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探究歌曲艺术处理技巧性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探究歌曲艺术处理技巧性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探究歌曲艺术处理技巧性

摘要:歌曲艺术表现与处理,在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培养的学生是否“会”唱歌。文章将对声乐教学中关系到歌曲艺术表现与处理的几个环节加以论述。

关键词:声乐艺术表现培养

声乐教学是一门技术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与处理又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和生命,它的实现是靠演唱者对作品正确的理解、准确的表现(二度创作),使其音响化和形象化,其效果应使听众在享受声乐艺术的同时也受到艺术美的感染。另外,歌唱是一种声音艺术,它的旋律不能只停留在乐谱上。我们在听多数学生的演唱时,总感到没有美感,其关键原因就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不够,没有把作品的内涵表现出来。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表现与处理作品的能力,是声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要培养这种能力,以下几点是必不可少的。

一、熟悉作品

首先熟读歌词。在声乐作品中,音乐与语言的关系,是歌唱艺术区别于其他音乐艺术的显著特点。声乐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它比别的音乐形式更能直接地与听众产生交流和共鸣。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朗读歌词,掌握其语法特点、辙韵等,最好要求学生背唱。因为只有充分熟悉歌词,学生才会把精力放在歌曲的情感表现和声音的塑造方面。

其次熟悉曲谱。节奏是音乐的支柱,乐感的核心。在掌握歌曲的节奏时,要做到准确稳定且有动感,充满活力。因此,要求学生必须注意各种节拍的特点。另外,歌曲之所以动人心弦,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有高亢低沉、激越委婉的旋律线。歌曲的旋律线一般分为上行、下行、平行三种,有时还互为结合地出现在歌曲中。

最后注意歌曲的调式、调性。调式、调性在表达歌曲的情感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大调式表现明朗或喜悦自信的情绪,小调式表现柔和忧伤或暗淡、悲哀的情绪。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应十分注意。

二、全面了解作品

首先要全面了解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从而使学生对作品的时代特征、民族特征、个性特征有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理解歌词内在的含义,掌握歌曲的主题思想。

其次掌握歌曲的演唱风格。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风格,就中国歌曲而言,又可分为西北、东北、西南、客家民歌等风格,外国歌曲又可分为意、法、德、俄罗斯等风格。另外,还有咏叹调、浪漫曲、小夜曲等等。在演唱中,学生对作品风格把握得越准确,表达得就越完美。有很多学生不注意分析作品,只注重声音,其歌唱就不能给听众美的享受。针对这些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听众”的歌唱观念,要做到声情并茂,甚至以情带声。当然,声乐教师首先自己应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教学经验,要很好地做示范,而且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还要督促学生学好音乐史论以及和声、曲式等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作品的“二度创作”

“二度创作”指歌唱者在尊重和忠于原作的前提下,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艺术加工,将声乐技巧同歌曲的艺术表现密切结合而演唱的过程。“二度创作”的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注意歌曲的速度。每首歌曲都有特定的速度标记,但每种标记都有一个灵活的幅度。如《叫我如何不想他》中“微风吹动了我头发”一句,为了唱出这一句的动感,在演唱时把“微风吹动了我”几个字的速度处理得稍快一点,而“头发”二字可以放慢拉宽一点,这样就可以恰当地表现出作品的音乐形象和主人公的心情。再如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这是一首有引子和尾声的较欢快的分节歌,“鸟儿声声”四个字要采用断开的慢速,然后回原速,这样处理能有效地反衬主人公的欢乐心情。第二小结“啊哩哩”渐快,第三小结恢复原速。此曲是旋律相同的三段歌词,如果同样的速度处理,就显得有些呆板。如果在速度上作上述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了倾听鸟儿歌唱的情景,另一方面在回到原速时,让听众感到更加新鲜、形象。这样处理不但总体的欢快情绪没有改变,反而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

其次,把握歌曲的语气。声乐是音乐和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朗诵者的语气对文学作品情感的表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演唱者的语气处理也就成了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重要手段。如《海风阵阵愁煞人》中的“风浪它不怜打渔的人”一句,为了使语气更加生动,在指导学生演唱时可以把“不”字声母“B”的语气加重且时值相对缩短,对“打”字的处理,首先要保证与前面气息的贯通,然后对“打”字的声母“D”的阻气要短而有弹性,元音“A”要在哭腔情绪中强力喷出,成型要快。原谱上“打”字的时值是3/4拍,而在实际的演唱处理中,常把它唱为1/2拍,其后留出一个占1/4拍的气口,再接一个1/4拍的“A”母音。这样处理,既能准确表达女主人公珊妹无奈、悲愤的心情和暗含的反抗力量,也会使演唱者的语气和音乐联系更加紧密,表现更加生动。

最后,歌曲高潮的处理。歌曲中表达情感最强烈的地方就是全曲的高潮,其最明显的标志一般是歌曲结尾时的最高音或接近结尾的高音,前者如《长江之歌》,后者如《我爱你,中国》。当然,有的作品没有非常明显的高潮点,如舒伯特的《摇篮曲》、冼星海的《二月里来》等,虽然它们没有非常明显的标志,但不等于没有高潮。这些作品,往往在较为含蓄的旋律下,隐藏着情感的高潮,如《摇篮曲》的最后一句:“妈妈都给你”,《二月里来》中的“多捐些军粮也是抗战”,这都是作品情感的高潮。歌曲的高潮都是作曲家精心设计的,它既是作曲的重点,也是情感表达最强烈的要素。因而,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明确歌曲的高潮所在,合理地运用情绪,注意情感的推进,以最美的声音、最深的情感来表现作品的高潮。

总之,歌曲的艺术表现与处理,每个演唱者都有不同的方法和心得,甚至一个人每一次演唱同一首作品都会有新的感受与处理,这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审美情趣以及对作品内涵的深刻领悟和高超的演唱技能,但是最基本的仍然是上述几点。所以,声乐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千万不能只注重技巧而忽视了音乐作品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石惟正著.声乐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7.第1版.第131—287.

[2]徐小懿等著.声乐演唱与教学.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11.第1版.第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