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语文教育中阅读方法的研究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语文教育中阅读方法的研究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语文教育中阅读方法的研究论文

一、阅读现状

1.重架空分析,轻有机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硬是把思想内容和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分割成“两张皮”,常常是重视思想内容这张“皮”,而抛开或忽略了语言这张“皮”,结果造成了内容和形式的脱节,成了架空分析。重教师讲轻学生练有的阅读课,只要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没有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只有教师的讲,没有学生的练,这样的阅读,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倦,懈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主观能动性被扼杀。

2.重公式化模式,轻多样性。有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几乎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开始是介绍时代背景、注音、解词、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等程序,这种模式化的阅读教学思路,往往使学生昏昏欲睡。

3.重肢解课文,轻整体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过分强调对字、词、句、段的分析,而忽略了对整篇文章的整体分析,结果把一篇完整的课文,分析得零零乱乱,抓不住文章的上下联系和整体脉络。

4.重肤浅分析,轻深沉理解思考。有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芝麻绿豆鸡毛蒜皮的问题提了一大堆,整个阅读一问到底。有些问题一出口,学生对答如流,用不着思考只要顺着课文往下念,直至连念都不用念,只是回答“是”或“不是”就可以了,而对文章的深层含义却缺乏理解和思考,使学生只能理解文章的皮毛,学不到真东西。

5.重空泛议论,轻自读理解。讲解议论文时教师注重空泛议论,大谈什么“孔乙己之死”、‘如果我是老师“等,不注重学生的自读理解,缺乏对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指导。

6.重逐段分析讲解,轻巧妙设计。由于长期受传统阅读教学法的影响,不少教师经常采用逐段分析理解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其结果容易产生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使学生丧失阅读的兴趣;而忽略了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一些能带动全文、学生饶有兴趣的问题,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从而提高阅读水平的作法。

二、阅读现状产生原因

1.对待施教对象,认为学生低能。持这种观念的人认为教师总比学生高明得多,学生只有经过教师的讲述才能理解课文。因此对学生总是这也不信任,那也不放心。不但讲解课文直讲得唇干舌燥,就是自读课文也讲得不厌其烦。这实在是过低估计了学生。作为教师,要教好学生,首先要了解、熟知学生。山东着名特级教师董衡在《难忘三节课》一文中说:“(这些十二三岁的学生),记忆力强,思想敏捷,活跃,好发问,好讨论,喜观察,善模仿,求知欲强。……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善于启迪其智慧,活跃其思维,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启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他们就会越学越聪明,创造力就会得到培养和发展。”许多本来很活泼聪明的学生却越教越笨的事实,不难看出,低估了学生,教不得法,满足不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势必抑制学生智力的发展。

2.对待教学目标,追求讲深解透。认为讲读课文有别于自读课文,教学要求自然高得多,要体现“讲”的特点,通过“讲”让学生理解得越深越透才越好,即所谓“挖掘要深”,“分析要透”。受此观念支配,讲起来就很难收场。一篇课文,字词句章、语修逻文、思想内容、写作方法、风格技巧,本就包罗万象,加之有的教师总喜欢挖掘所谓“微言大意”,因此课文的内容越讲越多,过重地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实际上,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对讲课文内容精心取舍、突出重点、合理安排,做到适量、适度,才会使学生学习得更好。

3.对待教参资料,抱“本本主义”。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参考书上的分析、阐释、解答,都已成定论,是考试拟题的依据和试题的标准答案。若不将这些内容详加讲述,学生就不可能准确地理解课文,考试也不会取得好成绩。这种对教参抱“本本主义”的态度,是如今“讲风太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如何看待和使用教参,确有研究的必要。我们认为,“教参”只是配合教材的辅导用书,只能参考,不能照本宣科。教参的内容不全适用于每一个教师,教师只能利用教参的有用价值,努力挖掘自己的教学潜力,进行创造性劳动,立足教材,即着眼于书中的知识点,更重要知识的运用。机械地搬抄教参并要求学生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结果不仅使语文课堂变成教师的讲堂,而且过重地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因此,教师不要把教参的作用看得过重、过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树立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应对策略

1.增强育人意识。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特别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挥教材内在的德育功能。教书和育人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语文教师必须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优化育人环境和育人手段。

2.更新教学思想。这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必须端正教学思想,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唯考是从的非正常局面。其次,必须目中有人,阅读教学必须要发现人的价值和潜能,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多实践。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发展智能,应从学生着眼,从课本着手,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学生去实践。阅读教学要发展人的个性,既发展他们的体力,又培养他们的心理能量,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使之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再次,必须树立未来意识,阅读教学既要沟通字词句篇与语修逻文的关系,又要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更要为未来着想,使“教文”为“育人”服务。

3.改进阅读教学方法。针对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整体出发,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这是阅读教学方法改革的根本任务。启发式的要点在于,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选用各种适当的方式、方法,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这里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能力。启发式当然要设疑解惑;而且这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但决不等于满堂问或满堂练,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要提高启发质量,改善启发形式,讲求启发效果。

4.加强阅读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归根结底在于教师的质量。只有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阅读教学的不良状况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观。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有计划地采取集中训练与自练,进行常规教学管理和开展教研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基本功的训练。这种训练,不是短期行为,要贯彻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5.重整体把握,轻过细分析。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整体性强。我们评论一堂语文课是从整体性着眼,我们评估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也是从整体上进行,语文教学更应从整体上把握。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就是一个整体,因而,我们从研究教材到准备教案,到实施教案,再到课后练习,都要围绕这篇文章进行通盘考虑。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字词句章的分析,主题思想的归纳,写作风格的提炼,都要结合课文的整体进行。

然而,当前语文教学中大量存在着把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的现象,不少教师过于看重课文的过细分析、分析细到某个句子,某个词,乃至于某个字的含义,于是乎学生把这些分析视作经典而大记特记,因为接下来的考试这些就是“标准答案”。而对这些内容在文章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则茫然无知,语文课所特有的韵味,在这过筛式的分析中变得味同嚼蜡,长期下去,语文课的兴趣则宕然无存。因此,我们认为,语文课的阅读教学,要减少过细的分析,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让学生在语文课阅读中得到多方面的训练,学到多方面的知识。

6.重诵读训练,轻题海战术。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可如今语文教学中的诵读训练不见了,不仅教师不范读,学生更没有读的机会,而变成了课内讲析满堂灌,课后做题大量练,使学生对课文缺少感性认识,相当多的学生学习一篇课文连一遍都没读上,这怎能学好语文呢?要学好语文,对课文的理解首先来自于对课文的感性认识,获得感性认识的最佳方法就是诵读。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自己对语文的理解运用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对学生的诵读训练,抛弃题海战术,必要的练习是应当做的,但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在诵读基础上的自我理解能力。

7.重形象塑造,轻词句的诠注。这里的形象塑造是指对课文形象材料的再塑造。形象思维是一种不离形象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通过类比、想象、联想等方法进行思维活动。对形象思维语文老师很熟悉,没有了形象思维,语文的教与学也就失去了灵魂。但目前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却忽视或丢弃了这种思维方式,而热衷于诠注式的讲解课文中词句意义,一词一义,一词多义,似乎对语文讲得深,讲得透,只有这种诠注词语的方法。然而,这种查字典的方式对语文教学是不适宜的,应当说,这是一种文字游戏,实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误区。

8.重个性特点,轻教参意识。所谓个性特点是指语文教师上课要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应是个人知识水平,对教材的研究程度,教学方法的使用,驾驭课堂的能力及自身素质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

语文课不像理科课容易上,语文教师必须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借助适当的教学方法,采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有时可通过体态、眼神、手势等非语言手段,极力引导学生参与对课文的分析,最终把教师对课文的理解转化为学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知识的掌握。

正如每篇文章都有写作特点一样,语文教师也应有自己的讲课特点,没有个性特点的课是不能吸引学生的。但是,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真正有特点的人不多。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受教参影响最大。由于《教参》对课文分析非常精细,且面面俱到,教学过程、课时分配、问题设计、板书设计齐全,于是相当多的教师再也不认真备课,更不认真钻研教材,拿了教参直接上讲台,这样不仅无法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可能退化。我们认为,语文教师要信教参而不能用教参代替自己的教案。教者应在不脱离《大纲》前提下,借助教参指导,通过自己对语文的钻研,写出符合自己特点及学生实际的教案,这样课才上得得心应手。我们教师要重视培养自己教学上的个性特点,切实减轻自己对教参的依赖意识,语文教学这块园地才能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9.确定阶段学习目标,精心安排教学内容。系统论指出:认识一个事物,首先应着眼整体,然后再考虑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各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授课前要认真地研究教材体系,确定好阶段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学有目标,本有方向,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做到学得主动积极。与此同时,精心安排好教学内容,尽量挤干水分,努力把内容落到实处,读练结合,重点突出,真正做到一课一得,使学生学得具体、学得实在。以实用引发兴趣。

10.采用新鲜活泼的教法,培养学生的兴趣。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需要,这样教学法就会发出高度有效的作用”。为此,我们在授课时,必须力求避免使用那种包教百课的平推式肢解法,采用新鲜活泼、比较实用的教法。力求课堂上幽默、有笑声、有沉思、有条理,生动活泼,趣贯满堂。以有趣引兴趣。超级秘书网

11.结合学生实际,授之以渔。我们知道,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传授方法,慢慢地学会用“渔”捕到“鱼”,使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

12.及时反馈评估。及时做好反馈评估工作,使学生时时看到自己的进步,以表扬为主,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3.开拓联想,适时点拨。刘国正先生说:“语文教学要求活。怎样才算得活呢?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的交流。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推着教师走,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语文课要求活,只有把课教活了,才有语文课的高效率。为了把课教活,教者就必须注意在教学中开拓联想,时时点拨。开拓性的想象,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而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14.吃透教材,挖掘新意。教材本身就是有无穷的魅力,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决不被教学参考书所束缚,而应该认真研究教材,钻研教材表面不易发现的隐情隐义,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就能使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