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记者招待会艺术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当今,记者招待会(新闻会)越来越成为记者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在记者招待会上,记者代表的是一家媒体的形象,扮演的是一名采集新闻信息、编写新闻稿件的专门媒体机构信息采集者的角色。因此,记者形象的塑造就变得尤为重要了。那么记者招待会对记者形象的要求是什么,记者形象的内涵构成、形象塑造的方法和原则,当前记者招待会记者形象的现实差距以及我们应如何进行形象矫正等内容就成为本文论述的主要方面。
关键词:记者招待会:记者形象;形象塑造
一、记者招待会及其特点
当前,对于记者招待会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各类官方机构、各种社会团体的代表或知名人士等为了塑造自身形象重大新闻信息、回答受众关心的问题,便于媒体进行报道而专门为新闻记者举行的会议。另外与此类似,还有新闻会的说法。有人认为记者招待会只回答记者提问,不新闻,新闻会只新闻,不回答记者提问。但是在现实中,记者招待会并非只回答记者提问,也新闻信息。新闻会也回答记者提问并非只信息。由此可见,记者招待会和新闻会区别不大。也有人将二者合二为一,把新闻会作为记者招待会的一种类型。本文所说的记者招待会同样是包括新闻会在内的。
那么记者招待会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是权威性。记者招待会的举办主题,都是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答记者问的一般都是有关方面担任着重要职务的负责人或能够代表一级组织讲话的人士,甚至是党和国家、单位、部门、社会团体的最高领导人。记者提出的问题代表这群众共同的想法意愿,而不是个别现象和个别情况。答问的内容也是经过有关方面反复研究确定下来的,答问者是代表“官方”立场,也不是个人的意见和看法。
其次是开放性。记者招待会大都是公开举行,且有多种媒体参与报道。有关方面所论及的政策、立场、观点、态度,重要问题和重大事件的经过、细节等,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传播工具,为千百万人所了解,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透明度。
二、记者招待会对记者形象的要求及塑造形象的重要性
(一)记者招待会对记者形象的要求
记者招待会因其具有权威性,所以形式比较隆重,规格比较高。记者招待会现场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特定性,但是它所吸引的眼球却不止现场的数十或数百人。尤其是在一些重大的记者招待会上,比如每年两会的总理记者招待会,广播电视几乎都要进行现场直播,那此次二次传播的对象就是数以万计的媒体受众了。因此,这首先对与会的记者的外在形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起码要求穿戴整洁,其次是能突显个性。
与会记者一到会场就会跟不同的对象打交道,会议开始前后与同行们打交道。更重要的是,在争取到发言机会时与发言人打交道。尽管记者提问时间只有那么短短的一分钟左右。但这一分钟左右记者的一言一行不仅完全显露在会场的每一个人眼里,同时也显露在电视机前的每一位观众。这就对记者形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
(二)塑造记者形象的重要性
1、记者形象能传播媒体组织形象。
记者形象是媒体组织的子形象(个人形象)、记者个人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公众对媒体的总体评价。媒体组织成员的个人形象是构建媒体组织整体形象的基础。在媒体组织行为中,记者个人形象的塑造与组织形象的塑造是同步进行的,记者个人形象是展示、传递组织形象的载体,而记者往往又活跃在媒体受众视野的最前线,因此只有首先拥有良好的记者形象,才能保证形成积极正面的媒体组织形象。记者的塑造是组织形象塑造中关键的一环,并且是可以控制的一环。只要媒体组织树立这种意识,并有效地执行,就一定会实现双赢。整体是不能忽视细节的,在组织形象塑造中,细节就是记者形象的塑造。
2、记者形象能扩展媒体组织形象。
记者形象不但可以有效地传播组织形象,而且还可以扩展组织形象。前提是记者形象必须在公众面前能非常优秀地展现出来。公众往往对最近发生的对感官刺激强度最大的事物留有崭新的印象。良好的记者形象可以给在场的和间接接触到会场画面的公众留下美好印象,公众进而会以此联想到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整体形象也是良好的。1998年朱镕基亲点吴小莉,让全国人民认识了吴小莉,她的从容、自信与美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吴小莉一炮而红,凤凰卫视也借此迅速地进入了广大公众眼中。
三、记者招待会记者形象及内涵
(一)外在形象
人被认识首先从视觉上开始,人的外在形象是他人接触到个体的第一感知。在记者招待会上。首先被他人认知的就是外表形象,即记者的衣帽服饰和仪容仪表。这是他人跟记者尚未进行言语交流时候首先得到的形象信息。因此,记者首先在服饰上要穿着得体,正规的场合必须穿戴整齐。在规格比较高的记者招待会上,如两会期间召开的记者招待会、国家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记者招待会、各省市政府机关等召开的记者招待会,记者还应该穿着正装。在一些规格不高的记者招待会,记者可以不着正装,但是切忌不可以穿短裤、拖鞋到达会场。
人被认识不单从视觉上进行感知,也从听觉上进行感知。因为人与人之间离不开言语的交流。这种言语交流包括说者和听者的实际互动,也包括单向的,即说者和听者没有进行直接交流的单向。出席记者招待会。记者必须跟到场的包括会议组办方、其他媒体记者、会场的其他人员进行交流。因此记者应该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和姿态动作,做到举止高雅、谈吐大方。这些都是记者跟另一方在进行双向互动。所谓的单向,即记者在向信息方提问时与电视广播受众的间接交流。记者的谈吐举止都被受众尽收眼里、耳里,而受众对记者的评价只有部分会滞后地反馈到媒体单位。而大部分的评价则转化成另外一种以支持或不支持媒体的态度出现的反馈。例如,一位记者因在提问时候声音颤抖、表达不清、举止不雅而令受众对其及其所在媒体产生负面评价,进而表现为不收看收听该媒体的节目。(二)内在形象
出席招待会的记者首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才会拥有敏捷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和清晰的思辨,才能提出深刻的问题,才能赢得发言人的青睐和公众的认可。或许记者因为所在媒体名声好而得到了提问机会,但是错漏百出或者毫无新意的问题会让人大失所望,形象一落万丈。每年两会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公众往往也非常地关注哪家的记者被点名提问了,他们提的问题水准如何。
其次要求记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让记者在与众多同行交流时表现出独有的自信,良好的精神风貌。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造就开朗的性格,从而健谈而沉稳。尤其在获得提问机会时能表达自然流畅,表现出从容的一面。
再次要求记者拥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工作能力是综合多方面的集中体现,如与现场人员的交流沟通能力,对会议主题的准确把握、寻找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在招待会现场最忌讳就是记者一来到会场就一声不吭地坐在角落里等待会议开始。不主动与人交流不但不能很好地让别人了解和熟悉记者所在的媒体,更有甚者,还会影响到媒体的形象。主动与同行交流或许还可以知道对方的写作方向,进而改变策略,另辟蹊跷,创造出更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来。
四、记者形象塑造的原则
(一)内外一体化原则
记者内在和外在形象二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必然有什么样的形式与之相对应,内容的发展决定着形式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因此,内在形象决定外在形象,内在形象是个人形象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外在形象的基础,一个人的内在素质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其形象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次,形式又积极地影响内容,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因此,个人在重视内在修养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外在形象的塑造。只有内外有机结合,才能塑造完美记者形象。
(二)个性鲜明的原则
健康鲜明的个性能使记者形象增值。记者形象的塑造应该讲究突出个性,体现自我,展示特有的个人气质。鲜明的个性。特有的气质更容易引起他人注意和记忆。
五、当前记者招待会记者形象之差距
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对每一个社会地位的人都提出了期待要求(理想角色)。而每一个人因所处环境不同对自己充当的角色的理解可能会产生差异(领悟角色),进而在实践中又因人的行为受到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人们不可能完全按照理想角色和领悟角色那样去做,以至实践出来的角色可能会与理想角色和个人领悟角色有很大的差距(实践角色)。
衣着不讲究,外在形象大打折扣。有些记者认为,记者是一种行动相对自由的职业,因此认为穿着可以自然随便。有些记者出席招待会还戴帽子,尤其年轻的记者,觉得那是一种时尚和个性的体现。有些男记者身穿中短裤,脚着凉鞋,这是相当不合时宜的。我们无法想象这样一个形象的记者站在一位头发梳理整齐、西装笔挺、皮鞋锃亮的发言人面前进行采访,那是一幅多么不协调的画面!
会议迟到,留下不守时的印象。有些记者出席会议不准时。会议开始后才灰溜溜地跑进来。新闻工作者因新闻的特殊性本质注定它是讲究时间效率的职业。记者在招待会上,不但严重影响个人形象和媒体形象,甚至还可能错过最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言行举止不规范,严重损害形象。有些记者一到会场就大声地喧哗,高声谈论会议主题以外的话题。有些记者在会议期间嚼口香糖。旁若无人。记者招待会是特定的场合,记者的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形象。
提问时紧张过度,语无伦次。礼仪不周。有些记者心理素质差,获得提问机会后由于紧张,声音颤抖、表达不清,出现语句重复和字词回读。由于紧张,提问前忘记报上所在媒体单位名称就直奔主题,提问结束后没有说谢谢。这些记者的表现也往往比较引人注意。因为别人想获知这位记者到底是来自哪个媒体的,
提问的问题不够深刻,既没有表现出深邃的思辨色彩,也没有切中要害,就像一碗清水,喝过后索然无味。为什么每年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外国记者的提问总会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因为外国记者提的问题总是非常的尖锐和深刻,总会切中问题的要害,给人以无限的思考空间,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
六、如何矫正
首先从外在形象抓起,媒体组织要求记者学习公共关系礼仪知识,培养个人良好的外在修养,懂得依据时间、场合、工作性质的变化,合理调整自身的服饰、语言、行为等,努力塑造良好的个人外在形象。因此,对于媒体单位来说,适时地对记者员工进行礼仪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培养记者的业务素养。从某个角度来说,记者是一个杂家,因此合格优秀的记者除了掌握专业的新闻采访写作技巧外,还必须博览群书,涉猎其他领域,把自己练就成为通才。只有积累了多方面的知识财富,才能获得敏锐的洞察力,才能提出尖锐、切中要害的有价值的问题。
重点培养有实力的记者,代表媒体出席重要的记者招待会(新闻会)。小型的记者招待会,只要派专线的记者出席即可。但是对于比较重大的记者招待会,如国家级别的、省市政府级别的记者招待会,媒体可以派出比较有实力的记者出席,这些记者多是媒体的著名主持人、记者、评论员。一方面,这些记者具有丰富的采访能力和较强应变和处事能力,可以保证在招待会上出色地完成任务。另一方面,有声望的记者往往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出色的表现也往往能给媒体形象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