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西部地区文化艺术发展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西部地区文化艺术发展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中西部地区文化艺术发展

[摘要]入世无疑对中西部地区掀起了一场新的文化挑战,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作为中华文明和文化的发祥地,底蕴丰厚,如何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的文化积累和物质遗产,继承和创新中华文化和文明,抗击并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是我们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入世中西部文化艺术影响

在中国入世之后,中华文化面临双重使命,一是如何汲取西方外来文化的精神,褪去传统文化中某些劣根性的积弊,加速中华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实现文化的历史性的进化和优化;二是在全球化的历史图景中,捍卫和强化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既让世界文化拥抱中国,又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处理好文化全球化和民族化的关系。中西部地区在成功地完成这样的双重文化使命的过程中,将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面对入世后的国际文化价值观念、文化产品、文化资本的多变冲击,不仅构成了对中国文化市场的压力,而且产生了对中华民族文化未来发展的威胁。许多少数民族已经寻找到了与世界接轨的资格,如藏族挖掘出了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纳西族保存下了人类环保史上的经典之作丽江古城,侗族创造了美丽的风雨桥、鼓楼以及多重部“打歌”,赢得了国际文化界的赞誉……在这场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中,中西部地区作为中华文明和文化的发祥地,如何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的文化积累和物质遗产,继承和创新中华文化和文明,抗击并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是我们争取在以民族文化为单元的多元文化之世界范围内加快融合与互动过程中,占据主动地位的关键。

一﹑入世对中国的文化产业形成重大冲击和威胁

中国入世在文化领域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有三:(1)在新闻出版方面,在三年内逐步向外国服务提供者放开国内书报刊批发零售市场。(2)在音像制品方面,在不损害中国审查音像制品内容权利的前提下,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按照中国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设立中外合作企业,从事国内音像制品的分销。(3)允许外国服务提供建设、改造电影院,但外资股份不超过49%,允许每年以分帐形式进口20部外国电影。从上述承诺可见,中国在文化领域坚持了适度准入的原则,然而,随着外国文化资本、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陆续进入中国文化市场,必将对中国的文化产业形成重大冲击和威胁。

1.对文化产品的冲击和威胁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最无力与外国竞争的、同时也是外国文化企业最希望能马上销往中国的文化产品,仍然是“视听技术产品”。众所周知,在我国音像市场多年来已经形成了盗版产品唱主角的局面,形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庞大的硬件消费能力与羸弱的软件供给能力的矛盾。这是一个巨大的资源配置落差,集中表现在我国具有版权、自主开发的文化产品极其缺乏。“入世”虽然会解决正版产品短缺的矛盾,但同时使我国市场充斥外国产品,并且我国视听技术产品市场将基本上落入外国资本之手,甚至许多“国产”的文化产品也将会具有外国版权。

2.对文化资本的冲击和威胁

国际传媒娱乐业已经形成大型跨国公司垄断的局面,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国内文化企业相形之下,既弱小又分散。被称作“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已经显示出主导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由于数字压缩技术的发展,国际上的大型传媒企业都已感到威胁,对中国企业的威胁更不可掉以轻心。视听产品将被越来越多地拿到互联网上播出,而“电子商务”将越来越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导型行业形态。

然而,国际文化资本的影响也不完全是消极的。如果我们对形势审视正确,对问题处置得当,就由可能是一次大好机遇。如果我们积极地加以研究,并且有意识和有步骤地开放文化资本市场,将国际文化资本立足于“积极利用”的战略之下,那么就非常有可能真正出现“双赢”的局面。反之,只消极地开放产品市场,而不积极地、有步骤地开放资本市场,并且也不对供给文化资本进行积极引导和利用,最终只能导致中国的文化企业在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中失败,是不可取的。

3.对文化价值的冲击和威胁

文化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有可能产生的最为深远的影响不在于娱乐形式,而在于文化价值观方面的“输入”。这种影响将明显存在于对文字和图像产品的消费中,也潜移默化地存在于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伦理和交往方式等等。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文知识将渗入日常生活消费,一项产品的物理形态日益变成某种消费概念乃至生活时尚的载体,当文化产业进入那些需要增加文化价值的行业(如时装设计、利用文化包装赋予产品以文化意义的做法)时,其影响便无所不在。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生存,将最终取决于在竞争和选择的环境中其文化创新的能力。

二﹑入世对中西部地区文化观念产生的冲击和影响

首先,入世对中西部地区的传统价值观念影响巨大。中西部地区作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许多思想观念经过几百年来的积淀已经深入人心,在总体上,中西部地区的传统文化较之于沿海地区显得更为保守,创新性和现代性严重不足。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中国入世的影响,在客观上要求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经济的迅猛发展予以适应、接受和包容。

其次,入世影响并改变着中西部地区人们的生活观。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生命在于质量,而人的生命在于能力,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能力的社会。入世后,每个人都会尽可能地为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努力。

再次,入世对中西部地区大众文化观念存在影响。中西部地区的大众文化相对落后,民众对文化发展的认知程度不深,大众文化近百年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开拓意识不够,另一方面是文化传播渠道过于狭窄、封闭,大众文化是易受传媒引导的文化。入世后,随着文化传媒的开放,大众文化将发生蜕变。借助于影响巨大的纸传媒介和电子媒介,国外的思想、思维和大众文化将大量涌入,这对于国内长期以来的内容单调、乏味的图书、报纸、期刊和信息封闭政策会产生强大的冲击。电子媒介的最大特点跨地域、跨国界、跨民族和跨文化,网络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文化世界,再加上来自世界的五彩缤纷的音乐、艺术影视作品。中西部地区的大众文化将由单一走向多元,民众将从不假思索、被动接受转向理性思考,辩证接受。

三、中西部地区在入世形势下必须解决的几个观念上的问题

1.更新我们的资源观念

人们一提到资源,想到的首先就是石油、天然气或矿藏,这些大自然的恩赐固然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但是历来被人们称之为穷山恶水的原始山野、充满传说故事的龙潭虎穴、历史悠久的古老宅院、赏心悦目的民间歌舞、隆重盛大的民俗节日、琳琅满目的传统工艺等等,哪一样又何尝不是一种可资开发的潜在资源呢?与有形资源相比,这种无形的文化资源可能更具潜能,只要我们认真保护,科学开发,这里将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这方面,丽江、中甸、三江、石林都做了很好的范例,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但受到国内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有的还走进了世界艺术的殿堂,甚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开发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已初现端倪。但也有一些地方因为不懂传统文化不可恢复的特点,拆真造假,破坏了本属于自己的文化资源,这些经验教训值得借鉴。文化的产业化不但可以使我们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使我们获得可持续性发展,使我们所属的地方文化优势,轻而易举地转化为地缘优势,人文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种转轨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不是破旧立新,而是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的一种自然延伸,故而少有阵痛,更不会以环境的破坏作为代价,其优势显而易见。

2.树立多元文化是一笔巨大精神财富的观念

在这里,我们反复强调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事实上也就是要建立起这样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基因库,将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保存下来。保存它的目的,一是以后可以用它来复制更新的文化——如服装设计师可以根据保存下来的少数民族的桶裙,设计出最时髦的时装,艺术家可以用少数民族中最优秀的民歌民谣,创作出最赋现代气息的音乐歌曲。以乐曲为例,我们现当代乐坛上的许多著名乐曲,都是从这个基因库中调取资料,创作而成的。如有“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一生编曲作词接近千首,例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掀起你的盖头来》、《青春舞曲》、《马车夫之歌》、《达坂城的姑娘》……几乎是每一个中国人多少都能够唱出来的歌曲,还电影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小提琴曲《梁祝》、电视插曲《好汉歌》、动画片《百鸟衣》等等无一不是根据民间素材创作出来的。因此,传统文化对于新文化的创造,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没了它,新文化的产生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传统文化进行切实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应该从长计议。3.澄清少数民族文化落后的观念

以往,人们在评价少数民族文化时,常常因其经济上的落后,而认为其文化自然也是落后的。事实上,这种观点并不公允。所谓文化,其实它的所指只是一种人们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又是由具体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决定的,从这个角度说,一种文化只要它适应了它所存在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就是科学的,我们没有理由用我们的的价值观去评价其他文化。因此,我们应该深入调查,摸清国宝,这是我国文化工作者在入世形势下、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属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此必须发扬光大;另一类属于中性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可能已经失去了旧有功能,但只要对社会进程不产生负面影响,我们也应该加以保存、开发和利用,如图腾崇拜,传统的民族节日等等;在民族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有些民俗已明显落伍,有的甚至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绊脚石,如中国西南地区的施蛊巫术等等。当然,这类文化遗产同样具有文化史价值,应该抓紧调查,认真研究,使之不至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又一桩悬案。同时,也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陋俗,通过移风易俗,使我们的民族兄弟早日走出迷惘的阴影。

四﹑入世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展中西部地区的文化艺术

1.站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寻求创新和发展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就没有进步,就没有发展。因此,弘扬中华文化必须坚持努力借鉴,努力创新,努力发展。

中外无数事例反复证明,文化只有开放才能冲突、融合;只有冲突、融合才能借鉴和创新;只有借鉴创新才能发展、兴旺,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当前,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丰富性已经构成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互相吸引、排斥、激励和竞争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要有敢于面对竟争和挑战的勇气,敢于摆脱陈旧的、保守的思维模式,必须用创新的思想、创新的体制、创意的手法,努力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先进文化。需要指出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构成都是精华和糟粕共存,应当采取扬弃的态度。

同志曾经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加以批判的总结。”正确把握批判与继承、革新与创造的辩证关系,用历史的标准和现实的标准区分精华与糟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中西部地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无处不在,像西藏充满魅力的声乐和舞蹈,举世无双的建筑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藏传佛教中“庄严国土”“护国利民”的进步思想和全社会共同尊崇的与人为善,信守诺言,诚实正直、尊老敬贤的道德规范,都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中西部地区传统文化也包含着与时代、与科学精神不相符、不相容的糟粕。西藏传统文化中的最大糟粕是迷信。迷信似乎无所不能的神灵,迷信虚无飘渺的来世而放弃今天的努力。把对人间幸福的企盼建立在超人间的力量之上。迷信、愚昧和封闭是中西部地区解放思想的障碍,是中西部地区转变观念的阻力,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消极因素,是中西部地区社会进步的精神枷锁,是影响中西部地区与祖国、与世界同步迈向现代化的落后之源。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一切优秀的东西都要学,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与本民族的优秀成果相结合,以便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对待西部外来文化应当采取与时俱进,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激浊扬清,取长补短,归于并存的基本原则。文化的进步和优化是优胜劣汰的过程,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必须与时俱进,顺其自然,不能反其道而行之。佛教东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时的统治阶级不是进行压制和排斥,梁武帝时甚至大力兴佛,促进了佛教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实现了中华文化在吸收佛教文化精神之后的升华。事实证明,无论什么样的外来文化,只要进入中国就会被逐渐地同化,被改造成一种新的东西,不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任何外来的文化思想,文化观念都是苍白无力的,都只能昙花一现,无法生存。历史上唐朝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鼓励民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了文化的兴盛,风华绝代的唐诗至今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正如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所言:“李唐一族之所以兴盛,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起,扩大恢弘,遂能别创空前之格局。”入世后,要完善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国际经济规则接轨,必须建立起一种与之相适应并具有强大推动力的新文化。这要求我们把中西文化有机融合,优劣互补,归于并存,“存于我而不媚人,容于人而不毁我,”形成兼具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的中华文化。这种文化应当包含中西文化的合理内核,摒弃实用理性双消极和偏激,用理性和科学的眼光审视现实世界,超越感官享受和玩世不恭而直面人生,追求理想。

2.合理利用中西部地区文化资源

入世为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建设确立了新目标,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合理利用中西部地区文化资源,引导中西部地区的广大群众消除落后愚昧,摆脱陈规陋习,淡化宗教的消极影响,建立中西部地区社会进步、文明、科学的新格局,是中西部地区文化肩负的历史责任。

首先,中西部地区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包括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古迹和无形文化遗产如民族、民间艺术等。像古丝绸之路、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兵马俑、殷墟、龙门石窟、西夏王陵、楼兰古国、高河古城、布达拉宫、大昭寺、三星堆、大足石刻等等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其次,中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集翠地。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交通的闭塞和经济的落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贫困,却保留了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如成为古老艺术活化石的纳西古乐。遍存各地的民间歌舞、戏曲、剪纸、刺乡、民居、岩画、民间故事、民间文学和宗教艺术等,犹如一个巨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亟待加以保护,整理和开发利用。

再次,东巴文化、吐蕃文化、西夏文化、于阗文化、金文化、大理文化和黑汉文化等都曾在文字学、文学艺术、哲学、建筑学和文化制度方面取得过辉辉成就。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三大史诗可以与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和《奥得赛》相媲美。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则集歌舞、乐为一体,是举世闻名的音乐经典。这些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都是在入世以后的今天需要加以发扬光大的。

中西部地区的文化产品,要特别注意体现中华各民族人民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体现中华各民族人民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的优秀品德;体现少数民族地区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体现汉族与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兄弟之情;体现边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边疆的崭新精神风貌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取得的辉粕成就;体现少数民族地区建国以来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困走向富裕,从愚昧走向文明,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3.中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应该具有国家发展战略

首先,制定文化精品开发战略。立即着手以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能力解决文化市场中自己民族的产品极为短缺的局面。应该对中西部地区的文化产品开发给予国家政策鼓励,甚至应该吸取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建立“文化特区”,以鼓励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多出、快出精品。

其次,制定中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立即组织有关部门,成立专门班子,制定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计划、十年规划。

再次,研究弘扬中西部地区文化的发展战略。在中央的组织和协调下,把国家有关部门(从文物部门、旅游部门、教育部门、出版部门到影视传媒、信息产业部门等)联合起来,从语言、文化、教育、演出、影视等多方面共同研究弘扬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文化的战略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国际文化交往的大趋势,WTO不过是实现这个交往的工具之一。我们应该逐步学会主动地利用这个工具。因此,“入世”不仅是客观的机遇和挑战,更是主体性的选择和参与。只有这样来观察形势和分析问题,才能真正达到“双赢”的目标。

五、结语

应该看到的是,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制约,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仍处相对落后,保守和封闭状态,对外来文化及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存在一种由来已久的不自觉的隔膜、排斥和抵御。为此,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一方面大力宣传中西部地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的先进的思想和观念,涌现的先进模范和典型。另一方面,大力引进和传播一切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先进文化,包括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新的观念等。一切能够帮助中西部地区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新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的先进文化,都应当大胆吸收和借鉴。坚持从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群众喜闻可见的形式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要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形成。要特别警惕各种不良文化的侵入和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些腐朽文化的死灰复燃。目前,一些不良文化出现了从国外向国内、从城市向农村、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蔓延的趋势,应当加强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市场管理,切实遏制这种势头,确保用先进思想文化占领中西部地区的文化阵地。

参考文献:

[1]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2]张忠利,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3]刘玉珠,金一伟.WTO与中国文化产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4]方益波.明天我们怎样面对另类文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

[5]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中国文化如何应对WTO.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