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糖尿病治疗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对糖尿病的控制起着很大的作用,通过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可起到药物所不能替代的疗效。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
糖尿病是继心血管、肿瘤、艾滋病之后的第四大致人死亡疾病。我国糖尿病(DM)的患病率正在呈快速上升趋势,根据统计,目前我国患病率达3.2l%,比10年前提高了3~4倍,有2/3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不良。糖尿病的治疗效果除了与患者病情和现有的医疗条件等因素有关外,尚有赖于患者自身,而掌握一定的糖尿病知识与技能是患者实现有效自身管理和控制的基础,因此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在当前护理工作中,如何开展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探讨最适宜的教育模式,是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大难题[1]。
1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的必要性
1.1我国糖尿病病人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检查治疗及自我护理知识普遍缺乏了解一项对216例糖尿病病人调查中发现,58.33%的病人不了解糖尿病的预后情况,21.29%的病人不了解饮食控制的重要性,75.61%的病人不了解高血糖的危害性。有47.9%的新诊断糖尿病病人从未接受过糖尿病教育。87%的病人不了解如何正确使用降糖药物及如何避免其副作用;60%的病人不控制饮食;72%的病人不会自我监测血糖和尿糖;92%的病人不了解如何适度活动,病程中34%的病人发生过低血糖;88.4%的病人愿意积极配合治疗;90.7%的病人认为接受糖尿病知识教育非常必要[2],说明绝大多数糖尿病病人渴望接受全面、系统的指导,从而有效地控制糖尿病。
1.2接受过健康教育后,疗效明显提高有人将98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健康教育组”和“传统教育组”,住院期间向传统教育组的病人进行传统的糖尿病知识宣教;健康教育组则由责任护士按程序对住院病人实施系统化的健康教育。分别观察两组病人掌握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及认识态度(遵医行为)等3个项目,结果显示:健康教育组分别为91.5%、93.5%、96.0%,传统教育组分别为74.6%、73.4%、,88.1%,(P<0.01、P<0.01、P<0.05)。国外有研究人员将1395例高危糖尿病病人(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糖耐量减低、静坐生活方式者)随机分为教育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由接受过专业糖尿病知识培训的护士对病人进行教育、监督。并由经主治医师进行督促;而对照组病人则不接受任何训练。3个月后随访发现,干预组病人中分别有15%、16%和6%接受了运动、饮食和减重计划,而对照组中相应的比例分别为2%、3%和2%(P<0.05),说明护士教育和医师督促相结合,在高危糖尿病人群中能增加其对运动、饮食和体重控制的依从性,从而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1.3随着近年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给糖尿病的研究带来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研究发现,糖尿病在发病上不仅与上述生理病理学上的因素有关,还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有关,如工作学习长期过度紧张,人际关系不协调,生活中的突发不幸事件等社会、心理上的不良刺激,都是糖尿病发生和引起加重的重要因素。临床观察进一步发现,大多数糖尿病人除了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以及血糖增高这些大家都熟悉的症状和表现之外,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精神、思维、情感、性格等方面的心理障碍和情志活动的异常,如忧思过度、心烦不安、紧张恐惧、急躁易怒、悲伤易泣等。在对这些病人诊治过程中,单纯用药物来治疗,如口服降糖药或注射用胰岛素,疗效往往不够理想,而同时配合以心理疗法,采取形神合一、身心同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常能收到事半功倍或单纯药物达不到的效果[3]。从而认识到糖尿病是一种身心疾病,心理、社会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治疗糖尿病也必须重视纠正和消除来自社会、环境的不良刺激,使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恢复正常。在此前提下,再配合药物治疗,身心同治,才能收到满意疗效。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心理疗法是非常重要的。
2健康教育的实施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糖尿病病人的护理工作已由单纯症状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相关知识教育)转变。在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早已有了糖尿病教育护士协会。护士作为糖尿病病人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必须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2.1教育针对的人群包括门诊糖尿病患者和住院患者糖尿病患者教育内容可分为:治疗基本知识;糖尿病的本质、诊断、治疗原则、急慢性并发症等。基本生存技能;胰岛素注射、服药、家居血糖监测、低血糖处理、运动饮食调节等;预防知识;生病的处理、足部护理、旅行须知等。
2.2教育模式分为个体化教育、小组教育和患者联谊会
2.2.1个体化教育评估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测量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腰臀比;评估患者饮食、运动状况,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是否伴有慢性并发症;了解近期的检验结果;目前接受的治疗方案;家庭背景及支持等。根据评估的结果了解患者现存问题,列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每次重点估计2~3个问题,作为本次教育的目标。根据上述已经确定的目标制定详细的教育计划,包括个体化教育和小组教育方案,预约下次教育时间。最后通过一对一形式的教育,指导用药细则,调整食谱和运动计划。
2.2.2小组教育以小组为单位,每次15人左右,由糖尿病专科护士、营养师、足病诊疗师主讲,通过问答、交流、观看录像等形式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这种教育方式易于提高患者学习的兴趣,而且面对面的交流能够详细而深入地了解患者的疑惑,增进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另外,小组活动也为患者之间交流提供了1个有效的平台,有利于更好地配合糖尿病的管理。对于住院患者和出院患者可有不同的计划,住院患者的护理教育计划:住院期间,糖尿病护士和医生合作,为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制定完整的教育计划,积极实施并及时做出效果评价。出院患者的评估教育及跟踪服务:住院患者出院1~2周后常规来糖尿病中心复诊,糖尿病中心的护士要再次全面评估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认识程度、饮食、治疗、生活习惯及自我管理水平,并根据评估的结果对患者明确目标实施合理有效的教育。对每个患者教育都需制定明确的目标,目标是因人而异,根据年龄、家庭支持、患者存在的问题而定,下次复诊时评估上次的目标有无实现[4,5]。此后,对每一例糖尿病患者一般进行1~4次的跟踪评估。出院后,患者若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电话与中心护士及时联系。
2.2.3患者联谊会可使患者更多地了解糖尿病知识,并打消因患糖尿病而产生的孤独感。一种最好的方法是与同样患糖尿病的病友交流。现在有很多地区成立了糖尿病病友自己的俱乐部组织。在这些团体组织中,你会遇到糖尿病病友也在学习患糖尿病后如何生活的问题。在一起互相学习,采用新的更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会做得既容易又有趣。如此改变生活和学习方式,对每个病友都有益,并为新的友谊奠定了基础。在这些团体中,许多糖尿病病友聚集在一起,比较他们各自的自我康复记录和交流他们各自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3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护理
不同时期、不同心理类型的病人采用不同的对策。糖尿病患者有以下常见心理状态。
3.1悲观、失望、抑郁心态由于此类患者多是l型青少年或2型经长期药物治疗疗效不佳者,需终生依赖外源胰岛素替代治疗。当他们得知没有根治的可能,或有的经数年至十数年满怀信心地积极治疗,最终药物失效,依靠药物维持治疗的希望破灭,常有一种愤怒的情感,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针对患者的心理情况,我们在做宣教时用亲切、诚恳的语言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让患者了解到DM目前虽不能根治,但通过合理控制饮食、适当运动、科学用药、保持良好的情绪可以控制病情,并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减轻其心理负担。以宣泄法使患者发泄愤怒的情绪,以升华法转移其矛盾心理,并且反复讲述DM的治疗前景并请恢复较好的患者介绍经验,消除患者悲观、愤怒和失望的心态,解除心理抑郁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必胜信心。这类患者情绪稳定后均很主动地配合治疗护理,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3.2恐惧、焦虑的心理由于糖尿病是一种难以彻底治愈的终身型疾患,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还会出现种种并发症,加上因缺乏相关知识或认识的片面化,一些病人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也在所难免。他们恐惧被截肢而成残疾人,恐惧疾患带来的难以想象的麻烦,更恐惧折寿和死亡。如有些病人发现其他糖尿病人患糖尿病坏疽或眼底出血时,就怕得不得了,紧张、恐恐惶惶不可终日,有的病人甚至夜不能寐,从而使病情加重。还有的糖尿病病人合并有末梢神经病变,肢体麻木、疼痛,也怀疑得了糖尿病坏疽,担心要被截肢,一天到晚把注意力集中在这方面,对肢体疼麻感觉特别敏感,甚至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学习,服药也难以见效。而其实,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其死亡率远比许多疾病都低得多。绝大多数病人的病情都渴望得到有效控制,病人中的长寿者也比比皆是。对以上所述的这类病人,可用转移注意式的心理治疗,这是一种把患者的注意力从疾病上转移到其他方面去,以减轻病情或使疾病转向痊愈的心理治疗方法,用言语诱导的方法说服和影响,转移其注意力,可收到单纯药物达不到的疗效。
3.3怀疑、拒绝和满不在乎的心理出现此类心理的患者多数为初发病且疾病症状较轻或无症状者,糖尿病早期患者一般都症状较轻甚至根本没有症状,有的还可能反常地“红光满面”,给别人一种“体格健壮”的假象。还有的患者误认为血糖高些对身体健康并无大碍,故对疾病采取“不以为然”的态度。还有的患者甚至怀疑医生诊断有误,拒绝改变饮食习惯和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服药治疗。还有些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之后,血糖成功地下降至正常水平,就自认为病已治愈而自行停药,并放松了对饮食的合理控制,也不注意劳逸结合,直到血糖急剧上升,病情变本加厉时才后悔莫及。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反反复复可能使得疾患更加难以治愈,甚至带来致命危险!这时可不与病人讨论病情,等待时机,可先不进入病人角色,但要告知患者家属如何照顾患者,主动关心患者,密切护患关系,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可请同病室的患者与其交流,通过发放糖尿病知识宣传资料、知识讲座及健康教育录像等,让患者逐步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明白它是慢性终身性疾病,需要坚持长期治疗。
3.4内疚、自责心理有的患者在认识到糖尿病与遗传相关时,便抱怨父母乃至祖宗八代怎么偏偏把病“传”给了自己。有的患有糖尿病的家长在得知子女也患上糖尿病后,深深的内疚感便油然而生,对于这类患者需用真诚的态度使之相信我们,让他把思想顾虑倾诉出来,让患者了解到DM目前虽不能根治,但合理地控制饮食、适当地运动、科学地用药、良好的情绪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并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帮助了解患者的实际困难,以减轻其心理负担,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使患者调适自己的不良心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我们运用温和的语言、熟练的操作、丰富的医疗护理基础知识取得患者的信赖,主动与患者谈心,合理提供治疗信息[6]。对病情变化、检查结果主动向其做科学的、保护性的解释,帮助患者重新树立治疗信心,用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感染和影响患者,促使患者克服厌世的心理现象。
3.5抗拒对立和矫枉过正心理这是两种极端化的心理。一些由于得病时间较长、并发症多且严重,而治疗效果又不明显的患者,很可能对用药或治疗失去了信心,最后自暴自弃地对医务人员采取不理睬、不信任、不配合的“三不”态度。有的患者为了更快地“降糖”,便过量、过频用药,或过度节食、过度运动,最后造成低血糖,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昏厥。第一种情况单纯心理治疗效果往往不佳,需用多种手段配合治疗。第二种情况可用化验单来说明问题,常可收到奇效。
4改善病人的情绪状态
糖尿病人心理治疗的重点是改善病人的情绪状态,克服消极情绪反应,帮助病人合理地安排生活和遵从医嘱。主要有以下方法。
4.1支持心理治疗通过解释、说理、疏导、安慰等,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以帮助病人消除各种消极情绪反应。
4.2认知疗法帮助病人对糖尿病基本知识的了解,消除不适当的预测、误解和错误信念。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
4.3行为疗法某些行为疗法技术可帮助病人遵从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计划,包括血糖自我监测,行为强化,行为塑造疗法等。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6:235.
2钱荣立.搞好糖尿病教育是提高和巩固疗效的基础.中国糖尿病杂志,1998,6(1):1.
3刘俊荚,董荣乔,吕璇.健康教育用于糖尿病病人的护理体会.河北医药,2004,26(5):442-443.
4SeleyJJ.10strategiesforsuccessfulpatientteaching.AmJNuts,1994,94(11):3-65.
5范丽凤,张小群,朱筠菌.糖尿病教育对接受胰岛素治疗病人的影响.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3):148-151.
6常恩荣.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心理护理探讨.齐鲁护理杂志,2005,11(5):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