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写意人物画造型艺术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人们渴望能够以更加自由的艺术语言、造型方式来关注现实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抒发个人对社会、对生活独特的内心感受,这样一来,许多日常生活琐事和个人的偶然感受就被作为绘画创作素材纳入画家的创作内容中,社会现实得到观照,独特的生活感受得到抒发。人物画创作的出发点是来自对现实人物的感动。人物画创作是画家通过对客观物象的认识、分析和提炼把握物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是画家自身、现实人物和画面人物的统一。西方造型观念、表现手法、色彩运用、绘画工具、绘画材料等的涌入,不仅打破了传统中国人物画单一的艺术格局,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而且使中国当代人物画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时代特色,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艺术家的创作理念。
正如唐勇力先生所说的:西方艺术的介入,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物画的造型方式,艺术家追求对自由和对艺术个性的最大限度伸展,追求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尤其是面对面写生成为中国人物画造型的最基本方式艺术观念的革新、绘画材料的拓展和文化的碰撞不仅拓宽了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创作范围,而且为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画法、新语言、新材料层出不穷,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转变不仅使中国当代人物画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且使人物画创作氛围更加轻松自由,中国当代艺术家在吸收借鉴西方艺术的同时,更加追求自身个性、更加关注个人的独特感受和现实社会境遇。当代中国写意人物画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造型方式的基础上,又积极借鉴西方艺术的构图图示,这不仅使艺术家的思维更加发散,不再受传统艺术的束缚,创作材料更加多样化,而且使人物画的个性特色更加突出,人物画造型语言体系更具有时代特色。
二、中国写意人物画造型的客观性
造型的客观性是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要准确、生动、真实、细致入微。我国传统绘画中宋代院体画将人物绘画造型的客观性发展到极致,丝毫不逊色于西方的古典油画。对于写意人物画来说,画家的情感主要是通过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来传达的,因而没有准确、生动、真实的造型就无法准确地传达画家的情感和意识。随着西方绘画艺术的传入,徐悲鸿、蒋兆和等著名画家将西方油画中的写实手法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语言相结合,创作出《愚公移山》《流民图》等大量优秀的写意性人物画,他们以鲜活的人物形象诠释着中国写意人物画的韵味和意蕴。借助西方的素描来改进中国人物画的造型艺术体系,既能塑造出思想内涵深刻的人物形象造型,又有助于扩大素描的内涵和外延,创作出更适合写意人物画的表现方法和规律。绘画艺术是通过画面的造型来展现画家思维意图构成写意造型的视觉张力的,对于写意人物画来说,人物的形象塑造在难度和意象上远远高于一般的物象塑造,正如东晋画家顾恺之所说:“凡画,人最难。”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差之分毫,形象神气俱失。一般来说,造型可以分为关于物象的结构、比例和动态的客观形态和艺术主观表现的意象造型两种。
要想达到意象造型就必须准确把握物象的客观形态造型,这既是实现意象造型的基础,又是画好写意人物画的关键和前提。“技近乎于道”,没有高超的造型功力,画家内心情感的诉求和传达是难以企及的。由此可见,素描写生是画好写意人物画的首要手段和重要方式。当然,这里所说的素描也不是对人物比例、结构、动态的客观再现,而是在准确把握构成人的基本外在形态与内在规律的基础上,结合速写练习有效地控制对象,提高人物自由造型水平。由此可见,在当意人物画中,徐悲鸿提倡的素描造型意识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20世纪优秀人物画家周思聪、黄胄等能创作出生动传神的人物造型更是得益于他们过硬的素描功底。中国绘画虽然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但随着清政府的衰败,传统绘画开始走向颓败、停滞。之后,一些致力于改变中国绘画现状的知识分子走出国门向西方学习,将西方绘画中的色彩、素描等引入中国绘画,这不仅极大地改进了中国绘画的面貌,为中国绘画带来了新的生机,而且促进了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的结合,使中国绘画出现了新的形式和模式。此外,随着传统国学的兴起,人们对传统绘画艺术的发掘和整理也进一步促进了传统绘画与写意人物画的结合。
三、中国写意人物画造型的主观性
传统绘画理论中独特的审美理念意象造型,即人物画造型的主观性,是中国写意人物画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写意人物画中不同的造型方式源于画家主观认识指导下的观察方式,这种方式融入了画家大量的主观意象表现因素。与对客观世界真实再现的具象绘画造型观察方式相比,抽象造型观察方式和意象造型观察方式更能体现人物造型的主观性。抽象造型观察方式是指画家主观幻象与主观世界相吻合的一种主观观察方式;意象造型观察方式是指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主观物象与客观物象的合二为一和物我交融的一种意象观察方法,是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精神与表现的完美统一。画家通过这两种观察方式创造出来的人物造型与感觉和预想效果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审美理想与自然形态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感,画面上的人物造型是画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深入了解后经过内心提炼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真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既是写意人物画的精神要义,也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审美观念。中国传统绘画向来重视神似、意似,即注重借客观对象来表现画家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说,艺术表现重在借物抒情,而不是对真实物象的客观描绘。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禅宗思想和书画同构意识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从最初的描摹客观物象发展到以意象造型为特征的水墨绘画。意象造型包含了主观与客观的双向性,客观通过主观得以反映,而主观则需要借助于客观得以再现,是形与意交融后主客体的高度和谐与统一,是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一种理想化的视觉效果。
“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写形”时画家必须以自己的真性面对世界、面对客观对象,依靠自身的主观参悟来实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神本无端,栖形感类”,这里所说的“神”是隐藏在画家心中的、无象无形的理想物象,画家要想将这种意中之象表达出来就必须将它寄托于能看得见的形中,这样才能达到“形神兼备”的理想效果。由此可见,意象造型既能够揭示物象造型的内在规律和外在形态,又能够传达画家的主观情感和思想意识,是凝神中取形、澄怀后味象,是想象中的迁想妙得,是在形象塑造和意象表达中达到传神的目的。因而,在写意人物画中,画家只有尊重客观对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体现事物神韵的本相,从形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神起观、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从对客观对象的单纯技术再现上升到思想内涵和精神表现,使特定的物象观察与特定的精神氛围相互生发,才能实现超乎形象之外对人的情感的抒发,赋予客观物象无限的生机。“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形与神既是相互矛盾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统一的,只有以“意”造“象”才能实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才能赋予写意人物画一种超越性的内涵和内在动力源泉。中国写意人物画作为一种特殊的画种,深受西方绘画理念和技法的影响,与西洋绘画造型之间有着难以分割的内在联系,同时又是画家表现意图的提炼和升华。
四、总结
笔墨当随时代。随着时代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趣发生了重大改变,文化的大融合不仅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绘画方式,而且极大地拓展了绘画的表现功能,写意人物画从具象发展到意象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对于写意人物画家来说,一幅优秀的写意人物画要想具有视觉的审美价值、达到神似的艺术效果,没有意象造型是不可能的,画家只有用意象来传递自己的理想,才能实现自己的审美意趣,才能实现从“以神起观”“炼形造型”到“形转传神”的目的。
作者:李志国孙静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