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林院校语文教学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林院校语文教学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林院校语文教学

一、农林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和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师资力量薄弱。主要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教师队伍不稳定;二是任课教师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三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尚需更新。有教师认为大学语文课极难教,需要教师十八般武艺俱全。也有教师认为大学语文课极易教,说这门课是大拼盘、大杂烩,只需点到为止,所以满足于蜻蜒点水,浅尝辄止。而实际上真正要教好大学语文课,需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要吸引住学生,就得在教学上求深、求精、求新。因此,农林院校大学语文课师资队伍亟待加强。

其次,基础必修课的地位时有动摇,教学中的随意性较严重。有些院校借口专业教育要求高、任务重,实践性教学所占比重增大,纷纷挤占大学语文课时,致使它被挤到名存实亡的境地;有些院校用实用主义的眼光看待大学语文,在教学内容上取其一隅,以偏概全,在专业教学计划中,以应用文写作、文秘写作、商务写作之类取代大学语文。学时安排很不稳定,时多时少,时开时停。长期以来,由于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偏差与错位,致使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因此,严重影响着农林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再次,教学质量偏低,教学方法趋于陈旧。有人认为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方面的能力;有人认为在于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更多的人则认为是为学生所学的专业服务,教学内容只需与专业对口就行,等等。正是囿于这些片面的认识,在教学上则把大学语文视为中学语文的继续,基本沿用中学语文课的通常教法,教师没有新思想传导,教材也是“已嚼过的馒头”,上课形式与中学如出一辙,毫无新意可言,甚至还不如中学的语文吸引人,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受挫,其结果与素质教育的初衷完全相悖。

大学语文教学要适应新形势、摆脱危机,惟一的出路就是改革,而改革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正确认识大学语文在农林院校教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职能。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林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质量,这是由农林院校的行业特质所决定的。由于学科、专业的特点,全国农林院校大都远离市区,座落在郊县,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信息闭塞,文化气息不浓,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语言修养的自我提高;农林院校生源多为农村考生,受教育条件、环境的制约,文化素质教育存在先天不足,知识结构单一,有比较大的欠缺;在农林院校的学生中,理工类考生占很大比例,语文知识、语言能力相对薄弱;农林大学生毕业后大多又是在农村或农业基层单位工作,是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加强农林大学生的语文修养,提高其综合素质,不仅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及农民的脱贫致富,更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

近年来,农林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之所以出现令人担忧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大学语文自身的问题来讲,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在课程设置上农林院校的大学语文沿用了别的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区别专业特点而开设内容一致、难度相同的语文课程;在教学中,农林院校的教师太注重知识讲解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忽视了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正如北大教授钱理群指出的那样,“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精密,这就导致了学科的专业化和技术化,导致精神的平庸化与冷漠化。”。显然,这样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是不能适应农林院校学生的实际需要的,它直接影响了大学语文的实际效果,因而农林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农林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就是要通过自身挖掘,克服现有弊端,在遵循大学语文教育和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农林院校各专业学生的特点,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切实做到既不把大学语文看作是单纯的基础课和工具课,因而片面强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不忽视教材中那些对学生思想教育、审美意识培养有积极作用的内容,为提高农林院校的教育质量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二、农林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中与外语、高等数学等并列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作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无论在哪一类高等院校中进行大学语文改革都必须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改革不偏离正确的方向。同时,农林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作为农林院校教学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还必须遵循农林院校教育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发展趋势,在突出专业特色上下功夫。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它固有的特点,决定大学语文课知识面涵盖着文、史、哲、科四个主要领域,涉及语言学、文字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因此教学中必然以听、说、读、写、思、辩、行等能力培养为落脚点。这样,对大学语文课教学目的的构想,必须突破原来的单一性、工具性、技术性的思维模式,而从基础性、综合性、品位性的层面去确立。沿着这一思路,我们认为农林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在于:紧密结合农林院校教育的性质和特点,一方面要拓展并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加强他们的语言表达、阅读理解、逻辑思维、审美鉴赏、写作等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要突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紧密结合起来,适应农林院校教育实际的需要,突出专业特色。这种专业特色主要表现在:各专业学生要有较高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掌握较多、较深的有关中外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化修养的要求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三、农林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构想

农林院校的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农林院校中开设大学语文课,也是造就人才、培养人文精神的需要,这就要求把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阅读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文化素质结合起来。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应突出农林教育的特点,构建一个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方面都具有农林院校特色的语文教学模式。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

大学语文的课程体系是为普通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培养“通才”所编写的,农林院校教育需要的却是培养“专才”的课程体系,现阶段没有适合“专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我们只有利用原有的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改革性的运用,才能使农林院校的语文教学具有专门性、针对性。作为农林院校语文学科的教师,要想走在课程体系改革的前列,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清醒的头脑、敏锐的眼光和创新的意识,重新构建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为其改革确立明确的目标。

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改变过去大学语文不分专业、不分层次的状况,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情况,开设不同系统的大学语文课程;其二是在语文能力培养方面,减少单纯的理论讲解,注重实际能力的训练,兼顾听、说、写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扩大教学素材的选择范围,既要借助文学作品,也要通过其他方面的文字材料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和中西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把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具有时效性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比如,选择一些反映农林科技最新发展的科普材料,或者最新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的优秀短篇小说、散文等,让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又拓宽了知识面。

课时和课型的改革,必须正视大学语文教学课时逐步减少、基础课为专业课让路的现实,我们要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专业的实际,结合各农林院校专业的具体情况探索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开辟出一些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讲座课,如生态美学、农林工艺、科技写作、园林建筑艺术等课程,使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知识交融,开辟大学语文的第二课堂,充实和丰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农林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就是要在结合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遵循语文教学基本规律、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规划设计出一个完整的大学语文教学系统,并在实践中反复验证、及时调整、逐步完善。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农林大学生毕业后大多是在农村或农业基层单位工作,承载着建设新农村的重大责任。而农村的观念相对固守,作为未来农村发展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就要求他们更加具有创新意识以带动农村观念的更新。大学语文不像理科类课程,公式的一成不变使得授课方式也有一定的程式,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发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结合文学作品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大学语文课堂应该尽量运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并让其自圆其说,探寻新的思路。当然,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课堂等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反应者和知识的接受器,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增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他们的创造能力。

其次,可以通过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是人类精神的载体,其中有丰富的情感、深厚的人文、心灵的感动、思想的震撼。大学语文所讲授的内容是中外古今名家情感的结晶和升华,是用文学的艺术形式,以情感人,使欣赏者在情感力量的推动下,潜移默化地走向自我完善。针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这一独特性,教师可以适当改变教学形式,比如将课堂搬到室外,在风景宜人的场所让学生诵读《春江花月夜》等古典诗词,这样能让他们更真切地体会作家的情感意绪,并与之进行心灵、情感的交流对话,同时关照自我,引起共鸣,在理解他人的基础上,得到情感经验的积累和心灵世界的陶冶。

(三)考试方法的改革

考试不仅仅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是评价和推动教学的一个手段。如果不认真学学语文课程的学生也能混过考试关,那就会使更多的学生不重视大学语文的学习。现今,学生学习计算机、外语、高等数学的积极性很高,认为大学语文“用处不大”。如果能探索一种好的考试方法,既能促进素质教育,又能使学生自觉重视大学语文,无疑对大学语文教学是个推进。

一直以来,传统的考试形式是书面闭卷考试的形式,应该肯定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形式,但也有片面性,很难把一个学期学过的内容全部测验出来。长期采用这种考核方法,容易走向应试教育的误区,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程度也不能作出全面、客观的判断。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丢笔记”就是这种片面性的真实反映。因此,要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来改革考核办法。作为一门人文类的课程,大学语文应该既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应把平时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练”的情况给予一定比例的分数,如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出勤情况应占综合成绩的40%乃至更多,期末成绩则占综合成绩的60%左右。期末考核则采用口试与笔试结合、课堂内与课堂外结合、闭卷与开卷结合等形式,认真考查学生的全面表现,避免仅凭一张试卷定成绩,力求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水平。这样做的结果既激励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练”的热情,又有利于达到各种能力培养的目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以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综合考查方式代替书面闭卷考试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应该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办法,既能培养学生自学、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又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判断。

摘要:大学语文课程对于农林院校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较强语言和写作能力,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学语文教学却存在着诸多问题。要适应新形势、摆脱危机感,惟一的出路就是改革。农林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就是要通过自身挖掘,克服现有弊端,在遵循大学语文教育和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农林院校各专业的特点,以课程体系改革为中心,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式,为提高农林院校的教育质量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农林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