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语文素质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在2002年6月的常熟市初一语文期末试卷上,有一道语言运用考题:“找出画线短语中不协调的两个并加以修改。①成年累月的战事,②动荡不安的政局,③经济的不断衰退,④每况愈下的社会治安,⑤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使阿富汗人民生活没有保障,生命受到威胁。”
巧合的是在7月的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上,出现了同样的题目,画线的五个短语完全一样。
作为该份初一语文统考卷的命题者,我感到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扩展问题的认识得到了一次成功的验证。当初命题时正是考虑到阿富汗问题受到普遍关注,便根据有关材料编写了该题,以体现时事新闻与语文学习的密切关系。
而时下,许多教育工作者似乎陷入一种困惑之中:抓了素质教育,便降低了应试能力的培养;提出应试教育,又犯了素质教育的大忌,真是左右为难。其实,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可以两者兼顾的。我们可以让语文学习不断向社会生活纵深处扩展,让学生的应试能力随着语文素养的提高而提高。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技能之间并无必然的矛盾。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教育家张孝纯提出了“大语文”的观念,即语文教学范畴、领域的扩大化与宽泛化。张孝纯先生把语文教学概述为“一体两翼”——“一体”指课堂语文教学主体,“两翼”指语文课外学习和社会语文教育。我认为无论是从传统意义上还是从现代社会发展角度上来说,“大语文观”都是站在语文教育制高点上提出的语文学习方略。近年来,“大语文观”已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在认识到“语文源于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基础上,开始努力实践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接壤。过去那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旧教育正在转变为着眼于培养学生应变能力(也包含应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教育。这一重大变化不仅可以从人们发出的“语文越来越灵活了”的感慨中得到确认,也可以从中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上得到证实,更可以从教育部制订的指导性文件中得到指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可以说社会上处处有语文,生活中时时可以学语文。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开放策略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堂语文学习,更要重视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和言语实践。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能时时留意生活,处处体察生活,自觉地品味生活,并善于总结生活,这样才能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提高语文学习效率,逐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与此同时能更好地适应中高考改革新趋势,提高国家选拔性考试中的应对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素质与应试能力也可以看作语文教学的“两翼”,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定能使其比翼齐飞。
下面结合今年各地中考中出现的部分新题,侧重从八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一、留意广告、宣传标语
现代社会里,广告无处不在,为某些专项活动而制作的宣传标语也随处可见。这里面涉及到的语文知识丰富多彩:既有词语的选用,也有语体色彩、感情色彩的变化,又有修辞格的讲究,语言表达技巧等等。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对典型性的广告、标语加以研究。这方面的试题近年已被广泛采用。例:[2002河南卷]“如今,广告不知不觉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商品广告、求职广告、公益广告……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铺天盖地而来。这些广告中不乏精品,但也有令人啼笑皆非之作。请以‘我最欣赏的一则广告’或‘我最讨厌的一则广告’为题写一段话。”这样的试题指引学生分析身边生活,便于发挥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有目的地考查了学生说明的条理性和议论的准确性。又如:[2002苏州卷]某旅游景点有一则告示——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除了你的记忆/什么都别带走,这则告示告诉游客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它写得好不好?为什么?面对这样的考题,学生须认真思辨,迅速摄取主要信息,在逆向思维中揣摩、感悟语言,才能明白告示是在提醒游客文明游览,不留下垃圾、不损坏公物等,并对告示的用语作出正确的评价,理解在不同的场合,语言运用的特殊效应。
二、关心时事新闻
例:[2002常州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的内容。“据报道,在5月31日韩日世界杯足球赛揭幕战中,首次涉足世界杯决赛圈的塞内加尔队制约了中场一向强大的法国队,中场队员迪奥普在比赛进行到30分钟时攻入一球,最终以1∶0战胜上届冠军法国队,爆出了世界杯赛历史上的一个大冷门。”该份试卷上还有两道根据《人民日报》(2002.5.26)刊登的有关“华航空难”的消息编写的题目。这类试题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考核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时事,适当评议,中学生也要“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地关注、思考那些随着时展而呈现的热点问题,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平衡、交通管理、社会治安、经济改革、反腐倡廉等新话题以及一些突发事件,从而达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又在语文学习中体验、认识生活的目的。
三、品味对联文化
对联文字简约、含义隽永、平仄协调,读来琅琅上口,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化样式,被外国人称为“汉语言文学中最美的文字”。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对联是春联,多张贴在门上。其次为装饰联,常见于名胜古迹处,或文人雅士的书房卧室等。此外还有专用联及交际联等。对联字数虽有限,但也需确立中心、选材组材,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调动各种修辞手段。学生若能细加揣摩,一定可以逐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
这方面的试题也屡屡可见。例:[2002绍兴卷]从“白玉长堤路”和“镜湖水如月”中任选一句,写出与之构成对偶的句子,内容上要体现乡土特色。[2002成都卷]下面两副对联所指的作家分别是谁,将其姓名、作品集写出。⑴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⑵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远,唯有几篇新乐府;苏州怀刺史,湖山之边,尚有三庙旧祠堂。这些试题,考查了学生平时的积累以及运用修辞的能力,开启了他们灵活运用语言的智慧。
四、阅读文学名著
这里的文学名著所指向的是课外阅读。其实这一点无须赘述,课外的广泛阅读理所当然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延伸。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够不上说反复的历练的,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新课程标准规定初中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今年的中考试题中已对此作出明确的反应。例:[2002黑龙江卷]结合你的课外阅读,回答问题:⑴“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的什么故事?⑵“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这首诗揭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美玉无瑕”指的是。[2002沈阳卷]斯威夫特是英国十八世纪著名作家,他创作的小说《格列佛游记》共分四卷,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其中三卷的主要内容。
优秀的文学著作无不闪耀着人文光芒,照亮人的心灵。尤其是处在社会思想多元化的今天,教师更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名著,感悟人文情怀,陶冶情操,塑造人格,使优秀的文化精髓在心中积淀,最终达到“知言养气,读书美身”之美好境界。
五、感悟名言警句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起始年级便提出明确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名言警句是对生活事理的哲思妙悟,是对世态风情的真知灼见,它凝练简洁,意蕴深厚,既充满智慧理趣,又饱含生活气息。浓缩着人情事理的名言警句不仅能陶冶人的思想情操,而且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正如晋代陆机所云:“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可见文章须有言简意赅、隽永精辟的警句贯穿其中,才能使主旨突出,文意、文辞有所依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