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空腹血糖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系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空腹血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血清蛋白(GSP)、空腹血糖(FBG)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对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HbA1c、GSP、及FBG检测并作眼底检查。其中糖尿病正常眼底(NDR)组102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98例。结果:DR组HbA1c及GSP值明显高于NDR组(P<0.01),而FBG水平DR组与NDR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bA1c及GSP可作为糖尿病患者发现DR的指标,两者结合考虑更有助于DR的发现。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空腹血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DR具有进行性,不可逆性的特点,早发现、早治疗DR,并有效地监测其发展,对预防DR致盲非常重要。为了探讨糖化血红蛋白(glucatedhaemoglobin,HbA1c)、糖化血清蛋白(Glycosylatedserumprotein,GSP)、空腹血糖(fastingbloodglucose,FBG)与DR的关系。我们对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HbA1c、GSP、FBG水平测定并作眼底检查。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男115例,女85例;年龄26岁~81岁;病程1a~30a。
1.2检测方法
1.2.1分组对所有病例作眼底检测以确定有无DR并进行分组:糖尿病正常眼底(NDR)组102例、DR组98例。
1.2.2仪器分别测定各病例的HbA1c、GSP、FBG,所用仪器为TBA1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用上海申索佑福糖化血红蛋白试剂盒,长春汇力生物有限公司果糖胺试剂盒,SYXMEX血糖试剂盒。
1.3统计分析HbA1c、GSP、FBG值用±s表示,采用SPSS10.0软件处理数据,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
2结果
HbA1c、GSP、FBG与DR的关系见表1。从表1可见,HbA1c、GSP值DR组较NDR组高,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FBG水平DR组与NDR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1HbA1c、GSP、FBG与DR的关系(略)
3讨论
DR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1]。有报道其发生率一般为30%~60%,本研究发生率为49%。DR的发生原因虽然尚未完全明了,但已深入到微循环水平,强调其血栓性微血管病变的本质,即视网膜微循环内微血管病变伴微血栓的形成是造成视网膜病变的原因。有报道DR发生可能与糖尿病血流动力学改变、高血糖引起的生化异常和内分泌代谢障碍3个方面有关。血流动力学改变:由于糖尿病血液出现“四高二低”的微血管紊乱(四高:高凝、高黏、高聚、高浓度;二低: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纤维蛋白溶酶功能降低),易于血瘀和形成血栓,造成了血管堵塞,血流停滞,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糖尿病性视网膜硬性渗出(硬性渗出为黄白色,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的散在小点)和软性渗出(软性渗出为棉絮状物)的发生,包括毛细血管基底膜的变厚、外膜细胞丧失、微动脉瘤形成、血管反应性降低或丧失,最终导致了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高血糖引起的生化改变:由于长期高血糖使蛋白质发生非酶促糖基化反应,糖基化蛋白质分子与未被糖化的分子互相结合交联,使分子不断加大,进一步形成大分子的糖化产物中,这种反应多发生在那些半寿期较长的蛋白质分子上,如胶原蛋白、晶体蛋白、髓鞘蛋白和弹性硬蛋白等,引起血管基膜增厚、晶体浑浊等病理变化[2]。另外当血糖高水平时,晶体和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外膜细胞都可通过山梨醇途径,使葡萄糖转为山梨醇,糖尿病患者晶体中聚集的山梨醇使晶体发生渗透性改变而形成白内障;内分泌代谢障碍:专家认为,生长激素可通过增加血栓形成,改变大动脉和小动脉壁成分而导致毛细血管阻塞。总之毛细血管的高通透性、高黏滞性、血小板高聚集性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导致组织缺氧等可能使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缺血导致新生血管生成,进一步加剧眼底出血甚至是玻璃体出血中青光眼或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文献报道DR的发生、发展与血糖控制情况密切相关[3]。人们常用检测患者的空腹及餐后血糖来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好坏[4],但由于血糖受很多因素影响,如饮食、药物及采血时间等,它只能反映当时患者血糖水平。目前常用HbA1c、GSP来评价血糖控制情况。成人血红蛋白(Hb)通常由HbA(97%)、HbA2(2.5%)和HbF(0.5%)组成。糖化血红蛋白包括HbA1和HbA0。而HbA1的主要成分是HbA1c,约占80%,它是萄萄糖与HbA的β链缬氨酸残基缩合而成,糖化血红蛋白的形成是不可逆的,其浓度与红细胞寿命(平均120d)和该时期内血糖平均浓度有关,不受每天葡萄糖波动的影响,也不受运动或食物的影响,可反映患者抽血前6周~8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可用于评估血糖控制效果。血浆葡萄糖转变为糖化Hb与时间有关,血糖浓度急剧变化后,在起初两个月HbA1c的变化速度很快,在3个月之后则进入一个动态的稳定状态。GSP是血液中的葡萄糖与白蛋白和其他蛋白分子N末端发生非酶促糖基化反应而形成。由于血清中白蛋白的半衰期约为21d,所以GSP可反映患者过去2周~3周平均血糖水平,在反应血糖控制效果上比HbA1c敏感,但是测定GSP监测的是短期血糖的改变,因此两者应结合应用而不是替代。两者均不受当时血糖浓度的影响,可用来监测糖尿病患者过去一段时间内血糖控制情况,本研究中检测的HbA1c、GSP水平DR组明显高于NDR组(P<0.01)。FBG水平DR组与NDR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可能是因为FBG主要反映测量时的血糖水平,受患者的用药(降血糖类药物)、情绪、饮食等因素影响。而DR的发生是一个慢性过程,因此一次或几次的FBG不能准确反映糖尿病病情,也不能反映并发DR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HbA1c及GSP可作为糖尿病患者发现DR的指标,两者结合考虑更有助于DR的发现。不足之处是由于HbA1c的形成与红细胞的寿命有关,在有溶血性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红细胞寿命缩短时以及近期内大量失血,新生红细胞大量产生都会使HbA1c明显减少。当血清蛋白浓度和半寿期发生明显变化时,会对GSP产生很大影响,故对肾病综合征、肝硬化、异常蛋白血症的患者,GSP结果不可靠,测定时应注意考虑这些因素[2]。
参考文献:
[1]Heman.EyediseaseandnepropathyinNIDDMDiabetesCare,1990,13(S2):24.
[2]周新,涂植光.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3.
[3]KullbergCE,AbrahamssonM,ArnqvislHJ,etal.Prevalenceofretinopathydifferswithageatonsetofdiabetesinapopula.tionofpatientswithType1diabetes[J].diabetMed,2002,19(11):924.
[4]赵丽珍,卢向红,冯燕敏.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J].浙江临床医学,2005,7(9):91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