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股前内侧皮瓣临床应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股前内侧皮瓣临床应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临床上,股前外侧皮瓣的应用已非常普及[1,2],但股前内侧皮瓣临床应用报道很少。我院自1996年始,在解剖观察的基础上,设计股前内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共12例,全部成活,介绍如下。

应用解剖

股动脉发出旋股外侧动脉后经股中间肌深面向下走行,在旋股外侧动脉根部或直接自股动脉干发出一股浅动脉穿出股中间肌,走行于股中间肌浅面、股直肌深面,与股动脉并行走行,沿途发出分支营养股中肌、缝匠肌,在股直肌、缝匠肌及股内侧肌构成的三角间隙内浅出,发出2~3支皮支支配其上皮肤的血运,股浅动脉口径1.8~2.4mm,长度7~10cm,伴行静脉多为一根。有时股浅动脉仅营养肌肉而无分支进入皮下,此时可由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之内侧支代偿发皮支自上述肌三角间隙偏股直肌缘穿出,内侧支口径2.5mm,长度6~8cm,有两支伴行静脉;也可由股动脉中段直接发分支穿过股中肌,自上述股三角间隙偏股内侧肌缘浅出至皮下,该直接分支起始口径约1.5mm,蒂长仅3~5cm。该区皮下有2~3条皮神经及浅静脉走行,周围筋膜内有丰富皮血管并与深筋膜内血管相交通。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25~42岁;修复缺损部位:修复手部创面6例,足部创面4例;切取皮瓣面积、宽度不超过8cm、长度不超过15cm;选用供血血管;股浅动脉8例,降支之内侧支3例,股动脉直接分支1例。

结果:11例皮瓣顺利成活,1例皮瓣术后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增加吻接浅静脉后成活。

手术方法

一、皮瓣设计

皮瓣设计于大腿前内侧,以髂前上棘至股骨内踝连线的中点为皮支穿出点,以该点至腹股沟韧带中点的连线为血管蒂的体表投影;以股直肌、缝匠肌、股内侧肌构成三角间隙为基准向周围相应扩大后为皮瓣的面。

二、皮瓣切取

沿设计线切开皮瓣的外缘及上缘,自阔筋膜深面掀起,显露股直肌、缝匠肌、股内侧肌三角间隙,及其间浅出的皮支,并将该间隙打开,自股直肌深面分离出供血血管,此过程中,对其间走行的皮神经及浅静脉均应妥善保护,避免浅深筋膜牵拉分离,在皮支及主干血管显露后,应全程锐性解剖分离,尽可能保留皮支周围筋膜以防误伤皮支,在遇主干与皮支无明显联系时,应沿皮支逆行解剖至起始,判断其来源后选定血管蒂,本组1例皮支为股动脉直接分支分出,但该血管蒂较短,将其与股浅动脉远端吻接后解决了血管蒂长度不够的难题。血管蒂分离妥后,切开皮瓣其它缘,进而将皮瓣完全掀起。

讨论

一、本皮瓣优缺点

股前内侧皮瓣与股前外侧皮瓣相比,有其相应优点:皮瓣供血血管虽不恒定,但皮支均自股内侧肌三角间隙穿出,相对恒定,且该肌三角为良好的解剖标志,因而切取较为简便;同时皮支多为肌间隙皮支,少数肌皮穿支。穿入肌肉也很浅,分离容易,因而操作更为简便;皮神经非常丰富,供区毛发少,相对隐蔽,肌肉松弛切取后易于拉拢缝合等均为其优点。皮支相对细小弥散,皮瓣所供面积较小,供血血管不一,代偿变异较多为其不足。对于女性而言,皮下脂肪较厚且为性感区,使应用受限[3-5]。

二、临床意义

股前外侧皮瓣应用虽然已很普及,当因皮支缺失或皮支不恒定,穿入肌肉较深造成手术困难甚至误伤,从而不得不放弃手术的事例并不少见,我们曾报道股前外侧皮瓣因血管变异临时改制股前内侧皮瓣的病例。但股前内侧能否常规作为皮瓣供区尚有疑虑,为此在解剖观察的基础上设计出股前内侧皮瓣游离移植,临床应用共12例,全部成活,表明股前内侧皮瓣可常规作为供区,为临床组织瓣移植增加了新供区;同时该皮瓣具有皮支恒定,切取简便的特点,可满足临床修复四肢中等软组织缺损的需要,因而有推广应用价值。但大腿前中区血管解剖复杂,变异多,有待于进一步作解剖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均墀.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术.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89,4:23-25.

2张春,陈士根,徐德洪,等.股前外侧皮瓣的血管变异与处理.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5,13:65-67.

3郭恩覃.股内侧皮瓣游离移植5例报告.上海医学,1984,628-630.

4SongYG.ChenGZ,SongYL.Thefreethighflap:anewfreeflapconceptbasedontheseptocutaneousartery.BrJPlastSurg,1984,37:149-152.

5许亚军,寿奎水,张全荣,等.代偿性股前内侧游离皮瓣.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6,12:407-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