是:风格把握与生活阅历并非一定成正比,一个指挥如何在不同题材面前准确把握作品风格,是他感受各类题材所涉及到的生活体验及遐想能力的体现,所以,指挥横向知识的间接获得和拓宽,是这种体验和学习十分重要的。对生活不同侧面的直接或间接的感受获得、总结和深层感悟的能力,是指挥在把握不同题材和风格上的重要手段之一。

2.体裁的影响

体裁是音乐的形式表现,体裁的特征表现在它存在的形式中,这种形式存在的本身一旦融入合唱艺术时,就成为合唱风格上的表现之一。作曲家在创作中采取某种体裁时,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作品中带有该种体裁的特征,因此体裁对合唱风格的影响是肯定的。比如:以步伐节奏为创作基础的进行曲体裁,其特征表现在强调重拍、结构整齐、节奏鲜明,偶数拍、三段体(中段较抒情)居多等。而这些固有的体裁特征,已成为进行曲的先期风格,作曲家在遵循这些风格的同时,再去表现后期的个性风格(民族风格、区域风格、创造风格)。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同一体裁也并非风格完全一致,就进行曲而言,按其性质、内容又可分为军队战斗类和仪式典礼类(婚庆、检阅、葬礼等)。因此,在把握进行曲体裁的风格的大前提下,还应注意同一体裁下内容和个性的区别。至于舞曲体裁的合唱作品,首先要具备可舞性的风格,无论是典雅稳重、文质彬彬的小步舞曲,还是欢快、华丽而活泼的“华尔兹”,舞感的把握是表现风格特征的关键;另外,根据民间秧歌、阿细跳月、东北二人转和安塞腰鼓等素材而改编创作的舞曲体裁的合唱,热情、奔放、粗犷的风格极富民间个性,在认识了解该地区舞曲风格特性的同时,还应注意正确区别作曲家的创造个性。体裁的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既是同为舒缓的小夜曲、船歌和摇篮曲体裁,也有小夜曲的委婉悠扬、船歌随波悠闲摇摆和摇篮曲女性呵护般的细腻等风格上的不同。

体裁的特征有时就是风格的直接反映,每一位作曲家的创作首先应是尊重体裁特征,其次才是自身风格个性的展示。所以,指挥在合理地认识同一体裁的不同方面与情绪相近的不同体裁时,首先应把握体裁的个性特征在合唱中的反映。

三、不同自然环境对风格的影响

1.合唱作品本身对自然环境的反映

自远古到今天,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而且人类在领略了自然丰富多彩的风貌和无穷复杂的环境变化的同时,也在征服着自然,改造着环境。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总是离不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合唱艺术的风格当然也受到不同自然环境的影响。大到宇宙洪荒,小至微生物界,面对自然界千变万化的奥妙和秘密、现象和本质、规律和变异、现在和将来,音乐家们在作品中描绘着不同的地表风格、高原海洋,不同的名城风光、气象风云;合唱中反映自然环境风格的作品不乏其例,形形色色的湖、绵延起伏的山、各种各样的海、源远流长的河、星罗棋布的岛以及缥缈离奇的自然奇观、广阔无垠的原野风光;小到显微镜下细菌精灵的舞蹈,大到宇宙空间的天体运行,近到歌唱眼前每时每刻的生活,远到远古广袤的土地和无际的海洋、未来遐想的宇宙、天体的运行,可谓举不胜举。这种合唱作品对自然环境的本身反映是生活于其间的民众或作曲家自觉的创作,作品中自然环境超出其自然属性的同时,赋予它人为的升华意义,使人性本身所寄予的感情有所宣泄。它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合唱艺术形成和造就区域风格的根本之一。

2.自然环境对合唱风格的影响

从世界生态气候区分图上得知世界各地的日照量、降雨量的不同分布。以亚洲为例,除西伯利亚的次寒带之外,大约可分为以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为主的温带区,以东南亚为主的热带、亚热带区和以中亚、西亚、印度等地为主的热带稀树干草原、沙漠区,三种不同的生态环境对各地的合唱风格产生影响,热带地区的合唱形式较少与不适宜过多群聚有关;另外,在音阶上一般温带的东亚地区使用五声音阶,在热带、亚热带的东南亚地区,同时使用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印度和西亚等地主要使用七声音阶[1]。除特殊例外,这种普遍性说明生态气候与音乐上的对应是肯定的,而运用不同音阶进行合唱演绎,其风格的不同也就不言而喻。世界各地自然山川、地理环境气象万千,风土人情、世俗趣貌互不相同。各地各种文化形态的形成必然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影响,常带有某种浓郁的地域文化倾向和特征。就我国而言,广阔无垠的草原、小桥流水的江南有着各自不同的合唱风格。广阔无边的大草原,造就了牧民歌手们深吸一口气,向着远方引吭高歌的歌唱方法。风格与方法在特有的自然环境中得到辩证统一,要想在合唱中准确地表现蒙古族长调悠长宽广的气质,仅仅靠技法上的轮流呼吸、循环呼吸还不够,必须要有顺乎这一风格的发声方法才行,而这种方法的产生离不开大草原的地理环境。湖南高腔是农民在田间山野劳作的山歌,除独唱、对唱外,合唱大多是领唱式合唱;自然环境使它拥有嘹亮、激越、豪爽的气质,领唱的一呼激起合唱的百应,情绪高涨、意气风发、野趣盎然,具有音区高、乐句长、节奏自由、音程跳动大、声腔旋法多变、真假声大幅度的转换等鲜明的地方风格。再比如:一般南方的民歌合唱旋律委婉似水、音符密集与水乡清秀、迂徐绵邈的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样,北方的合唱旋律悠长、上下大跳音型多与地理的沟壑起伏、山峦叠嶂、辽阔高原有关。“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2]另外,即使同一民族,在赖以生存的不同自然环境区域也会有不同的合唱风格存在。甚至生态气候、地理特征和饮食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也会导致演唱风格的不同。这种不同风格又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合唱审美趣旨,这是人们不自觉地在一定社会与地理生活环境中熏陶产生的审美爱好和倾向所决定的。当然,自然环境予以音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仅表现在合唱领域,适宜竹子生长的湿润环境竹制乐器就特别多,而干燥地区的乐器多以木片拼凑而成;畜牧业发达地区用牲畜肠子制琴弦、皮革作鼓面和琴面,而商品流通、工业发达地区则使用金属或尼龙琴弦以及用金属制作的乐器。

四、不同社会环境对风格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的文明程度、生产方式、生产力的先进程度有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自然体现和反映在合唱风格上。换一角度而言,合唱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对其风格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以往长期的文化生活中人们形成的心理气质、情感特征,在民族的审美意识、欣赏习惯中被保存和延承下来[3],并直接反映于集体的合唱艺术中。于是不同的社会环境对合唱风格的影响表现在不同的生产方式形成的多种社会关联上。

1.合唱风格的形成与不同的生产方式有关

一般情况下,依赖于集体协作性的劳动者在合唱的整体感应上优先于个体者,而以个体生产方式劳动过程中形成的音乐往往较自由、个性强。在爱斯基摩人中,以猎捕狼獾的集体性劳动者为主的音乐,节奏较规律、句法分明、适宜合唱;而以捕猎北美驯鹿的个体劳动为主的音乐,不具统一性、节奏较自由、即兴成分多。可见生产方式对合唱音乐有着直接的影响。许多民族的集体劳动形式的不同使合唱的风格也产生相应的变化,集体狩猎的劳动节奏感强、音乐具有一定爆发力,集体采集、播种、收割、运输的劳动与操作的动作有关,当然具有一定的民族和区域特征。

2.合唱的风格依据与不同的社会环境有关

合唱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无一不是与社会环境的变革紧密相关,往往是反映新时代、新思想、新势力经过与旧思想、旧习惯、旧势力作斗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合唱发展的良好契机,专业创作、指挥和合唱工作者是以伴随着商业经济而发展的消费生活和音乐文化普及为社会环境的。这一个体在大众音乐领域的出现必须适宜相应的社会环境,从某种意义而言,合唱作品客观或主观反映的社会现实促进社会发展。这种依据社会环境后反馈于社会的力量具有典型的时代感,也是合唱艺术在不同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固有风格特征。

3.合唱的风格变化与社会的进步有关

社会的进步为合唱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地,而合唱反馈于社会中的作用又是不容忽视的。

在社会功能上,不同的合唱风格具有着不同的感染力,而风格的多样性使不同时代社会文化生活的特定风貌整体互相联系地反映出来。比如:西方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合唱风格、我国学堂乐歌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合唱风格都有着鲜明的不同,而各自内在风格的区别又是在东、西方大风格不同的前提下建立的。这种不同风格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又有着特定的价值和作用。日本人在总结战后经济腾飞的五大因素时,其中的团队精神建立,认为与当初遍及全国的合唱团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前苏联科学家积极参与合唱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工作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美国科学家发现航天技术一度落后于前苏联的原因与此有关时,对合唱顿时刮目相看。合唱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达成共识、团结一心的凝聚力通力合作,这种积极向上的风格屡见不鲜;而合唱艺术中丰富的色彩、纵横交织多变的手法赋予人多方位的想象,于是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丰富的想象拓宽了高科技的创造视野。合唱风格塑造了合唱艺术的审美价值,使人们在参与或欣赏中展开了更多的想象,这种想象并非原始思维对具体形象图画般的表象思维活动,而是一种挣脱物质束缚通向自由的人类高级思维之一的活动。因此,社会的进步与合唱的发展之间有着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合唱风格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牵扯面广,涉及学科多,有时不同区域、不同国度也有相近类似的风格特征,这与历史上的战争、民族迁移、交通的改善等因素有关。而有些仅隔一座山、一条河的咫尺之遥却因交通不便、生活习俗、地理环境以及语言影响使其风格各异、特色鲜明;当今有些合唱风格的表现过于器乐化,如:某些难度较大的变化音、较快速度下的复杂节奏、半音阶、全音阶以及大跳音经等等。以人声表现的合唱风格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合唱的非器乐化决定了它感情表现上的直接性和易使听众共鸣的特性。“合唱正是由于不存在纯机械的完美性,而只存在那些人性化的和不可预卜的因素,才使表演更具鼓舞性和令人信服。”[4]

在一定的范畴内笔者通过上述七个方面进行的粗浅拙论和探索不过是抛砖引玉罢了,影响合唱风格的因素当然还不止这些,恭与同行商榷。

参考文献:

[1]王耀华编著.世界民族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3

[2]王骥德著.曲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58

[3]修海林著.古乐的沉浮[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326

[4]阿·特·达维逊著,秦西炫、杨儒怀译.合唱作曲技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