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医学生生态道德培育思考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医学生生态道德培育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医学生生态道德培育思考

〔摘要〕首先分析了美丽中国视域下强化医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其次分析了美丽中国视域下医学生生态道德现状及医学生生态道德缺失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美丽中国视域下强化医学生生态道德培育的对策建议:加强顶层设计,促进生态道德教育进入国民教育体系;增强维系力量,构建全域覆盖的生态道德教学体系;加强制度建设,构建生态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美丽中国;医学生;生态道德;顶层设计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充分彰显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生态化转型和绿色化变革。为此,十八大要求“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和“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1]。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首次明确要求“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2]。生态道德作为一种新型道德,是人类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所应具备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正确看待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协调发展。生态道德拓展了道德的范畴,承认了自然的内在价值性、主体性和文明性,肯定了自然存在和发展的“权利”,明确了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在生态文明建设业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理想的新常态下,生态道德应尽快纳入道德教育的范畴并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之中。医学生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其生态道德素养直接关系着个人的道德修养。因此,加强对医学生的生态道德培育,提升其生态认知、生态认同和生态责任,既有助于促进医学生医德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又有助于引导其成为传播、弘扬、引领、践行生态文明的生力军。

1美丽中国视域下强化医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重大意义

1.1是适应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呵护生命的现实需要

维护人类健康、呵护生命是医学的神圣使命,但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由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的疾病不断增长,如由水污染、土地污染、大气污染等导致的各种疾病的高发以及SARS病毒、艾滋病毒、埃博拉、黄热病、H1N1流感病毒等病原体的肆虐导致的疾病,无一不是威胁人类健康、危害生命的巨大杀手。医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疾病挑战,现代医学模式的生态诉求越来越强烈,将生态纳入现代医学模式的观点已逐渐得到诸多学者的认可,如刘典恩、李艳梅、何裕民等都先后表达了这一观点[3-5]。在此背景下,“生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呼之欲出,并将成为引领未来医学发展的基本模式。在“生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人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理念、思路和方法等都将发生变革,如在确立疾病形成的原因时,不再将诱因仅仅归结为由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也将包含生物、心理、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多种因素,与此相应的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理念、范围、技术手段等都将扩展到自然生态领域[6]。由此可见,“生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仅拓展了医务工作者认识疾病和健康的视野,还将重塑其对自然生态的价值取向和伦理关怀,不仅关心人类自身的安全和健康,还将关注人类所处的生态、生活、医疗环境的安全和健康;不仅注重维护人类的心理平衡、体内生态平衡和社会生态平衡,还将致力于维护整个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这对预防和控制某些生态疾病、增进人类健康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因此,强化医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有助于医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在未来的医护工作中能够更加尊重自然规律,避免过度医疗行为,更好地关爱人类健康、呵护生命。

1.2是提升医德,塑造美丽医生的内在需要

医学生作为生命的守护者,更应具有高尚的医德,可谓“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因此,医德教育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永恒主题。强化医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提升医学生个人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重要途径,是新时期医德教育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将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对人类生命的伦理关怀扩展到整个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伦理关怀,把人类生存发展权利与自然生存发展权利统一起来[7];将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从强调现实个人利益延伸到人类乃至整个地球未来的利益,把维护人类安全健康与维护地球其他生命及生命支持系统的安全健康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观念[8],促使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新境界,促进医学生真正成长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生。

2医学生生态道德现状分析

围绕生态道德的定义,本文主要从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道德行为规范两个方面剖析医学生生态道德现状。

2.1生态道德意识

通过笔者近年来的教学提问发现,几乎所有的医学生都能意识到生态环境破坏对人类健康、生存和发展的危害性及生态文明建设、生态道德培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对生态文明、生态道德相关知识的关注程度和知晓程度并不高,绝大多数医学生依然把生态文明建设简单等同于生态环境保护,对生态道德的概念、内涵及生态文明理念等认知不足,对自身目前及将来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过程中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具体职责认识较为模糊。

2.2生态道德行为失范现象

相对生态道德情感和认知而言,医学生遵守生态道德规范的情况不十分乐观。医学生对能源资源的节约意识较强,但自律性不高;对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率较高,且回收率较低;对绿色环保产品的关注不够,消费力不足;对废弃物的处理方式粗放,分类处理率低。

3医学生生态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3.1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体系缺乏

生态道德教育至今仍未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与各级教育相适应、相配套的生态道德教材体系、课程体系缺乏,医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无法接受到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生态道德教育应作为一种新型道德规范而成为国民教育的新使命、新内容和新要求,高校应承担这一使命,在德育过程中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但目前医学院校生态道德教育也尚处在一个探索阶段,没有课程化、系统化、专业化;生态道德培育还面临着教学体系缺失、师资力量不足等诸多困境。

3.2生态道德维系力量薄弱

生态道德属于道德的分支,需要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内心的信念来维持。2006年,本着“构筑国民心灵生态屏障,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普及生态道德研究成果,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等宗旨,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正式成立;此后,北京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天津市生态道德促进会、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及其他省市的区域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先后成立,通过网络宣传、会议研讨、成果展示、基地建设等多种形式开展了系列生态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全社会范围来看,生态道德教育尚未形成合力,社会舆论导向作用不强。另一方面,多数家长由于从未接受过正规的生态道德教育,对生态道德知之甚少,加之对过分关注医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忽视道德培育,因而不能给医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态道德家庭教育、引导和监督。而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社会舆论导向的不足导致医学生内心生态道德信念也不强,自律作用较弱。

3.3生态道德教育制度缺失

生态道德教育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文明制度,是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保障,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应有之义。然而,当前无论是有关生态道德教育制度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安排都较少涉及,与生态道德教育相匹配的考评制度、监督机制、奖惩机制、师资培训制度等的缺失,导致生态道德培育的目标和任务不清、实施教育的组织机构及主体责任缺失、师资力量缺乏、严重阻碍了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

4美丽中国视域下强化医学生生态道德培育的对策建议

4.1加强顶层设计,促进生态道德教育进入国民教育体系

一要尽快修订和完善生态道德学科体系设置,组织相关专家编写高等学校生态道德普及教材,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并制定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切实保障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得以贯彻落实。二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进一步强化生态道德相关知识,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增加生态道德观、生态审美观及生态法制观等基本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增加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等生态哲学原理,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增加生态文化建设、生态价值观、生态科技观等,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增加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及政策动向等的专题教学[9]。三要在现有的医学伦理学课程中,补充和完善生态道德的相关知识。

4.2增强维系力量,构建全域覆盖的生态道德教学体系

根据十八大提出的“全面贯穿”与“深刻融入”的基本要求,必须将生态道德理念全面贯穿和深刻融入到学校教育、家庭引导和社会监督的各方面,构建全域覆盖、全程覆盖的生态道德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各种教育因素的协同推进作用,切实提高生态道德的维系力量。在学校教育中,要将生态道德内容贯穿和融入到医学生的专业教育、临床实习、第二课堂活动、日常管理、校园文化及校园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全员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网络育人、环境育人的有机结合。为此,要尽快构建生态道德教育资源综合信息网络平台,鼓励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生态道德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医学生规划绿色、和谐、幸福的美丽人生,大力倡导适度、低碳、绿色环保的生态消费模式,努力创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美丽校园。同时,学校要适时对家长进行生态道德宣传普及,引导家长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绿色低碳环保公约,帮助孩子养成节约、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鼓励支持孩子利用节假日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强化医学生的生态道德责任意识。

4.3强化制度建设,构建生态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

一是要健全生态道德考评体系。生态道德教育是医学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体系可参考现有的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坚持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知识与行为评价相结合、自我与他人评价、学校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综合评价医学生生态道德素养,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的学籍管理,作为个人、班级、院系等评奖、评优、入党等的重要考核指标。二是要制定师资培训制度。将生态道德全面融入高校党政领导培训、青年教师岗前培训、骨干教师研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全面提升教职员工的生态道德素养。三是要制定鼓励开展生态道德相关研究的制度。以“深化研究、提高认识、反哺教育、普及理念、建设美丽中国”为原则,通过设立激励机制,鼓励支持开展生态道德的相关研究,以提高对生态道德的认识、促进生态道德教育、普及生态道德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确保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5-06(01).

[3]刘典恩,杨瑞贞.生态医学模式:后SARS时代的选择[J].医学与哲学,2003,24(11):27-29.

[4]李艳梅,王娅敏.对生态医学模式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5,4(5):339-341.

[5]何裕民.医学应该走向生态———关于医学模式的再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9):11-14.

[6]崔瑞兰,赵荣波.人类健康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医学与哲学,2014,35(2A):12-15,50.

[7]于淼,于景艳.科学发展视阈强化医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215-1217.

[8]杨娟,冯泽明.生态伦理对医护道德发展的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2):231-232.

[9]邱高会.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消费模式的建构[J].绿色科技,2015(1):309-312.

作者:邱高会 蒋静 单位:成都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