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气候和传染病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许多传染病的传播过程。积极发展疾病预防战略,减少气候变化对传染病传播的可能影响,是当前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学任务。
Globalclimatechangeandinfectiousdisease
【Abstract】Globalclimatechangewilldirectlyandindirectlyinfluencethetransmissionofmanyinfectiousdiseases.Itisanimportantpublichealthtasktodevelopthestrategyofdiseasepreventionandtoalleviatethepotentialimpactofclimatechangeonthetransmissionofinfectiousdiseases.
【Keywords】climatechange;infectiousdiseases;diseasecontrol
气候是传染病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气象学家们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1]。气候变化将可能干扰地区的天气形式和生态平衡,从而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多方面影响[2]。在由气候变化产生的健康效应中,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3]。全球气候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许多传染病(尤其是虫媒传染病譬如疟疾、血吸虫病、病毒性脑炎和登革热等)的传播过程。全球趋暖还将使海平面和海表面温度上升,从而增加经水传播疾病(例如霍乱和贝类水产品中毒)的发病率[2,3]。我们应积极发展疾病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对策,减少气候变化对传染病传播的可能影响。
1气候变化的趋势
大气层中有多种温室效应气体(例如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和氟氯化物等)。当短波长的太阳射线进入大气层时,大约三分之一的射线直接反射回空间,另外一小部分被水蒸气、云层和颗粒物吸收,但大多数被地表面吸收,然后以长波射线的形式辐射回大气层[1]。由于大气层中的温室效应气体具有
吸收长波射线(辐射热)的特性,因而这些气体就像温室中的玻璃罩一样,使得地球保持相对恒温(目前平均气温是15℃),若大气层中没有这些气体,地表面气温将会降至零下18℃。温室效应气体主要有两大来源:①自然界:也就是来自生物、自然环境(例如沼泽地)和自然灾害(例如森林火灾);②人类活动:也就是来自使用燃料(例如石油、天然气和煤),森林砍伐和工农业生产等。自从工业革命(1750~1800年)以来,大气层中温室效应气体明显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工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燃料使用的逐渐增加和对森林破坏的日益加重。举例来说,工业革命前大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是278mg.m-3,现已升至358mg.m-3(上升28.8%),根据南极冰核记录,从16万年前到现在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一直与全球气温密切相关。联合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最近指出:人类活动造成大量温室效应气体逸入大气层,这将会加速全球变暖的趋势[1],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变化幅度为1℃~3.5℃)。在大多数地区的不同季节,夜间气温的上升要比白天明显。对有些国家来说(即南纬45°至北纬45°之间),气温变暖的同时将伴随着降雨的增加。但在另一些国家(例如非洲北部),降雨量将减少。这就预示着在有些国家,风暴洪水将更加频繁,而在另一些国家,干旱将更加严重更加持久。此外,全球变暖将使极地冰川融化和使海水热膨胀,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预计到2100年,海平面将上升50cm,这将会直接影响有些沿海地区(特别一些岛屿)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
2气候变化对虫媒传染病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将影响虫媒传染病的传播,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变虫媒的地区分布,增加虫媒繁殖速度与侵袭力和缩短病原体的外潜伏期。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虫媒传染病包括疟疾、血吸虫病、登革热和其它虫媒病毒性疾病[2~4]。
2.1疟疾疟疾是全球流行最严重的虫媒传染病。全世界有1/20的人口患有疟疾,每年有3亿5000万新病例,约200万人死于该病[2]。疟疾在有些地区原已被消灭或控制,但现呈复发之势,这主要是由于疟原虫和传播疟疾的蚊虫已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气候因素(如温度和湿度)直接影响疟疾的传播,由于疟原虫一般在16℃以下难以存活,所以疟疾分布有地区性。温度可直接影响疟原虫的生长和蚊虫的生命周期。充沛的雨量有利于蚊虫的滋生,适宜的气候条件可加强蚊虫的侵袭力。1987年,疟疾在卢旺达大流行,主要是由于气温(尤其是最低气温)升高和连续下雨。计算机模型预测到2100年,世界人口受疟疾影响的比例将可能由现在45%增至60%,即每年将新增病例5000万~8000万[5]。
2.2血吸虫病现场和实验资料表明,气温可影响血吸虫和钉螺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并可影响人群和疫水的接触情况。一般在低气温时(9℃以下),血吸虫感染不会发生,但感染机率随气温升高而增加,气温在24℃~27℃时,血吸虫感染率可达最高。但气温过高时(39℃或以上),可造成钉螺死亡,血吸虫感染率反而下降[2]。此外,钉螺分布还受到降雨量的影响。最近据数学模型预测,到2050年,由气候变化而增加的血吸虫病例数可高达500万[5]。
2.3登革热和其它虫媒传染病全世界有五百多种虫媒病毒,其中一百多种可引起人类疾病,在适当情况下,虫媒病毒可引起相关疾病的爆发流行。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虫媒病毒病包括登革热、病毒性脑炎和黄热病[2,3]。
每年全球有25万到50万登革热病例,若不及时治疗,病死率高达40%~50%,但若及时地补液治疗,病死率将显著下降。目前,登革热主要分布在一些热带地区,但随着全球趋暖,登革热分布范围可能扩大(传播登革热病毒的蚊虫易被霜冻和持续低温天气杀死)[2]。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气温是影响登革热传播的重要因素,当气温升高时,病毒在蚊虫体内的潜伏期缩短,蚊虫叮咬人群的频率加快。此外,传播登革热病毒的蚊虫分布区域也可能扩大[2,3]。
其它的一些虫媒传染病,譬如淋巴丝虫病和河盲病也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2]。
3气候变化对水传播疾病的影响
霍乱和副霍乱[2,3]:自1817年至今,世界性霍乱大流行计8次,前6次起源于印度,病原体为古典型霍乱弧菌,主要局限于亚洲。第7次霍乱大流行于1961年起源于印尼的苏拉威西岛,位于该岛的ELTor型霍乱(亦称为副霍乱),逐渐蔓延扩大到亚洲大部分国家以及中东、非洲和欧洲等国家。第8次大流行起源于非洲,然后逐渐蔓延到南美洲。目前,一种新的毒力更强的O139型霍乱弧菌正从南亚蔓延到东欧等国。气候变化(诸如气温升高,降雨量增加,更频繁的洪水,风暴和海平面上升等)和环境恶化(如在难民营里)可引起霍乱爆发流行。最近,霍乱流行的生态学观点越来越受到科学界的重视,即自然生态系统的失衡与霍乱大流行有关。现已知海洋浮游植物为霍乱(或副霍乱)弧菌提供了栖息场所。当海水温度上升或呈富营养化时(如沿海城市向海洋排污过多),海洋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如海藻泛滥造成“赤潮”)。这将有利于霍乱和其它疾病(如贝类海产品中毒)的爆发流行。
1991年10月,赤潮在智利引起三百多例贝类海产品中毒,造成11人死亡,并同时在拉美国家引起霍乱流行[2]。
4气候变化对其它传染病的影响
污染的食物能传播疾病,食物在其制作、储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均可能被污染。食品被污染大致有三种类型:①食品本身带有病原体(如猪肉带有旋毛虫);②食品在制作时被病原体污染(如污染的冰淇淋、凉拌菜);③食品在储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被污染(各种传染病如痢疾、甲型肝炎等病原体均可通过病人、病原携带者或蚊虫污染食品)。气候变化对以上污染过程可能造成影响,因此,全球趋暖将可能增加经食物传播疾病的发生。例如,1982~1991年,英国经食物传播疾病的发病率与平均气温密切相关,而且这种相关尚有阈值,即平均气温高于7.5℃时,这种相关关系才存在。因此,预测到2050年,英国的经食物传播疾病将增加5%~20%。
此外,其它一些传染病(如肾综合征出血热和钩虫病)的传播也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3,6,7]。
5结论
传染病的模式和传播过程受到多因素的影响。不同传染病对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为做好传染病的控制和预防工作,准确预测传染病的传播趋势极其重要。这需要建立新的,多学科合作的分析方法和积极发展传染病防治战略。加强流行病学监测有益于研究传染病的传播趋势,也有助于发展控制和预防疾病传播的公共卫生措施。全球气候变化,与其它正在改变的社会环境因素一起,已对传染病研究工作者提出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IPCC).Climatechange1995[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6.
[2]McMichaclAJ,HainesA,SlooffR,etal.ClimatechangeandhumanHealth[R].Geneva:WHO,1996.
[3]PatzJ,EpsteinP,BurkeT,etal.Globalclimatechangeand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J].JAMA,1995,275:217~223.
[4]TongS,BiP,PartonK,etal.Climatevariabilityandtransmissionofepidemicpolyarthirtis[J].Lancet,1998,351:1100.
[5]MartensWJM.Healthandclimatechange[M].London:Eonthscan,1998.
[6]BiP,WuX,ZhangF,etal.Seasonalrainfallvariabilitytheincidenceof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 syndrome,andpredictionofthediseaseinlow-lyingareasofChina[J].AmJEpidemiol,1998,148(2):276~281.
[7]TongS.Thepotentialpublichealthimpactof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J].AustNZJPublicHealth,in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