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当代大学生医学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特征分析
1.由“一元选择”转向“多元选择”。在封闭的、单一的社会文化和道德背景下,人们在价值选择上只有统一的标准和基本原则:大公无私、为人民服务。然而,在文化开放的现代信息时代,价值形式复杂、多元,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内容和形态表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一是价值评价的双重标准,认知标准和实践标准不一致。当代大学生习惯用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去要求别人,对自己却往往采取利己主义价值标准;二是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日趋多元化的个人选择中,传统的价值观受到挑战,过去的“舍己为人”、“舍小家为大家”的价值选择难以达成共识,既注重个人,又兼顾集体,不危害他人的前提下最大化的追求个人幸福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推崇的价值选择。大学生的人生设计也是多视角、多方位的:有的以学业为目标,有的以从事社会活动为目标,有的以赚钱为目标,有的对未来发展没有目标,得过且过。然而,多元的价值取向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困难和问题: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追求和实现过程难以操作,很难达到一种平衡,造成实践性功能的降低;在现实性道德生活中很难直接、快速地对自身的社会化成果加以科学的评价。
2.由“关注社会”转向“关注自我”。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所谓的“个人本位主义”。“个人本位主义”把抽象的、孤立的个体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强调个体价值,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在价值主体上由“关注社会”到“关注自我”,由狂热的理想主义转向务实的现实主义,由过去过分强调国家、社会转向关注自身的发展。“个人本位主义”是对传统社会主流道德价值体系的叛离,这导致许多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再盲目崇拜权威,不再盲目服从长辈,他们崇尚自主自立,强调个人奋斗,注重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3.由“崇尚理想”转向“注重实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过去被认为天经地义的价值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价值规律得到重视,象征物质利益的金钱有了正确的定位。人们的价值观更加务实,追求物质利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然选择。同时,也出现了“以利益为主导”的价值观念,冲击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形成了社会转型期又一价值冲突———利益和道德冲突。对物质利益的过分强调,导致了人们精神世界的旁落,社会缺乏一种文化精神与价值理性的支撑。人们越来越关注利益而忽视道德,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着“道德滑坡”、“行为失范”、“信仰危机”等现象。突出表现在高校里:少数大学生过分追求物质利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精神追求,注重实用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目标实现。
二、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首先,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市场经济发展激发了就业市场的活力,增加了社会人才需求,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较好的就业条件和环境,毕业生在个人事业发展和薪酬待遇上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和机会。另一方面,市场化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过多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和自身价值的体现,大学生的社会奉献意识正在逐渐淡化;在市场机制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价值由市场价值体现出来,只要按照市场需要进行培养,“短、平、快”实现市场效益,忽略了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同时,部分医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意识不强,事业发展和薪酬期望值过高。在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医疗卫生行业薪酬高、工作条件好和技术水平高的职位严重稀缺,但是据调查,90%左右的医学院校学生却把自己的就业目标锁定在大中城市、等级医院、国有医药卫生机构,导致了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这是造成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有的毕业生为了好择业或者择好业放弃就业机会继续深造,“啃老族”、“宅男”现象在医学院校毕业生中也有体现,受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逐利性的就业观制约着就业愿望实现。其次,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着教学与实际相脱离的情况。一方面,特别是高校在扩招以后,学生数量迅速上升,虽然近几年国家政策的调整有所缓和,但地方院校为了学校生存和扩大影响度仍然保持着不断增长的趋势,内涵式发展还远远达不到,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要求严重脱节,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被长期挂在“嘴边”。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背负着职称压力和科研压力,无法把精力全部投入到教书育人上,甚至部分教师受市场经济影响只是把“教师”岗位作为纯粹养家糊口的职业,远没有达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境界。这直接导致了医学毕业生对于社会现实的判断难以有真实的依据,出现自我价值判断偏高的误区。
2.主观原因。在校大学生正是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学校培养“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与现实急功近利、短视行为形成巨大反差,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确定性使大学生对社会的理解浮于表面、趋于幻想或停留于理论,对社会的实质内涵理解不够,造成了虽身处社会,但又“雾里看花”,形成了追求虚华、不尚务实的心理特征。表现在择业上就是对个人能力水平认识不足,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发生冲突时,价值取向摇摆不定,优先考虑个人得失,数以百万计的医学毕业生蜂拥而至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大医院,最缺医少药的边远地区、农村、社区无人问津,虽然国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人才到西部、到基层的优惠政策却收效甚微。家庭教育是影响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直接因素之一,医学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还深受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值的影响,家长对子女的高期望值一方面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另一方面也有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的支出与回报的计算,这种高期望值直接导致了毕业生不愿意去基层、去边远地区就业。
三、对策分析
1.政府不断完善就业政策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个社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一个民族的未来。各级政府要从严规范就业市场,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到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消除就业歧视,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投入,加大支持和鼓励的力度,引导医学毕业生到缺医少药的基层、社区、边远地区等。此外,政府还应建立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大学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并给予相应的救济。同时,对未及时就业的毕业生,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依托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加强分类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明确人生方向,规划人生航程,对人生事业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院校应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为依托,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有计划、分层次的开展系统化、全程化、个性化的分类就业指导,合理、科学的规划大学生生活和未来发展方向。一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重点是入学教育和专业介绍,使学生了解职业去向、职业特点和在社会中的地位,确立未来职业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对二年级、三年级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和职业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他们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面,培养多种能力和综合素质。对四五年级医学生,结合见习、实习,积极引导学生转变角色,树立社会责任意识。高校要通过人才素质测评、职业测评和心理测评等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帮助毕业生确定专业方向,巩固专业思想,及时修正就业目标,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宣传、分析就业形势、政策,转变毕业生狭隘的就业观念,关注自身发展、不必拘泥专业对口,选择和医疗卫生行业有关的宽泛职业也可大有作为,为毕业生做好考研、参军、报考公务员等政策咨询;根据毕业生都在实习点的特点,利用网络迅速快捷的招聘通知,结合科室情况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
3.当代大学生坚持正确价值取向,树立科学就业观。个人的价值最终要通过他的社会价值体现出来,特别是作为特殊专业的医生来说,其职业本身就赋予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崇高性,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是最高的人生价值。如果一个医学毕业生认识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也许可能成为一方名医却绝不可能成为一代名师。首先,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正确的处理好国家、集体、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确立恰当的择业期望值,科学的规划人生目标,把满足国家社会的需要和发挥个人的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结合起来。其次,把专业对口和职业选择灵活性有机的结合起来,职业的选择不必拘泥于自身专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身体的健康和自身的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专业的临床医生,“医生”的职业选择范围越来越宽泛,比如报考卫生管理部门公务员、医药营销、保健师、营养师等职业,“医学生就业难”“难”就难在都拥挤在大医院、大城市,如果主观的人生需求与现实社会条件不符或不适应,必然会增加成功的难度,如果放眼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健康事业,“医生”这个职业可大有作为。总之,大学生就业教育不仅是做事之法的教育,更是做人之道的教育。新时期,在医学生择业过程中,应引导他们把不断进取的人生追求、强烈的责任心和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结合起来,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和意志品质的培养结合起来,形成正确、科学的就业价值取向。
作者:张晋吕振波单位:滨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