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语文多媒体教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国家教育部制定颁布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开阔学习的视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现代教育技术是21世纪推进语文教学现代化所必须充分利用的、十分重要的教学工具手段。顺应时代要求,先进教学手段的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越来越明显。它以新颖的形式,强大的功能,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相对于传统的黑板、粉笔对学生的吸引力更是可想而知。作为21世纪的教师,我们应该主动学习并运用这一现代科技的教学手段,同时也应清醒的认识到语文多媒体教学应用与实际教学存在的还不太和谐的因素,更应该坚持扬长避短,勇于钻研实践,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语文多媒体教学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现在相当一部分老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流程过于哗众取宠,浮于形式,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程序化、简单化,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不能为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参与、创造的空间,展示学生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多媒体教学过程如果过于程序化简单化,也就不利于鼓励学生发现、探究问题,必将导致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泯灭,必将使教育以新面孔走老路。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这个资源,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中推动语文学科在教育观念、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上的变化。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具体应用上应该考虑怎样在学生自主性学习上发挥作用,激发他们的热情,张扬他们的个性,如果不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育实际上也失去了它的真正作用和价值。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确保教学质量的核心,钱梦龙先生说过:“学生的学习过程虽然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但无论这个过程如何特殊,学生始终是认识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在他们的头脑里进行,旁人是无法代劳也不必代劳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授课情况改变教法、思路甚至内容,其灵活性有目共睹,可多媒体一旦设计好了程序就不能随便改变,教师成了“播映员”,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更有的教师因为初学,操作起来手忙脚乱,与学生的交流也就“省”了。师生的互动受到阻碍。师生情感交流产生隔膜,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来汲取知识,掌握读书的方法,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那么教学过程也就是学生主体性推陈出新、获得诠释的过程,它要求学习主体——学生,完全敞开自己,并倾注进全力的生命意识,最终达到教师和学生交融和同构。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运用不当或使用死板,只能是一种呆板的概念化的教学模式,完全失去了师生双边活动的及时性、交互性特点,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参与意识。无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甚至在学生还没有思考之前,就已经强行剥夺了能动主体性的权利,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受挫,从而整个教学过程也由此变得单调机械、枯燥无味,学生根本得不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世界的建构,不能促使个体情感得到健康和谐地发展,这不能不说是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大失误。我们认为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应该考虑以下三个重要理论的研究应用,主体性教育理论、互动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有普遍的意义,特别对多媒体技术制作和应用上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重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自主的构建知识结构。那么素质教育理念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讲,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教师要认识到所有的学生都是有价值的人。在多媒体应用中就要给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学生的个体活动构成了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学生主体性的存在是教学活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机。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存在,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个体的一切认知和情感活动,都是基于自我主体的选择。而教师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个体的主体动机,从而使这种动机需要具有强烈的个性主体化特点。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表现在其创造性上,互动过程中有机结合在一起,极大地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怎样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帮助和促使学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呢?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教师教学的过程不是把制作好的课件内容按照教师的意愿“演示”给学生,尤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产生自我的内部需求。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体现,我们认为首要的前提是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主动探究的需求,积极地进行探索。例如,在制作《再别康桥》多媒体课件时,运用了低缓忧伤的背景音乐,在肖邦小夜曲音节的波动和旋律中细细体会徐志摩依依惜别的深情。品味诗歌轻盈的节奏,解析诗人离别康桥时此起彼伏的内心感情,我们仿佛听到诗人用脚尖走路的声音。注重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情感流动,运用饱含深厚情感的教学语言,利用多媒体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图、音、文交互的特点,再现了《再别康桥》一诗中洋溢立体动态的优美意境。用心设计几个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参与意识,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此外,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考虑学生的动态性、不对称性、流动性和发展性特点,摆正自己的位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演示的节奏,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也不能实现真正现实意义上的“互相”交流,由此,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无法得到体现。
2、互动理论
互动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联系,教学过程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也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所以学生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钱理群先生曾经对语文教学说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过程,其实是人的一种生命的运动。而语文教学,又是一种特殊的语文活动,这是有明确、自觉的教育目的,有指导的语文活动。在教与学的双向运动过程中,学生潜在的能力包括语言的能力得到激发、释放和提高,教师的创造力也得到激发,成功的语文教学必然是老师与学生两个积极性的充分调动,达到师生双方的精神的升华”。由此,我们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教学内容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主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考虑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坚持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活动,给学生以最大的自由空间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而目前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大多数教师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先由教师预设好教学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按照固定的步骤一点点演示和播放,缺少互动的交流,这其实仍是一方强行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忽视了学生活动的自我要求和需要,甚至扼杀了学生主体的自我意识、自我觉醒、自我创造的动机。然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结果成功的表现在,学生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超越自我而获得崭新的个性化理解体验。学生自我的主体活动是任何人替代不了的,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活动是无效的活动。语文教学多媒体应用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意识。这是是语文教学多媒体应用思想基础。考虑学生的实际和知识的结构与体系,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要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积极地调整彼此特别是自己的行为,从而有意识地营造与建构积极、适宜的师生互动,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我们多媒体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置高质量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之中,学生在问题情境之中主动参与,不知不觉中萌发了参与意识,培养了参与精神,形成了参与能力,从而对问题的解决产生着积极的效应。高质量的问题设置要求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同时要注意以下两个环节的设计:(1)把握切入点,体现创造性。问题的切入市教学过程的前提,也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在切入问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特点和当前知识水平,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2)理清知识点,立足主体性。这是教学过程的互动。知识点理清的过程,教师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