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语文教育的难题总结分析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为一种应试训练,显然,这种弊端不只表现在语文课上,而且目前学校的通病,只是在本应最具有人文性的语文课上,这种畸变尤其令人触目惊心。
当代中国语文教育中,最缺乏的就是人真实、自由的精神。而真正的母语语文教育,本质是以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为表征,以培育人的个性、人的自由精神为根基的教育。
一、问题表现的方面
第一、求统一,禁绝个人语言、多元解读,定制统一的公共话语套子让师生共同使用。师生的表达(说写),有大体统一的套子:主题统一要求,理想、爱国、奉献、积极、上进为主。选材统一要求,写人,以各行各业先进人物或工农兵为主;写物,青松、石子、小草等为首选,它们的一致特点是坚强、普通、平凡、顺从、听话、不求索取、默默奉献。教材上的动植物很多带有过强的政治色彩,如燕子,是《海燕》,迎接暴风雨,是无产阶级战士的象征;松树,《松树的风格》,是奉献者的象征;杨树,《白杨礼赞》中是北方农民和民族的象征;《天山景物记》、《风景谈》也带有极其浓烈的政治色彩。实际是庸俗社会学的文艺理论和写作理论的残留,如此这般,日久天长地面命耳提,一节课一节课地熏染,学生就学会了根据不同的场合,揣摸不同的人的需要,说顺耳的话,甚至假话、套话,而不是说自我真实体验的话。孩子的精神被纳入一个个早已准备好的套子之中,天南地北、城市乡村的学生作文,都如出一辙,你很难见到极有个性的文章。孩子们有着千万张不同的脸孔,却有着大体一样精神套路、言语方式,大体一样的大脑。学生个性就是如此泯灭的,学生的“精神底子”就是如此坍塌的。从这个意义上,不客气地说,有些语文教师,不但没有成为语文学习的导航人,反而成了扼杀学生独立自主的自我精神的刀斧手,成了独立思维、独立言语的禁锢者。
第二、求神圣,蔑视真实的人生、人情,有一种“圣化”、“升华”情结。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是我们社会大力倡导的思想。然而,这些思想,在不少语文教师的理解中却变异了、“伪圣化”了。不少教师把这些思想,同学生自我个性的多姿多彩、精神的自由舒展、童稚纯真的率性情趣、生活的丰富多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言语对立起来:集体与个体对立,爱国与爱家、爱亲人对立,阶级性与个人情、亲情对立,大情与小情对立,等等。总之,同真实的人的基本生活愿望相对立,与跃动发展的人的现实生活相脱节,与真实人的精神自由、个性自由相背离。也就是说,不少教师对“高尚、健康、先进、有意义”的理解,对以上思想的理解,已经在几十年极左话语的潜移默化中,打上了“伪圣化”的烙印。“伪圣化”,成了几代语文教师的耿耿情结。析文解诗,教导学生写文说话,动辄往“主义”上靠、升华,学生稍有率性言语、个性意念,就可能被一些教师轻率地判为“不积极”、“不健康”、“无意义”、“不深刻”、“偏激”。“积极”、“进步”、“健康”、“深刻”、“有意义”等诸多真正的人文价值范畴,应是每个社会、每个成员的基本的价值规范,是每个人都应有的理想精神追求,是一种理想的至高目标。但,一、不能滥用这些概念,不要动辄指斥孩子不积极、不进步、无意义等;二、几岁十几岁的中小学生的写作与说话,应以生活化、平民化、率性为主,以真实和真切为高,以孩子所能有的精神体验为基本限度,切不可拔高,尤其不可用伪神圣、伪崇高,去取代孩子们生活化、平民化的具有独特个性的语言表达和精神体验率性地写生活、朴实写自我、不假虚饰地描摹与诉说,这本身就是神圣、崇高、庄严!第三、无视人的精神存在、人文涵养、人文积淀、人文价值之于语文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把语言教育降低为纯粹语言形式的技术操作手段;把深具人文精神内涵的语文教育异化成纯粹语言文字训练;把强调教师心性涵养、强调教师人文底蕴的语文教育,化简为几课型、几步法、几段式的纯粹程式化的操作。语文教育可以划分成几课型、几步法、几段式,这有利于具体操作、经验推广,但这种划分,只是一种外在表征,不是语文教育的根本所在。成功的语文教育,依赖于执教者丰富的内在涵养、深厚的人文底蕴、过硬的基本功力。杰出的语文教师正是凭着这些,才深入到言语作品的内蕴、学生的心灵,才把语文课上得出神入化、荡气回肠。假如没有这些东西垫底,那么越玄妙的所谓课型、方法、段式,越不过是“花拳秀腿”、“绣花枕头”。但现实中,一些教师舍本逐末,醉心于创编自己的几课型、几步法、几段式,语文教育界也过度“炒作”这些东西,以为这就是教育的灵丹、语文教育的真谛。其实,课型、方法、段式的“繁荣”,绝非语文教育界的幸事,说透了是一种“学术泡沫”,是学术心态“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典型表现。语文教育少不得这些东西,但绝不能强化和推崇这些东西。几十年来中国语文教育质量不高,现状堪忧,操练成风,就跟几代语文教师群体上人文底蕴不厚、内在修养单薄有着最为根本的关联,今天的当务之急是弃末回本、返朴归真。
二、“人文精神”的真正涵义是什么
对此相当多的人没有真正理解,不但反对“人文精神”的人不理解,甚至连频繁使用并呼吁“人文精神”的人也并未真正理解。他们不把“人文精神”当成思想、政治、情感、人格的教育,其实,“精神”和“思想”是两个相联系而又截然不同的概念。“精神”又叫“意识”,多是感性、灵动、活跃的,是人的生命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必要性,每人必有;“思想”多是理性、板滞、凝固的,是精神的高级阶段,是人的本质的充分性,不一定每人都有、必须有。前者多是私人性的,后者却往往是他人性的甚至公共性的。“人文精神”就是真实人的真实精神、自由人的自由精神、个性人的个性精神,是一种平民化倾向的个人生命精神。它以“人”反对“神”,以“真”反对“伪”,以“俗”反对“圣”,以“个人性”对应“公共性”。它坚决反对把语文教育异化为政治、思想的教育,更反对把语文教育异化为工具化的“技术”操练。它认为语言就是人的精神、人的生命,不是工具,语文教育就是一种精神教育、一种生命塑造,语文教育本身就是用“语言”构筑人的精神世界、构筑人的生命本身。许多人反对人文精神,就是混淆了精神与思想的基本区别;有的人主张人文精神,也是混淆了二者的区别,试图以思想教育纠偏语言训练。在以上意义上,我们应该在语文教育中张扬人文精神。超级秘书网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诚然,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个手段,语言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但是,片面强调工具性,是不恰当的。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主要蕴含于汉语言文字中,语文课程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随着人文主义的回归,更有语文教学、实践的经验教训,使人们认识到忽视语文的“人文性”,必将使语文教学走入惟理性教学的误区。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语文教育改革之方向,即突出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把语文教育真正变成陶冶学生思想情感,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为表征,以培育学生的个性、人的自由精神为根基的教育。第一、语文教育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文作为母语教学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第二、语文教育要强化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内容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发扬人的真实、自由的精神。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2]语文课程标准.写作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