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心舒滴丸中人参提取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心舒滴丸中人参提取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目的优选心舒滴丸人参提取、精制工艺条件。方法以人参皂苷Rg1、Re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选人参提取工艺条件;以比吸附率、洗脱量为指标优选大孔吸附树脂精制工艺条件。结果优选提取工艺条件: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6倍量,提取3次,每次1h;精制纯化工艺条件:采用AB8型大孔吸附树脂,以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为洗脱溶剂,4倍树脂体积。结论优选工艺可较好的提取纯化人参皂苷有效成分。

【关键词】心舒滴丸;提取工艺;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大孔吸附树脂

Abstract:ObjectiveTooptimizetheextractionprocedureofginenosidefromPanaxginsengCforthequalitycontrolofXinshudrippingpills,a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MethodsBymeasuringtheconcentrationofginenosideRg1,ginenosideReinthefractionswithHPLC,theextractionprocesswasevaluatedbyorthogonaltest.Thepurificationprocesswasevaluatedbyoptimizingtheadsorptionanddesorptionrateofmacroporousresins.ResultsTheoptimumextractionconditionsasfollows:6volumetimesof70%ethanol,3timesofextraction,1hourofextractiontime.AB8macroporousresinwasselected,andeluantwas70%ofethanol.ConclusionThemethodiseffectiveforlargescaleextractionandpurificationofginsenosidesfromPanaxginsengC.

Keywords:Xinshudroppingpills;extractionprocess;ginenosideRg1;ginenosideRe;macroporousadsorptionresin

心舒滴丸由人参、丹参、冰片等药物组成,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人参为方中主药,人参皂苷为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明显的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流量、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调节心律和血压等作用。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人参皂苷Rg1、Re的含量为指标[1,2],优选人参最佳提取工艺及大孔吸附树脂精制工艺条件,为生产提供依据。

1仪器与试药

DIONEX3000高效液相色谱仪(在线脱气、自动进样、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Chromeleon色谱工作站,美国戴安公司);人参皂苷Rg1对照品(批号:110754-200320,供含量测定用)、人参皂苷Re对照品(批号:110703-200322,供含量测定用)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天津南开大学化工厂)、HP20型大孔吸附树脂(北京绿百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天津农药总厂);甲醇、乙腈(色谱纯,美国TEDIA公司);其它试剂为分析纯。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ginsengC.A.Mey.的干燥根,购自广州康尔健药业公司,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人参项下要求。

2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

色谱柱:DIONEX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0.05%磷酸(体积比19.8∶80.2);检测波长:203nm;流速:1.0mL·min-1;在此条件下,供试品中人参皂苷Rg1与人参皂苷Re及其它组分峰能达到基线分离。

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人参皂苷Rg1对照品0.01070g,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定容至刻度;精密称取人参皂苷Re对照品0.01015g,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定容至刻度;精密量取人参皂苷Rg1对照品溶液2.5mL、人参皂苷Re对照品溶液2mL,置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制成每1mL含人参皂苷Rg10.535mg、人参皂苷Re0.406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2.3标准曲线的制备

分别精密吸取不同浓度的对照品溶液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中,以峰面积积分值为纵坐标(Y),以人参皂苷Rg1微克数为横坐标(X),计算回归方程Y=262173X-692964,r=0.9997,表明人参皂苷Rg1在5.35~53.5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

以峰面积积分值为纵坐标(Y),以人参皂苷Re微克数为横坐标(X),计算回归方程Y=214558X-731757,r=0.9998,表明人参皂苷Re在4.06~40.6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4优选提取工艺

2.4.1提取溶剂的选择

人参主要有效成分皂苷类溶于水及乙醇,因此,可用水或乙醇为溶剂提取。首先分别以体积分数为50%和70%的乙醇、水为提取溶剂进行提取,结果显示以乙醇为溶剂时,人参皂苷Rg1、Re提取率较高。进而采用正交实验优选人参醇提工艺条件。

2.4.2实验设计

以人参皂苷Rg1、Re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对影响提取效率的因素进行考察。实验设计见表1。

表1提取工艺因素水平表(略)

Tab.1Factorleveltable

2.4.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依照处方分别称取人参20g,置圆底烧瓶中,按L9(34)实验列号各条件回流提取,滤过,合并提取液,定容至1000mL,作为样品溶液。精密吸取样品溶液各100mL,水浴蒸干,残渣加水25mL使溶解,移置分液漏斗中,用水饱和正丁醇提取4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氨试液洗涤2次,每次25mL,弃去氨试液,正丁醇液水浴蒸干,残渣加甲醇使溶解,并定容至10mL量瓶中,作为供试品溶液。

2.4.4实验结果

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对照品溶液,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中,测定峰面积,计算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的含量。结果见表2、表3。

由实验结果可知,因素A、D对人参提取效率有显著性影响,在以人参皂苷Rg1、Re为指标考察的四个因素中,依次排列为D>A>B>C,较优的工艺应为A2B3C2D3,即体积分数为70%乙醇6倍量提取3次,每次1h。

表2L9(34)正交实验结果(略)

Tab.2Orthogonaldesignandresults

注:人参皂苷Rg1、Re总量为每克人参药材的含量

表3方差分析表(略)

Tab.3Varianceanalysis

2.5精制工艺考察

按处方称取人参1000g,按照优选提取工艺条件操作,收集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至无醇味,作为样品溶液,备用。

2.5.1吸附条件考察

分别量取处理好的AB8型、D101型、HP20型等大孔吸附树脂各10mL,平行两份,装柱,各精密量取样品溶液200mL通过树脂柱,以水洗至流出液近无色,收集流出液,定容,再以体积分数为70%乙醇100mL洗脱至洗脱液近无色,收集洗脱液,定容,流出液分别取样,按照“2.4.3”项下制备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注入液相色谱仪中,测定人参皂苷Rg1、Re的含量。计算大孔吸附树脂比吸附量、洗脱率,结果显示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对人参皂苷Rg1、Re的比吸附量和洗脱率均高于其他树脂,分别为4mg/mL树脂和98.3%,故选择AB8型大孔吸附树脂。

2.5.2洗脱条件考察

2.5.2.1洗脱溶剂浓度考察

精密量取样品溶液90mL通过AB8型大孔吸附树脂柱(10mL树脂装柱,内径1.5cm),树脂柱水洗至近无色,然后依次用体积分数为30%、50%、70%、90%乙醇各20mL洗脱,分别收集洗脱液,制备供试品溶液,注入液相色谱仪中,测定人参皂苷Rg1、Re的含量。结果显示,体积分数为70%乙醇的累计洗脱率已达92.59%,故确定洗脱溶剂浓度为70%。

表4洗脱溶剂浓度考察(略)

Tab.4Effectoftheconcentrationofeluent

2.5.2.2洗脱溶剂用量考察

精密量取处理后样品溶液通过树脂柱,水洗至流出液近无色,量取体积分数为70%乙醇60mL洗脱,分段收集洗脱液,制备供试品溶液,测定人参皂苷Rg1、Re的含量,结果显示4倍量树脂体积的洗脱溶剂洗脱率即可达到95.72%,故确定洗脱溶剂用量为4倍树脂体积。

3讨论

3.1大孔吸附树脂具有物理化学稳定性高、吸附容量大、选择性好、吸附速度快、解吸条件温和、再生处理方便、使用周期长、节省费用等诸多优点,在对总皂苷的粗分离和除去水溶性色素、多糖和无机盐等杂质显示出其独特的效果。本文通过考察影响树脂吸附的因素,发现药液浓度对树脂的吸附有显著影响,如药液浓度过低则精制时间增加,效率降低;药液浓度过高则影响树脂的吸附,造成吸附量降低。

3.2大孔吸附树脂可显著降低总固体得率,使活性成分高度富集,精制前提取液总固体得率为20%,人参皂苷Rg1、Re含量为5.10mg/g;大孔树脂精制后,其总固体得率为1.5%,人参皂苷Rg1、Re含量为56.88mg/g,同时吸湿性降低,有利于制成现代剂型的中药,便于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蒋海强,何伟,李勇.参连降糖颗粒定性定量研究[J].中南药学,2005,3(3):173-175.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