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语文高考作文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认识,我们可以把整个语文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它是由学校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和社会语文教育三个子系统构成的。树立生活语文观,就要求语文教学,要以课堂语文教学为核心,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开放性语文课程体系,把语文学习过程辐射、延伸到学生的课余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近生活,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而且由于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贴近学生生活,能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最终能在工作、生活中恰当而熟练的表情达意,这就要求我们要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从而使封闭的、语言文字等的教学变为开放的、生活化教学,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改变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窘迫境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学生成长为“社会人”的时间,加快人才成长的步伐,以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的这种以适应社会前进需要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依然指明着前进的方向。它明确要求我们改变过去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使语文教学真正活起来。只有在教学中加强与生活的结合,才是真正的教育。
而做为教学的最终极的高考作文,在命题题材上也开始摆脱以往的纯粹议论的桎梏,开始走想生活,贴近生活,将广阔的生活纳入考试的视野,让生活贴近了教学,贴近了考生。近几年高考作文所包含的思想观念,可以归结为“时代、科学、人文”三个方面。有的命题更多的体现着时代意识、时代思潮和时代特色;有的命题更多的得只于科学热闻、科学前瞻和科学精神;有的命题则更多的采用才同的人文理念、人文诉求和人文积淀。公德、信念、人文、风度、礼仪、亲情、素质、才智、荣誉、乐观、仁爱、修身、奋进信息、竞争、财富、发展、和谐等都是高考可能命题的趋势。
2001年全国卷的作文题目“诚信”一经公布,人们普遍认为,这次作文题目有新意”。一些高三语文教师颇为赞誉这次作文题目,他们表示学生们都能理解到风趣寓言中蕴涵的深刻意义,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从中还能透视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我认为,这个高考作文题出得相当有文化品位和思想内涵,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考生在回答,每一个社会成员对此都应该进行一番思考。诚信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人的生命是多重的,基本上分为生理生命和道德生命两重。有生理生命而无道德生命,人就不成为其人,而流为禽兽;有道德生命而无生理生命,道德生命亦无法实现。道德是调整人与自然、社会、人际、人的心灵和文明间融突而和合的原则的总和。在道德的范畴内,诚信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了诚信,那么这个由人组成的社会就失去了根本。
总书记提出“以德治国”,应该说是切中时弊,有着很强的针对性。诚信是道德范畴中最重要的内容。美国里根时代的教育部长贝纳特,用“同情、友谊、责任、工作、忠诚、自律”六种道德构建了一本《美德书》,书评家曾经建议,让这本书像孕妇指导手册一样,每个孩子人手一册。这一方面说明诚信等美德的重要,另一方面也说明诚信教育的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是教育的产物,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人生的面貌也会不同。因此说,诚信,在2001年,不只作为了考卷的一部分,它引发了全社会对道德建设的呼唤,更成为大众教育的一部分。
2002年的全国卷“心灵的选择”向我们的考生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他人的利益重要,还是自己的利益重要?为了祖国是不是该牺牲个人的利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不是要坚持?
心灵是一个人的根,人们的观念在心灵深处徘徊而升华;心灵是一个人的灵魂,人们的举动因为心灵这个灵魂辗转而改变。
面对人生的一次次选择,我们应始终保持一种纯洁高尚的心灵、一种炽热温暖的心灵、一种坚毅不屈的心灵,我们要像那位登山者一样,伸出援助之手,用身心去温暖他人,做出正确的选择。“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在几千年前的孟子面对心灵的选择,毅然发出了舍身取义的呐喊,是心灵的选择激发出了先哲的思想火花,这将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古训。舍弃自私,选择高尚;舍弃奸诈,选择诚信;舍弃小我而完成大我……这才是人们从心灵、从灵魂的大无畏的选择。
这个题目,从人类最根本的利益取舍角度,再次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古老而显示的问题:面对选择,我们该怎么办?他所涉及的内容不仅超出了道德的范畴,还如一把解剖刀,让我们的心灵在挣扎中苏醒,在痛苦中新生,“文以载道”的目标,在考场中再一次得以重申。
2003年的“智子疑邻”是情感的偏私,人与他人的情感丝线骤然断裂;城市的铁门隔离了风景如画的自然世界,也隔离了朴素的乡村情感;欲望的旗帜肆意飘浮,心灵的世界填满了金钱、虚名……驱逐了“真”情;是谁在风中哭泣?是情感遮蔽了认知?还是蠢动的物欲萎缩了认知?面对这个题目,考生应该有很多话可说的,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一种不良社会现象,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看问题不能凭感情亲疏来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如果考生能把题意理解到这一步,基本上就不会跑题了。而学生要理解到这有点就必须要求平时生活中要有较高的认识水平。只有认识水平高,才能审准高考作文题,准确理解这则寓言传递出的寓意。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这就告诉广大考生,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材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要找到合适的材料就必须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对生活的认识愈透彻,对生活的体验愈真实,写出了作文就愈深刻愈有生活的气息。所以说,作文,其实是在做人。
2004年的高考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人情味浓了,命题思想指向本我与生活,其导向在于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检验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自主性强了,对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宽广的操作平台使他们有了一显身手的余地。审视自我、关注社会、思考人生成为作文的主题。面对一群从小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小皇帝”,怎样才能让他们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紧随时代步伐而不至于过分脆弱,怎样正确面对人生中的失败与挫折,成了人们关心的一个话题。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对挫折,每个人反应各不相同。有的人怨天尤人,说上帝不公,怎单单给他许多痛苦?因此而一蹶不振,天天耷拉着脑袋,活得疲累而被动,甚至一辈子再也直不起腰来。有的人却把挫折当作生活对自己的考验,勇敢面对困难,并能总结经验,爬起来后站得更直,对自己更有信心,脱胎换骨,更加顽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对挫折的耐受能力,也考验了一个人的素质。面对挫折,要勇于面对,执意扩大痛苦于事无补,乞求别人的同情能解一时之痛么?用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才是生活的智者。
纵观高考作文,从2001、2002年对诚信与道德的期盼,到2003、2004年对情感与本我的思考,作文命题愈来愈贴近社会生活了。“文学既人学,语文既生活”的这一理念在考场的继续深入推行,必将让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关心生活,从而让语文课回归到最本质的家园——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