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TTV感染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TTV感染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TTV感染

摘要1997年底日本Nishizawa等首次从输血后非甲-庚型肝炎病人血清中分离到一种新的DNA病毒,暂命名为TT病素(ttv),并认为TTV可能与非甲-庚型肝炎有关。本文对TTV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其与肝病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在丙型与戊型肝炎实验室诊断技术建立之后,临床上仍有相当一部分(10%~20%)肝炎病例不能用现有的检测方法检出其病毒学标志[1~3]。提示在已认识的甲、乙、丙、丁及戊型肝炎病毒之外,还存在其他尚未被发现的病原体。1995年发现的庚型肝炎病毒(HGV)或GBV-C虽能引起人类感染[4,5],但其致病性仍未确定,现有研究表明HGV/GBV-C不是非甲-戊型肝炎的主要病原[6,7]。

1997年12月日本学者Nishizawa等[8]采用代表性差异分析法(representationaldifferenceanalysis,RDA)从1例输血后非甲-庚型肝炎病人血清中获得一种新的DNA病毒克隆(N22)。他们将该病毒克隆DNA序列与基因库中已登记的序列比较,未发现相同或相似的基因序列,证明是一种新的病毒。由于克隆N22来源于1例名为TT的病人,所以暂命名为TT病毒(TTvirus,TTV)且与经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transmittedvirus,TTV)巧合,因此,该病毒又称输血传播病毒。本文对TTV的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病原学

TTV为单股DNA病毒[9],无包膜,对DNa-seI敏感,抗RNaseA,TTVdNA在蔗糖中的浮密度为1.26g/cm3,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31~1.32g/cm3,均高于HBV的浮密度(分别为1.24g/cm3和1.25~1.26g/cm3)。TTV感染者血清TTVdNA滴度为50~50000拷贝/ml[10],较其他一些经血传播的RNA病毒如HIV-1及HCV的滴度(103~107拷贝/ml)或DNA病毒如HBV及微小病毒B19低。采用病毒灭活程序可使凝血因子中TTVdNA的检出率下降,用巴氏消毒法比化学消毒法效果显著。

目前尚未确定TTV属于DNA病毒中的哪一科。TTV具有微小DNA病毒的某些特征[9],其基因结构与微小病毒相似,但TTV在氯化铯中浮密度较微小病毒(1.39~1.42g/cm3)为低,TTV与已知微小病毒的核苷酸序列无明显同源性。

TTV基因组为单股线状DNA[9],长约3.7Kb,a、C、G和T的含量分别为31%、26%、23%和21%,含有大量TATA序列和以AATAAA为代表的多腺苷酸信号。有两个开放读码框,基因组右半部的ORF1较长,位于589~2898nt,编码770个氨基酸,具高度亲水性。基因组左半部的ORF2较短,位于107~712nt,编码202个氨基酸,可能为病毒的非结构蛋白。

对从日本无症状TTV携带者及肝炎病人血清中分离的78株TTVoRF1部分基因序列(位于1902~2257nt)进行比较,发现不同分离株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68.3%~100%[9]。根据同源性大小,将TTV分为两个基因型,即G1和G2型,两型核苷酸序列异源性超过30%。根据型内序列差异(11%~15%),每型又分为2个亚型,即G1a、G1b、G2a、G2b.上述78株中,G1a52株,G1b株24株,G2a与G2b各1株。中国和英国TTV分离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与基因型也与日本相似[11,12]。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TTVdNA是诊断TTV感染的主要手段[9],由于TTVdNA在血清中含量极低,故需经两次PCR扩增即巢式或半巢式PCR方能检出。该技术特异性好,敏感性高,操作简便,已广泛用于TTV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目前尚未建立TTV感染的血清学诊断实验。

流行病学

初步流行病学调查表明TTV呈全球性分布[11]。Okamoto等[9]采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semi-nestedpCR)对日本献血员、各种肝病患者及静脉毒瘾者等高危人群血清进行检测,结果在献血员中TTVdNA阳性率为12%,在慢性与暴发型非甲-庚型胩炎中TTVdNA阳性率分别为46%和47%,胩硬变为48%,肝细胞癌为39%,静脉毒瘾者为40%。血友病患者与血液透析病人分别为68%和46%。英国慢性肝病、自限性HCV感染者及正常人群血清TTVdNA阳性率分别为25%、12%与10%[12],不明病因的暴发型肝衰竭病人为19%,血友病病人为27%,在浓缩的Ⅷ、Ⅸ因子中阳性率为56%[10]。我国普通人群、职业献血员、静脉毒瘾者及非甲-庚型肝病人血清TTVdNA阳性率分别为7.8%、9%、42%与48%,在乙型与丙型肝炎病人分别为22%与27%[11,13]。

TTV的传播途径目前尚未明了,有研究显示TTV可经输血、静脉内注射等肠道外途径传播[8,9],但多数TTV感染者无输血或静脉注射史,提示存在着非肠道外传播途径的可能[11,12]。

TTV与肝病的关系

TTV的致病性目前尚无定论[14]。Nishizawa等[8]观察到通过受血感染TTV后表现为一对性或持续性病毒血症,且与血清ALT升高相关。在5例非甲=庚型输血后肝炎病人中有3例血清TTVdNA阳性,其中2例TTVdNA滴度与ALT水平密切丁关。受血后4~6周病人血清TTVdNA阴性,在ALT达高峰前2~4周阳转,并与ALT同时达到高峰,2例病人的病毒血症短暂,血清TTVdNA消失时,ALT也恢复正常。另1例TTVdNA在ALT达到最高峰时出现,并持续存在至输血后21周,同时伴中度ALT升高。

在不明病因的非甲-庚型肝炎包括暴发型肝炎、急慢性肝炎病人中的TTV阳性率均高于正常人群[9,11],并且病人肝脏中TTVdNA滴度高于相应血清10~100倍[9],故推测TTV可能与非甲-庚型肝炎有关。但TTV在正常人群中感染率也较高,同时不引起肝功能损害或肝组织学改变[11,12],提示TTV可能与HGV相似,无明显致肝病作用,不是非甲非乙非丙型肝炎的原因。

由于TTV刚发现不久,对其研究远不够充分,观察病例数尚少,因此,有关其病原学、流行病学、血清学诊断及其致病性等许多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KodaliVP,GordonsC,SilvermanAL,etal.AmJGastroenterol,1994;89:1863-1839

2AlterHJ,BradleydW.SeminLiverDis,1995;15:110-120

3KuwadaSK,PatelvM,HollinggerBetal.AmJGastroenterol,1994;89:57-61

4SimonsJN,LearytP,DawsonGJ,etal.NatureMedicine,1995;1:564-569

5LinnenJ,WagesJ,zhang-keckZYetalScience,1996;271:505-508

6AlterHJ,NEnglJmed,1996;334:1536-1537

7MiyakawaY,MayumiM.NEngl JMed,1997;336:786-787

8NishizawaT,OkamotoH,Konishiketal.BiochemBiophysResCommun,1997;241:92-97

9OkamotoH,NishizawaT,katoNetal.HepatolRes,1998;10:1-16

10SimmondsP,Davidsonf,LycettCetal.Lancet,1998;352:191-195

11马为民,周伯平,王火生等。中华肝脏病杂志,1998;6:165-168

12NaoumovNV,PetrovaEP,thomasMGetal.Lancet,1998;352:195-197

13孟庆华,周育森,刘德恭等。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8;12:111-114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