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两难情景下任务结构和价值取向效用特征转换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两难情景下任务结构和价值取向效用特征转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两难情景下任务结构和价值取向效用特征转换

1引言

随着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工作方式,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工作团队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多年来,群体合作问题一直是社会心理学与群体动力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计算机工作条件的出现,使得这个传统命题又增加了新的色彩。如何实现电子条件下多个成员之间的协调,高效率地完成工作已经成为研究的前沿课题。

如何使人们都采取合作行为,达到群体利益最大化是群体任务研究的焦点[1]。研究发现,任务结构、群体规模、成员之间的沟通、对他人行为的期望、道德标准、个体价值取向、对策策略、任务目标、框架效应等许多因素都可以影响群体合作行为[2~6]。

在群体任务的情景下,决策者的行为是与他所掌握的信息和决策者个人的价值判断紧密相联的。Simon所说的价值要素,在决策者的信息加工的范围之内,是与决策者的目标紧密相联系的[7];而当决策者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时候,决策者的价值要素更多是判断成分。总之,价值是有取向性的判断,是引导决策者进一步行动的依据。心理学家对个人价值研究得最多的是个体一群体取向[8]。

根据以往研究,我们发现,决策的任务目标、决策者本身的价值取向会影响到决策者在具体的任务情景下的行动。Kelly与Thibaut[9]提出,决策者通常是把决策任务情景通过一系列的转换,考虑任务结果对自身目标的作用,把任务矩阵转换成为一个决策效用矩阵,通过这个矩阵,最后决定下一步应当采取的行为。所以我们把研究的焦点聚集在任务特征与个人的价值判断两个方面。

1.1任务结构与目标

群体的决策任务应当具有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Interdependence),群体任务绩效要通过多方的行动决定。同时,群体的任务是要能够通过一定的效率指标来衡量群体决策的效果。根据这两点,我们选择两难问题作为我们的研究任务。

经典的两难问题的对策情景如表1所示。如果变化对策矩阵中的结果数值,我们根据两难问题解决的主动性,可以发现两种主要的结构类型。在第一种情况中,事先提出对策的一方总是处在被动位置,对方能够提出相应的对策予以报复,提高自己收益,这种情况我们称为后手两难;在第二种情况中,先提出对策的一方总是处在主动位置,决定了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对方的选择范围更小,这种情况我们称为先手两难。可以看到,在后手两难问题中,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要比在先手两难中的冲突大,所以,这个结构的特点将引起决策行为的变化。我们的假设如下:

表1两难问题的结构

结构矩阵任务结构特点

例子1.后手两难任务

◇方案(BY)是一个均衡的方案解决

XY点,在这个点双方的利益都不会是这

A3,31,44个值中最小的,X[,2]的利益对双方都

B4,12,2是有保证的。

◇事先提出对策的一方总是处在被动

位置,对方能够提出相应的对策予以

报复。

例子2.先手两难任务

XY◇这个矩阵中是AX与BY都不是均衡

A3,32,4点,对策者都可以变化对策,提高自

B4,21,1己的利益。

◇事先提出对策的一方总是处在主动

位置,决定了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

假设1:由于决策者对任务的认识,决策者的合作行为受到任务结构的影响,在后手两难中问题中决策者要比在先手两难中更加容易出现合作行为。

1.2决策者的价值取向

决策者在面对着这种对策矩阵的时候,影响决策者行为的并不是原始的矩阵,而是决策者的效用矩阵,正如风险对策中的效用函数一样,不同的个体对自己与他人的(得益/损失)赋予了不同的权重,这些不同的双重可以充分地反映决策者的价值取向。近来的研究表明,在情景中测量到的价值取向在许多时候还是相当稳定的,并且社会价值取向的测量也同样具有生态效度,在现实情景中亦是可用的[4]。

在Kuhlman和Marshello[3]的经典研究发现,对策情景中的主要利益可以分为4种:他人利益、共同利益、自己利益、相对利益。个体价值取向也可以相应地分成为4类:(1)利他型:使他人的利益最大化;(2)合作型:使共同的利益最大化;(3)个人型: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4)竞争型:使自己与他人的利益的差距最大化。他们认为,合作型、竞争型与个人型是三种主要的个体价值取向,利他型取向虽然存在,却是少量的与不稳定的[3]。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集中于3种主要的价值取向:合作型、竞争型与个人型。

当不同价值类型的决策者面临着同样决策矩阵的时候,他的效用矩阵就会如同表2所示,发生转换,在3种不同取向的决策者当中,对于合作型的决策者,不论对手出X还是Y,他都取向于出A;对于个体取向的决策者,不论对手出X还是Y,他都取向于出B;对于竞争取向的决策者,不论对手出X还是Y,他都取向于出B。由此,我们推论:

表2决策者的效用矩阵转换

附图

假设2:群体的合作行为受到个体价值取向的影响,由于受效用矩阵转换的影响,合作型的被试会进行更加多的合作,其次才是个人型的被试与竞争型的被试。从总体上来说,竞争型的被试会导致最少合作。

1.3任务结构、价值取向存在的交互作用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对这些交互作用做进一步的检验,并且就这些交互作用对决策者的效用矩阵的转换作一定的讨论。当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的决策者面临着不同的决策任务,由于决策者效用转换不一样,对于先手两难、后手两难任务,决策者会根据自己效用的产生几种最佳偏好。由于具体的对策情景中的变化,个体的判断相应也会有所变化,但是对于个体取向与竞争取向的被试,这些偏好是基本稳定的。根据在前段中关于效用转换的分析我们认为,不论对于先手两难还是后手两难,三种类型的决策者都会做出一致的判断,因此,我们推断:

假设3:任务结构、价值取向的交互作用造成的对任务对策矩阵的转换对决策者最后的合作行为有影响,但在本研究中不会显示出交互作用。

本研究采用社会两难问题作为任务背景,研究个体价值取向对群体合作的行为的影响,为个体选拔与合作行为的诱发提供一定的依据。我们认为,合作不仅受到个体价值取向的影响,而且,决策任务也会有效地诱发合作。在群体任务中,合作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任务结构与价值类型的组合可能会产生相互影响。在选用不同的群体成员的时候,为了通过群体合作而得到群体的高绩效,应当考虑任务结构与个体特征的组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2方法

本实验采用2(任务结构)×3(价值取向)的双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价值取向是被试间因素,而任务结构是被试内因素。测量的因变量是决策者的合作行为。

2.1被试

某大学的62名研究生参加了这个实验,其中男50名,女12名;最大年龄38岁,最小年龄25岁,平均年龄27.15岁。在每一次做实验的时候,同时有6名被试参加。被试被告知,他们将与不同的成员进行轮流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2.2对策游戏

我们用8个社会两难对策矩阵进行这项研究。这些两难矩阵的基本形式如表1所示,我们变化X[,1],X[,2],X[,3],X[,4]的值,得到8个不同的矩阵,其中4个矩阵是先手两难问题,另外4个是后手两难问题,然后通过计算机屏幕呈现给被试。

2.3操作检验(manipulationcheck)

为了确定被试确实理解了对策游戏的结构与规则,我们让被试首先对一个对策矩阵进行判断,请被试填写出在一个对策矩阵完成以后,对策双方的得益值。当被试填写正确,确认被试理解了实验任务以及对策结构以后,再让被试继续往下做。同样,对于三重价值取向的测量,我们也设计了操作检验,让被试分别填写不同选择情景下的得分,在被试明白了测量的含义后,再开始做价值取向测量。

2.4价值取向的测量

对于个体的价值取向,我们利用“三重对策矩阵”的方法来测量,这种方法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与重测信度[2]。这种测验矩阵如表3所示。

表3三重对策矩阵

附图

这些矩阵有以下的规律:选择一的自己得分是3个选择中最高的,选择二的自己得分与他人得分的差异是3个选择中最大的,选择三的双方的得分之和是3个选择中最高。测试时将3种选择的顺序随机打乱。不论是被试倾向于个人利益、群体共同利益、还是与对手的得益差异,都只能倾向于其中的一种选择。如果倾向于选择一,被试个人的绝对得分最高,表明被试有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取向;倾向于选择二,表明被试倾向于与别人竞争,因为自己能取得最大的相对优势;倾向于选择三的被试着重关心双方的共同的利益,这样的被试是合作倾向的。为了保证被试的反应有较高的稳定性,我们参考Dreu和McCusker[2]的标准,将在12次对策中有7次一致反应的被试才划归为其中的一类。

2.5实验的仪器

整个实验过程都在计算机上实现。整个系统由1台HPE45服务器与6台工作站组成,以WindowsNT4.0操作系统联网。虽然整个实验并没有在网络上进行,我们还是采用联网的形式取得良好的效果。实验的程序用VisualFoxPro3.0编程。在实验过程中,被试不允许用言语方式进行讨论。同时,三台工作站的方置方向各异,每个人有独立的工作空间,以免相互影响。

2.6实验的程序

被试进入实验室以后,主试先介绍实验的主要目的与方法,并且演示计算机的鼠标与键盘的基本用法。被试先熟悉计算机的使用,5分钟后开始正式实验。被试先进行价值取向类型测量。计算机呈现指导语后,主试进行解释,被试确定明白测量程序后开始实验,要求被试在5分钟内完成12个三重对策矩阵的决策。然后进行对策游戏。计算机上呈现指导语后,主试进行解释,被试确定明白测量的程序后开始对策,要求被试在10分钟内完成8次对策。

2.7合作行为的测量

如果被试在一次对策中采取合作的策略,就记1分,当完成8次对策后,分别计算不同情景下8次对策被试所得的总分,记为该被试在这种情况下的群体合作行为的分数。

3结果

3.1价值取向测验的结果

对于价值取向测验,我们把能在其中的7次或者7次以上选择中做出一致决策的人划分为具有较为稳定价值取向的人,其中13个被试的反应不稳定,我们把这些人划为一类。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中的结果看,不同价值类型的人呈均匀分布(x[2]=4.84,p=0.184),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一致,但不是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在此不作讨论。

表4价值取向测量结果

价值取向类型个人取向合作取向竞争取向不能确定

人数23131313

百分比37.1%21.0%21.0%21.0%

3.2价值取向与对策策略对群体合作的影响

因为本实验采用2(任务结构)×3(价值取向)的双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任务结构是被试内重复测量因素;价值取向是被试间因素。测量的因变量是决策者的合作行为。我们以任务结构与价值取向为自变量,合作行为分数为因变量,作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repeatedmeasureANOVA)[10],得到的结果如表5与表6所示。

表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被试内效应检验

变异来源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值显著性

任务结构(F1)12.439112.43917.2270.000**

任务结构×价值取向0.05730.0190.0260.994

残差(F1)41.879580.722

注:*p<0.05,**p<0.01。

表6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被试间效应检验

变异来源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值显著性

常数项(截距)446.2141446.214364.2120.000**

价值取向16.57735.5264.5100.007**

残差71.059581.225

注:*p<0.05,**p<0.01。

从表5的结果看,任务结构对决策者的合作行为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F(1,58)=17.227,p=0.000,使得假设1得到了验证。从表6的结果看个体价值取向类型对决策者合作行为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F(3,58)=4.510,p=0.007,验证了假设2。在表5当中,任务结构与价值取向对合作行为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F(3,58)=0.026,p=0.994,也验证了假设3。

4讨论

本研究证明了决策任务的结构、决策者自身的价值取向会影响决策者在社会两难问题中的合作行为,并且,我们认为,决策者的这种决策与风险决策一样,存在着一个效用函数的转换过程。决策者的这个效用函数的转换过程受到自身的价值取向与对对手可能选择的估计影响,通过对社会两难情景下的实际(得益/损失)矩阵的转换,形成一个决策的效用矩阵,做出决策。而这种决策同时对群体的绩效产生了影响。

研究的第一个结果是社会两难的任务结构对决策结果产生了影响。我们所选用了两种社会两难任务:先手两难与后手两难。由于这个结构的差异,使得对策过程中双方的主动性发生了变化。在后手两难当中受到对手报复的可能性要远远地大于在先手两难问题中受到报复的可能性。因为在先手两难问题中,报复是“损人不利己”的,自己的利益反而会因此而减少。正是由于这种估计,使得决策者在后一类结构的问题当中,表现出更多的合作决策。

决策者的价值取向对两难任务决策的决策行为也有影响。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决策者在两难任务决策中,对4个方面的得失:他人利益、共同利益、自己利益、相对利益赋予了不同的权重,决策者的效用函数矩阵也由此而体现出来。表2列出了绝对的个体取向、合作取向、与竞争取向的被试对实际矩阵转换后的效用矩阵。实际上,这些绝对类型的被试是相当少量的,而只是偏向于哪一种类型。对于这些效用的转换也是一个分布,实际的效用矩阵只是介于这些矩阵之间的。

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应当对决策的最后结果发生影响,这也是当决策者的效用函数的几个影响因素:任务结构、自身的价值取向与对对手的期望达到稳定以后,效用函数决定最后的决策选择。这种转换的稳定性也在假设3当中得到了验证。在社会两难问题当中的这些决策很大程度上决定的群体作业绩效的高低[2]。所以,单纯地考虑个体自身的因素来决定在这种网络条件下的群体合作任务成员的选拔标准是不够充分的。本实验的研究任务也可以作为一种测试的工具,对决策者的效用函数与其他影响因素进行测量。为了获得最多的群体合作行为,应当从任务结构与决策者自己的价值取向与效用函数转换特征等多个方面入手来探讨,提高群体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DawesM.Socialdilemmas.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80,31:169~193

2DreuD,McCuskerC.Gain-lossframesandcooperationintwo-personsocialdilemmas:atransformationanalysi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7,72(5):1093~1106

3KuhlmanM,MarshelloF.Individualdifferencesingamemotivationasmoderatorsofpreprogrammedstrategyeffectsinprisoner''''sdilemma.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75,32(5):922~931

4McClintockG,LiebrandB.Roleofinterdependencestructure,individualvalueorientation,andanother''''sstrategyinsocialdecisionmaking:atransformationalanalysi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8,55(3):396~409

5Roch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1997,70(3):221~235

6YanJ,WangCM.TheEffectsofValuesOrientationonGroupcooperationinSocialdilemmas(inChinese).ActaPsychologicaSinica,#2000,32(3):332~336

(严进,王重鸣.两难对策中个体价值取向对群众合作行为的影响.心理学报,2000,32(3):332~336)

7SimonH.AdministrativeBehavior:Astudyofdecision-makingprocessinadministrativeorganization.3rded.MacmillanPublishingCo.Inc.,1978.90~92“公务员之家有”版权所

8TriandisH,McCuskerC,HuiC.Multimethodprobesofindividualismandcollectivism.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0,59(5),1006~1020

9KellyH,ThibautJ.Groupproblemsolving.In:LindzeyG,AronsonEed.TheHandbookofSocialPsychology,2[nd]ed.Addison-Wesleypublishingcompany,1969.749~793

10ShuH.Multifactorexperimentaldesigninpsychologicalandeducationalresearch(inChinese).Beijing:Beijingnormaluniversitypress,1994.89~101

(舒华.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8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