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理性主义时期形式美的艺术表达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理性主义时期形式美的艺术表达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理性主义时期形式美的艺术表达

摘要:

研究了形式美的具体体现,认为在艺术创作中形式美原则渗透了创作各个阶段的始终。阐述了形式美的概念和形式美中线条的表达方式。例举了法国理性主义时期的艺术作品,对这一时期形式美感的表达进行了具体的剖析和概括。

关键词:

形式;线条;理性;和谐

形式美原则是英国艺术家、思想家荷加斯提出的。荷加斯是英国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而本文所要剖析的艺术作品是法国理性主义时期的作品,当时法国美学推崇的是法国唯理论,荷加斯推崇的是英国经验论。“唯理论以数学为知识的模型,因此,唯理论者无不推崇数学的方法,在创作作品时经常使用几何形构图法,把天赋人权作为知识的起点,把必然真理作为知识的目标,把观念的内在标准作为真理的标准。经验论则把实验科学作为知识的模式,因此提倡实验和观察,把经验作为知识的来源,重视或然真理,把观念与经验的符合作为真理的标准。”[1]由此可知经验论同样崇尚理性,只是对事物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有所不同,唯理论和经验论都属于“理性”或“知性”的范畴,

一、形式美原则的具体体现

“法国的《人权宣言》对欧洲文明影响深远,它宣告了人的平等和基本权利。”[2]荷加斯排斥对事物的理解是由天赋人权而来的,认为“研究需用自己的眼睛进行观察。”自然高于艺术,一切艺术的美都来源于自然本身,寻找艺术的规律需要从自然对象中分析归纳得出对艺术美的感悟。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提出的形式美六大原则,即适应、多样、统一、单纯、复杂、尺寸,即使在现代的造型艺术中同样广泛应用,尤其是在设计领域,现在人们尊为准则的“形式美法则”包括: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这些规律都是在形式美原则的基础上总结发展起来的。荷加斯第一个原则“适应”,是指无论是自然物还是艺术品对象的形式与目的要相符合,才能产生美,比如桌子、椅子、门必须符合它的使用意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符合人体工程学。椅子太高或太矮、太大或太小都无法符合使用的目的,如果偏离了就没有美而言了。适应之所以成为首要规则,在于它是决定物体的大小体积和各部分比例的必然条件。第二个原则“多样”是指事物的多样性,因为人喜欢事物变化多端,不喜欢一成不变,当然单一与多样性相结合,也是一种变化,同样可以产生美。不过变化是要有组织、有意图的,杂乱无章和没有意义的多样性就是丑的。第三个原则“统一”,是指物体各部分的统一、整齐与对称,荷加斯认为,整齐与对称不是绝对的美,整齐对称是会使人看着舒服,但达不到悦目。要打破整齐对称固有的程式,在变化中改变一致性。但变化要有规律,混乱的不是美的。第四个原则“单纯”,要把其与“多样性”结合起来,提高多样性给予人的快感,使眼睛能够更轻松地感受多样性[3]。单调乏味的单纯如果和多样性结合得好,层次感和节奏感就会带来美。第五个原则“复杂”,意味着其完成事物的困难度,可以满足人们追求、探索的天性。复杂要有次序但不能没有变化。复杂与统一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第六个原则“尺寸”,是指物体量的大小,荷加斯倾向于大,这样才使优美增添雄伟崇高感,但要避免尺寸过大,否则会变成笨拙、沉重、滑稽。形式美的六大原则是荷加斯对自然物象的观察和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出发归纳整理出来的,并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对这些原则作了恰当的运用。他认为这六大原则必须互相补充、互相制约、恰当配合,才有美的存在。

二、线条的形式美感

线条是绘画最基本的创作语言,最简明概括的形式之一。西方古典绘画的创作不能不提到线条的形式美感。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阐述拥有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特质的“蛇形线最美。”荷加斯本身是一名画家,对线条的实践和应用驾轻就熟,认为线条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变化,所形成的效果也各不相同。直线只能在长度上改变,变化最少,装饰性也最弱。曲线可以在弯曲程度和长度上表现不同,装饰性次之。直线和曲线组成复杂线条,使单纯的线条产生多样性,装饰性很强。波状线,由两种弯曲相对照的线组成,变化更大,装饰性也更强。蛇形线是弯曲的并朝着不同方向盘绕的线,变化多端包含着无数的内容,装饰性最强,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在荷加斯看来,波状线、蛇形线都可以称作美的线条,荷加斯首推蛇形线,它不但具有美的属性,而且“蛇形线组成的物体能给人的眼睛以一种变化无常的追逐,从而产生心理乐趣。”因此是最美的线条。造型艺术离不开各种线条的应用,以直线条为主的艺术作品比较单调,缺少灵动,增加一些蛇形线作为装饰就会弥补直线的不足,吸引人们的眼球了。荷加斯研究了大量的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艺术作品,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用优美的蛇形线条寻找绘画美感的形式规律。荷加斯对审美客体形式规律的探索,得到了其他美学家的认同,伯克在《论崇高与美》一书中赞同蛇形线最美的理论,《美的分析》受到莱辛的欢迎,莱辛解释拉奥孔雕像的美学原则时论述了诗与画的界限,认为古典艺术的法则就是美,“他们在表现痛苦上应该避免丑,所以只表现了拉奥孔的轻声叹息,造型艺术必须服从美。”[4]

三、理性的和谐

审美客体形式规律的探索在世界艺术史上各个历史时期对形式美的理解不同。对单纯齐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这些规律的侧重点也不同。古典艺术的形式美,其美学原则是强调创作遵从形式美法则,其艺术大多呈现完整、典雅、和谐的形态[5]。虽然荷加斯反对对称、秩序和规范,排斥对事物的理解是由天赋人权而来的,但在理性时期普遍应用的形式美原则恰恰是对称均衡、单纯齐一,在作品中注重对称、秩序和规范。虽然蛇形线变化多端包含着无数的内容,装饰性最强,但在理性时期所应用的不多。能表现秩序和规范的线在作品中却大量运用。在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中对称、秩序和规范的痕迹随处可见。在构图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所谓构图是指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表现的主从对象适当组织起来的构成形式。中国绘画称之为“经营位置”。绘画中的物象位置怎样经营可不是轻松随便的事,古今艺术家们十分重视构图问题,孜孜不倦地反复探求。西方传统绘画构图遵从和谐原则,到了理性主义时期达到登峰。强调对称均衡,注重比例,讲究主从关系。运用形式美原则,物象位置合理、稳定,主次关系明确、秩序井然,有明确的构图中心,次要部分从属并且烘托主要部分,画面给人以完满感。这一时期构图的常见形式主要有三角形构图、对称构图以及平行构图法。三角形构图是利用三角几何形表示画面结构,是经典的构图形式之一。因三角形象征古埃及的金字塔,因而在古典绘画中,又称作金字塔构图,这种构图一般画面的主体物象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构成画面。这种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斜三角或倒三角,其中正三角相对稳定,庄严之感油然而生。斜三角较为灵活,表达形式不死板。三角形构图具有安定、均衡但不失灵活的特点(如图1)。勒布伦《赛吉耶大法官》表现的是当时手握大权的大法官赛吉耶承办路易十四与西班牙女王玛利完婚一事顺利完成凯旋的场景。画家对大法官和各位随从的处理,似乎都服从于一种构图的思考。画家最关心的是怎样突出主要人物:大法官赛吉耶高高坐在马上,随从们顺从地站在马下,形成稳定的正三角形构图。大法官赛吉耶的位置十分突出,把主体人物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性格衬托得淋漓尽致。图2《餐前祈祷》是一幅表现日常生活的风俗画,画面表现的是一个普通家庭准备用餐的情景。圆桌旁边坐着两个儿童,左下角黄金比例位置的儿童,双手合十在做祈祷,他们的母亲在做餐前的准备。三个人物在画面中组成斜三角形构图,显得那样和睦安宁。另外一种常用构图对称式,又称为均衡式构图。是画面两侧和水平线上下基本对等的构图方法。采用对称式构图方法,造型对象结构稳定平衡,画面色调和谐统一。但如果运用不当就会显得死板呆滞。图3《最后的晚餐》这一题材欧洲的很多绘画大师都曾经涉猎过。耶稣端坐在整个画面的正中间,门徒们分坐两侧。普桑在这幅画中采用的对称式构图很容易使人感觉呆板,死气沉沉。普桑特意在画面前摆放了大小不一的椅子,画面左侧门外安排了一位女子的背影,以打破画面的绝对对称。平行构图也常常出现在理性主义时期绘画作品中。平行构图一般体现出平静、稳定的特性,运用平行线的联系,突出表现造型端庄严谨的特点,使画面达到娴雅而恬静的境界。勒絮埃尔崇尚理性主义精神,作品局限于神话和宗教题材。运用形式美原则,物象位置合理、稳定,主次关系明确秩序井然,有明确的构图中心(如图4),勒絮埃尔《丘比特在水星宣布他对宇宙的权力》的人物动势经过精心设计,四个人物基本在同一个平行线上,构图相对均衡。从构图中透视出艺术家潜心于古典艺术规范的执著精神。从理性主义时期构图遵从的特点上看,画面均衡稳定成为首要关键词,无论采取的是三角形构图、对称构图还是平行构图形式都需要在画面上寻找到符合理性和谐的平衡点。

四、结语

形式美法则应用了几百年,在长期的发展和应用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许多特点迥异,精彩纷呈的艺术作品,理性主义时期的艺术相比后期的一些艺术形式可能多了少许内敛,少了一些张扬,但在作品中能够恰当的运用和谐均衡这一形式美法则,物象位置合理、稳定、秩序井然、有明确的构图中心,这些特征即使在今天的艺术作品中也是很重要的,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98.

[2]王富聪.对欧洲文明史的哲学反思[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052.

[3]荷加斯.美的分析[J].杨成寅,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16.

[4]彭立勋.西方美学史:第2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71.

[5]林荣妍.形式美的法则及应用[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7275.

作者:唐晓雯 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