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语文表象训练教学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语文表象训练教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语文表象训练教学

一、教学困境产生的原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引入心理学中的表象这一概念,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困境。

表象的心理学定义为“在物体并没有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所出现的该物体的形象”。表象一定是形象的,就像看到、听到、触到的真实的物体一样,具体可感。大部分表象可以与语言互译,如“直径三寸的硬红圆球”可以变成视觉表象。但语言表述表象有局限性,比如,肉眼能分辨的红颜色有五十多种,却不能用语言一一说出其中的区别。表象运动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结果可以用语言来表述,但其过程不能被抽象思维所代替。

由此来看“寻言以观象”的教学环节,其心理过程就是左脑的语词编码变成右脑的表象编码,变成切身感受的过程。顺利完成这个过程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左脑输入的语词在右脑可以找到对应的表象,二是语词编码与表象编码熟练地转换。我设计了一个调查问卷,以了解学生表象积累、表象与语言互译情况,结果显示:小学阶段,51.3%的老师没有布置过一次观察作业,只有5%的老师具体指导过观察方法,25.7%的学生对观察感兴趣。学习课文时,只有10%的老师让学生把描绘性的语言变成头脑中的形象加以想象。学生观察得少,导致表象积累少,左脑中的词汇在右脑找不到表象与之对应,学生当然读不出形象了。阅读课轻感受重分析,导致学生表象与语言互译能力差。阅读课上让学生读出形象,读出真情实感,当然就勉为其难了。

二、语文课上的困境

基础教育阶段语文阅读课文中包含了大量形象。《周易》中说;“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阅读教学中,“寻言以观象”就是把文字中包含的情景想象出来,变成自己的切身感受。

以朱自清散文《春》为例,其中有一段话描写春风:“‘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一边阅读一边想象:调动触觉想象迎面吹来轻柔湿润的春风,调动嗅觉想象闻到风中的泥土味、青草味、花的香,调动听觉想象听到鸟儿婉转的曲子、牧童嘹亮的短笛,调动视觉想象眼前是春天的繁花嫩叶……再调动全身感官来体会春天生命勃发的气氛,体会“酝酿”的意味。一边想象形象,一边组织语言,俨然“舒活舒活筋骨”,漫步在春天的田野上。这是一种美的享受,令人陶醉。

然而教学中的情形却是:学生无法把文字描绘的形象解读出来,词语、句子激发不起联想和想象。他们读得认真、读得整齐,就是读不出形象,读不出感情。多媒体虽然可以播放《春》中繁花嫩叶的图片,但也有不足之处:一是限制了学生个性化的想象,二是无法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中感受语言形象的第一个步骤无法顺利实施,教学陷入了困境。

三、把表象训练引入语文课堂

表象训练是在脑中重复回忆事物的形象,达到提高形象清晰性、准确性,获得“内心学习”效果。其操作过程在于使被试者全身放松、合目,产生以神经过程抑制为特征的放松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会出现两种变化:一是因机体松弛,主要的外部感官封闭使身心能量消耗降低,几乎停止一切有形的肢体活动,进入新陈代谢过程的能量储备阶段;二是在机体放松、能量恢复的基础上,使人脑皮层处于高度敏感状态,对特有的言语暗示信息具有较快的接受能力。目前表象训练多在体育训练中使用,教育领域尚不多见。笔者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了为期五周的表象训练教学实验。

实验班为初一年级的一个班,因为初一学生年龄在13岁左右,心理学研究表明他们的思维结构中形象思维仍在发展,仍起重要作用;而且初一年级课文以记叙文为主,课文内容形象性强,需要想象形象,也适合想象形象。

表象训练过程为,让学生闭目听音乐放松,然后一边听朗读一边想象形象。放松方法:把渐进放松法和东方静默法相结合。具体要求是:端正坐好,双脚叉开与肩同宽,含胸收颚,头正肩平;双手放在腿部,掌心向下,微微闭眼,面带笑容;全身放松,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自然呼吸。放松的口诀是:不用想、不用劲儿,舒舒服服坐一会儿。

表象训练的朗读内容来自课本和课外书籍两个渠道。

我们使用的课本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实验期间学习了第三单元的四篇课文:《春》《济南的冬天》《山中访友》《秋天》;第四单元的三篇课文:《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蛔蝈》。学习每一篇课文的第一节课,都先让学生闭目听音乐放松,然后闭目听课文朗读,要求尽力想象课文中的形象。

以《济南的冬天》为例,第一课时,先让学生闭目听音乐放松。舒缓的音乐声响起,学生端正坐好,面带微笑,闭上眼睛。用语言引导学生由上至下放松身体各个部位。学生默念“不用想,不用劲儿,舒舒服服坐一会儿”。放松时,学生的身心状态逐渐发生改变,他们变得平静安宁、注意力集中。音乐快结束时,我对学生说:“老舍先生30年代在济南度过了一段幸福生活。他认为冬天的济南是个宝地,一切山水都是美的。现在,老舍先生带领我们来到冬天的济南,请你闭上眼睛听朗读,想象一幅幅图画,亲眼看看济南的冬天。”然后开始朗读课文。读完之后,让学生睁开眼睛,说说看到些什么画面,在课文中把描写这些画面的句子、段落找出来,再自由读一读,想一想其中的情景。然后让学生交流最难想象的句子、最美的景色,发现学生有难以想象的情景,就引导他们联系生活经验组合画面。比如,“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学生想象起来困难,于是就让他们先想象蓝天,再想象银色的雪山,最后把两幅图组合起来。“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可以引导学生把冬天地面上枯萎发黄的草色,“贴”到凹凸起伏的山坡上,白雪飘落,山坡“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风儿吹花衣动,这样,这段话“翻译”的表象就组合成了。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简单表象组合出新的复杂表象。如此把全文读过,想过,才开始分析课文。

学校每周有两个语文早读时间,实验班每周利用一个早读时间,闭目听音乐之后,闭目听课外读物朗读。听过的内容有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球王贝利自传的节选、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为了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在五周的实验时间里,每周布置一项观察任

务,要求学生每天写观察日记。观察的主题分别是树叶、日出、远山、田野和云。观察日记的写作要求是:用语言描述事物的外貌,让别人读了你的描述能想象出事物的模样。

实验结束之后,为了解实验班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具体感受,我让他们写了学习感受。根据学生的感受,归类整理形成《表象训练教学效果调查问卷》。问卷共28道题,许多题目使用了学生的原话。问卷使用了五点量表,共1~5个评定等级:完全符合、相当符合、符合、比较符合、不符合,依次给5、4、3、2、1分。28道题分为8大类,每类由2~6个题目组成,这些题目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分别是:激发阅读兴趣、表象唤起及表象清晰度、调节心态、情感激发、促进理解课文、促进感官开发、提高记忆力、提高学习兴趣。把每一类题目得分的平均值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激发阅读兴趣4.27、促进感官开发4.26、提高学习兴趣4.02、调节心态4.01、表象唤起及表象清晰度3.96、提高记忆力3.68、情感激发3.64、促进理解课文3.56。可见,表象训练的突出效果是激发阅读兴趣和促进感官开发。另外,还可以唤起清晰的表象,激发学生真正而强烈的情绪体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阅读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础。培养阅读能力应该围绕“提取文章思想内容”这个中心分几个步骤来进行,“寻言以观象”把描述性的文字变成目见耳闻的感受,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步。形象思维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不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都忽视它。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重分析轻感受。表象训练为改善目前学生想象不出形象的状况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方法,有兴趣的教师不妨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