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人际关系发展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不可避免地与各式各样的人相互往来,不断地受他人的影响,也不断地影响他人,从而形成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和维持起来的。人际关系的质量对青少年的学习态度、自我意识、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研究认为:学生行为习惯的初步形成时期是在小学三年级前后,中学时期是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形成的跨度时期。对中学生人际关系特点的研究和总结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青少年学习态度、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学习成绩的提高。作为一名教师,面对的是学子,从起初的全身心的投入:爱教学、爱男生和女生、爱学生的创新与叛逆,到现在的钻研与改进,形成朋友般协作,母子般深厚情谊。我们始终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猛然一天,一位学生对你说:“老师,别对我那么好,行吗!”才发觉,爱也有成为负担的时候。十三四岁的年龄,是危险的年龄,而作为同学们的朋友的我,要引导学生们正确认识自己,难!由此笔者对山区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发展进行了思考,以期与同仁商榷。
一、中学时代的师生关系特点
从认知水平看:初中生已经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老师,他们开始客观的品评老师行为。同时,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性也在不断地发展,这时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采取高控制的方式进行师生交流,必然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每位学生的心目中都有一两位值得钦佩的老师。中学生所喜爱的老师一般具有知识渊博、授课水平高、热情和蔼、关心学生的成长、有朝气等特点。他们对自己喜爱的老师做出良好的行为反应。同样,在心理上,他们对自己不喜爱的老师的各种意见基本上都持拒绝态度。对初一的新生来说,老师代替父母掌管奖惩的权力,而且也是各方面知识的权威源泉,因而,他们对老师充满崇敬和期望。初二的学生,青春期心理特征——封闭性与开放性越来越明显。这种开放性的表现之一就是对知识的广泛吸收。他们涉猎各种领域,从书籍、报刊、大众传播、媒介中吸取知识,充实自己。因此这时,他们对老师的信任有所下降。他们已经进入了心理断乳期,青春期心理使他们更信任同年的伙伴。初二又是学习的关键期,有些学生学习跟不上,出现厌学的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感到紧张、恐惧、单调和枯燥,单纯的应试教育压迫着学生,要求平等的欲望越来越强,对老师的信任程度会更低,与老师冲突明显上升。进入初三,学生渐渐成熟,基本上形成个性,容易集中精力冲刺成绩,心理上有自己的独立性,能明辩一定的道理。从上述可以看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对学校积极的情感态度,与同学形成积极的情感关系。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学生产生孤独的消极情感,这种情感,在学校环境中表现出与老师、同学关系疏远,攻击性强等特性,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而造成违纪、辍学等心理障碍现象。
二、中学时代家庭关系特点
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冲突首先发生于学生与父母之间。年幼的时候,孩子感到害怕,遇到新奇事物时,总是向父母等成人寻求保护和帮助。这表现在对父母的依赖性。学生进入中学后,就进入了特殊的环境,他们不能每天和父母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父母的感情逐渐淡化,与教师和同伴之间关系逐渐上升。家长们一般能够满足学生的日常需要,多数家长在平时没有时间关注孩子,即使是周末团聚,也很少和孩子一起玩耍,矛盾和情感也就淡化。随着学生的成长,他们的自我意识加强,不喜欢过多的被管教和干涉,而越来越喜欢探索外在的世界,喜欢与同伴更多的交往,并建立良好的关系。他们产生了以独立性需求为核心的各种新需求,这些需求无法与父母及其他成人的关系中获得满足,学生就开始与父母产生冲突并伴有分离的倾向,开始摆脱父母等而朝向同伴交往。中学生的家长应注意保持与中学生的良好关系,积极反馈调整、和平交流。有的父母应及时与老师联系,与学生沟通,才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三、中学生的伙伴关系特点
中学生总是喜欢三五成群,志趣相投,交往频繁,关系融洽,或同学同乐,或同学互助,在各种活动中,他们能获得快乐和友谊。首先,学生的集合有背景、性格的相似性。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聚的同学不仅有着共同的志趣,性格上往往也相似,而且在中学生这种不涉及利益且比较单纯的交往中,他们的性格是否一致是很重要的。寄宿的学生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他们时常小聚述说对方的苦闷和分享对方的快乐。其次,学生伙伴中常有一个领袖,这领袖是他们在某一项活动中具有特长,而且有号召力,能反映出他们一群的典型特点。再次是同性伙伴与异性伙伴的交往中,男生与女生的表现不一样。女生更多的比男生喜欢互吐心声,进行自我表露,更多的关注人际关系。男生主要对活动和成就感兴趣,男生对社会的角色表现与女生不一样的看法。同时由于在生理上女生比男生多数成熟较早,女生比男生更注重友谊。
对这三者关系的思考,使我们在教学中能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找出学生表现出的各种行为并准确地加以分析,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促进学习进步,促进人格健康、健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