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就业指导探讨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探讨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大学生就业指导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入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快速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变得越来越突出和重要。但是,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存在时间滞后、缺乏全程化教育、内容单一且落后等问题,难以适应就业形势和毕业生本身的需要。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新形势以及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并探索了解决的办法,以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参考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入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快速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来突出。据教育部统计,高校毕业生2004年为280万人,2005年为338万人(比2004年增长207%),2006年为413万人(比2005年增长22.2%),2007年为495万人(比2006年增长199%),2008年预计会突破550万人,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焦点。这就要求就业指导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1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

1)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迅速,待就业大学生群体增大,大学生初次签约率较低。2006年7月,由团中央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完成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2结果显示,截至5月底,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从2001年到2007年,全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由115万增长到495万,翻了两番多;2002年到2004年全国待就业大学毕业生人数从36.9万增长到69.6万;2004年毕业生的就业率是73%,2005年毕业生的就业率是72.6%,2006年毕业生的就业率与2005年基本持平。每年净增待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压力也逐年增加。

2)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2006年,16岁以上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劳动力资源增量有1700多万人,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2007年可增加就业岗位800万个左右,加上自然减员提供的就业岗位,预计2007年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比2005年增加100万人。

3)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加大。2006年全国劳动力供给增量中,约有60%是农村新增劳动力,其中绝大部分需要到城镇寻找就业机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十分艰巨。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工资待遇等要求比大学毕业生低,在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企业中较有优势。

4)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从地区分布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劳动力需求相对旺盛,而西部地区需求不足。从学历层次看,就业困难者主要集中在一般本科、大专和高职毕业生,重点院校、热门专业供不应求。多数新增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趋于下降,薪酬、福利减少。非正规就业岗位比重增加,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端服务业岗位不足。部分东部城市开始讨论人口控制政策,有可能造成东部就业空间的紧缩。

5)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加。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不断增加,登记失业率不断攀升。2004年上半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37万,登记失业率是4.3%;而在2002年上半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733万,登记失业率是3.8%;在1998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571万,登记失业率是3.1%。这些下岗分流人员在工作经验、技术能力方面都较应届大学毕业生有优势。

2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不到位,观念落后。《高等教育法》第59条规定:“高校应为其毕业生和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这说明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高校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受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及长期的计划体制的影响,不少高校缺乏对就业指导内涵的正确认识,对就业指导“指什么?”、“导什么?”了解不够。虽然面向学生的就业服务平台基本建立,但大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就业指导就是传达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并就业信息,举办招聘会,为毕业生办好就业手续等,造成了就业指导的“实用性”和“简单化”。

2)就业指导时间滞后,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大学生就业指导是通过了解市场需求,传递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明确职业目标,挖掘自身潜能,激发学习动力,掌握适合自身特点的择业方法,尽可能地提供就业服务,从而使毕业生找到适合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职业,以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但是,我国目前还处于以毕业班学生为对象的“第四年指导”状态,国家要求的“全程化指导”局面还未形成。据中国人民大学近年进行的一项调查,目前52.9%的高校在大四才进行就业指导,只有17.6%的高校从大一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工作还主要是短程化就业指导。由于就业指导教育时间安排明显滞后,大一、大二的学生有时间和精力,想听就业指导课却没有计划安排,到大三、大四有课程安排了,却又要忙于考证、考研、找工作,没有精力来认真听。

3)就业指导机构力量薄弱,专职人员与毕业生比例悬殊。在发达国家,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对于大学生就业起到了主渠道的作用,例如美国70%的大学毕业生是通过学校就业工作部门的服务找到工作的。这样的效能是依靠健全的机构、完备的设施和一大批专业人才而实现的。但是,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无论是机构的设置,还是设施条件,抑或是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其力量都是比较弱的。尽管教育部曾多次要求高等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就业机构,并且配备足够的专职人员,但是由于近年来高校的连续扩招,致使毕业生人数急剧攀升,而专职人员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国各高校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悬殊,绝大多数在1:800以上,有些学校甚至达到了1:1500,这离教育部要求不低于1:500的比例相差甚远。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就业工作专职人员与毕业生人数比多在1:200左右。

4)就业指导教育形式单一,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所采取的还是传统的单纯的课堂授课形式,或举办各种专场讲座,邀请一些专家和企业老总传授面试技巧,形式比较单一。但是毕业生在就业时所面临的是人生的多重选择,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和心理不适,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状态分析有机结合起来的个别咨询辅导。

3加强和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1)明确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既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就业指导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注重的是对人的教育、培养和塑造,就业指导不仅包括了择业的指导,更深层次上还涵盖了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价值取向的教育和毕业生就业素质的培养,这是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就业指导工作,使得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能做到既符合个性特征,也符合社会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高校领导要重视就业指导工作,明确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把就业指导工作提升为“一把手”工程。就业指导人员要在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学生自觉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全的职业概念,培养大学生自主择业的能力,使大学生能主动根据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个人能力及职业价值观进行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2)就业指导要全程化,要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就业指导全程化,是指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进行有关就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并将这种教育和指导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让大学生自始至终关注就业前景,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实施自己的成才计划和就业计划。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从入学到毕业,每学年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各有侧重,形式多样,贯穿始终。对于大一新生,应着重就业形势的认知以及职业生涯的认识和规划,同时结合专业思想教育,进行适应性的指导和养成教育,让他们初步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帮助他们明确专业方向,建立和巩固专业思想,认清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态势,找到正确的奋斗方向,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及将来的出路。对于大二、大三学生,应着重基本技能的培养,让他们对涉及就业方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专业发展前景,了解专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和技能,使他们学好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培养多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增强适应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人才的要求,使学习目标更为明确;引导学生依据个人实际情况和发展志向,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计划,有针对性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对于毕业生,重点应围绕就业形势、政策、方针的宣传和择业技巧的指导来进行,引导学生主动收集、筛选信息,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做好择业的心理准备与调适,从容面对挑战,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然后进行创业。

3)建立强有力的就业指导机构。教育部(2002)18号文件指出,高校要建立独立的专门就业指导机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比例不低于1:500。因此,高校要在机构、经费、人员、场地给予就业工作充分保障。要设置就业指导机构,配备专职就业工作人员(1:500的比例),按毕业生人数核拨专项就业经费(将学生全部学费的2%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在硬件设施上,建立用以供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交流的多媒体洽谈室、容纳300人左右的信息室(可用于网上招聘)、个别指导室或心理咨询室、资料室和学生档案室等,使就业指导机构具备就业指导、咨询与培训、整理和市场需求信息、办理毕业生就业手续、职业倾向测试、职业生涯指导和心理辅导、组织供需见面会与接待用人单位、就业市场调研与预测等职能。

4)加强师资队伍培训,保证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在当前就业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指导教育任务繁重的局面下,就业指导教师的素质十分重要。教育部(2002)18号文件指出:“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高校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创业指导等方面的知识,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热爱就业指导工作,具有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熟悉有关劳动就业法规与政策。同时,他们还应有敏锐的形势判断与预见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5)要面向市场,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就业指导的社会化。要使毕业生有较好的职业选择,以达到人职和谐匹配的目的,就必须要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因而努力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收集相关信息资料,为学生打造就业信息交流的平台,已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首先加强毕业生的实习和就业基地建设,保证毕业生拥有诸多的择业机会。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与用人单位合作,设立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基地;与政府人事部门和人才市场合作,建立人才培养与就业基地,帮助学生了解人才市场的信息,引导毕业生到人才需要的岗位就业。其次要广泛开拓就业市场,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主动上门走访企业,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广开就业渠道。通过多种渠道向企业和用人单位介绍和推荐自己的学生,向用人单位传递人才信息。高校在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还应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作为转变办学理念的工作来抓,按照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宽口径、厚基础专业方向的要求,不断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超级秘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