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语文课堂网络教学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语文课堂网络教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语文课堂网络教学

一、开放语文课堂,在娱乐中学习。

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效度。在教学《雨后》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创设了在阳光的照射下,“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犹如海洋一般的广场处处波光粼粼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寻找雨后快乐的欲望。继而,引导学生欣赏同龄人在雨后嬉戏追逐的快乐,此时,学生们眼里闪出羡慕、激动、兴奋的光彩,很快与图中孩子们的快乐感情融为一体。《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教学中,整节课,我将学生带入一个新奇的野外探险活动中。所有的学习任务都被我巧妙地设置成探险任务,分四关,等待着学生一一闯过。这种形式,给学生带来了惊喜,闯关的过程既惊险又刺激,每成功闯过一关,学生脸上那兴奋的神情,那自信的眼神,那涨红的笑脸都在告诉着我:我们好快乐!自始自终,学生的情绪高涨,兴致勃勃,在轻松的氛围中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二、拓展阅读范围,后积薄发。

厚积才能薄发。没有一定的阅读数量,就不可能形成语感,不可能形成丰厚的语言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缺少根基和土壤,个性化阅读也就会缺少深厚的文化基础。《有趣的生物的共栖现象》教学中,生物共栖的奥秘无穷无尽,课文中只例举了三种,怎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事先在网上搜寻了更多的有关生物共栖现象的图片和文字,做成网页,学生在这里可以浏览到更多的生物共栖现象。不仅如此,我还为学生提供了好几个有关生物共栖的网址,将学习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让学生尽享网上冲浪的乐趣,汲取更广泛的知识,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有时我常常邀请学生帮我一起备课,这并非是我不备课了,而是我意在调动学生主动阅读的一种手段,让学生在寻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中长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上《圆明园的毁灭》,课前让学生搜集了大量有关资料,对圆明园有了更深的了解。上《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课前让学生搜集大量有关战争带给人民灾难的图片、文字等,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就渐渐对战争的残酷和对人们的伤害有了深刻体会。多媒体的信息表现形式更是强化了学生的阅读需求,促进了多角度积极地学习探索。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相比较,它从注重积累转向搜索,从注重品味转向选择,从注重内省转向交往,从注重经典转向大众,这种信息的获取方式更利于个性化感悟和思考的薄发。

三、感悟语言文字,获得美感。

语文这门学科它更注重的是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无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内容变成有声有色的动感的画面图象,创设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或氛围,激发他们的想象,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审美共振,帮助他们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同时受到美的熏陶。《雨后》教学中,教室里回荡起欢快的音乐,我邀请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和广场上的孩子们共享踩水的乐趣,,孩子们尽情地读,尽情地踩水,教室似乎就是广场,课堂似乎成了雨后的乐园。《西湖的绿》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西湖的满湖烟雨,山水迷蒙,感受到西湖的古木参天、苍翠欲滴,感受到西湖的满池新荷那蓬勃的生机,我将西湖的风光影片、图片串接起来,再配上悠扬的音乐,制作成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页面,学生可以随意点击进入自己喜欢的西湖胜景。欣赏着美丽的西湖图片,聆听着悠扬的音乐,朗读着诗般的课文,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被西湖的绿,西湖的美深深吸引住了。

四、展开联机讨论,突显个性。

网络中便捷的论坛形式更可以促进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使得学习不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过程。我们可以不受限制地索取共享的网络资源,我们也可以方便地把自己的信息到网上供大家共享。当学生把自己独到的阅读感受体验诉诸于网上后,教师就要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感受,这既是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的需要,也是给其他学生以启迪的需要。在网络课堂中,学生不但可以根据交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口头交流,其他学生有意见,即时发表看法,从而产生“短兵相接”的讨论氛围,体现传统课堂讨论的优势。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无声无息”的联机讨论,在同一单位里,全班学生可以针对对方的阅读理解,点击打开论坛板块,同时互相发表各自的评价,大大缩短传统课堂中讨论的等待时间。如在《放弃射门》一课中,学生围绕“福勒到底应不应该放弃射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说福勒应该放弃射门,因为体育竞赛的宗旨是友谊第一,不能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而置他人生死与不顾;有的却说,体育的魅力就在于竞争,失去了竞争的比赛会显得暗然失色……大家争先恐后,都想一吐为快,这时网络平台的论坛板块“你辩我驳”一栏就起了大作用了,同学们不仅可以在课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后也可以互相切磋。正是在这样的互动、交流、争辩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他人理解、思维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修正认识的启示,进而取长补短,突显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