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语文古诗创新教学论析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语文古诗创新教学论析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语文古诗创新教学论析论文

〔关键词〕语文古诗;朗读;涵咏品味;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0)12(A)—0059—01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一直沿用的教法是字字落实,句句死扣,机械地按照教学参考讲解,甚至有教师要求学生死背注释。如此,学生学起来苦不堪言,认为文言文深不可测,枯燥乏味。这种照本宣科或强差人意,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容器的做法,不利于对学生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提高中学的古诗文教学质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如下点滴体会。

一、朗读背诵

这是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方法,也是基本方法,古人用此法培养了许多文学大师和国学大师。在古代诗文教学中,朗读背诵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中学阶段有不少作品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教师以讲代读,学生重在朗读,直接感受作品,把学生引入课文意境熏陶他们,激发他们。而且朗读到一定程度,背诵就水到渠成,鉴赏也就易如反掌。

教师在古代诗文的教学中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出己之心。还可以适当组织古诗文诵读比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以情动人

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但因文抒情应真挚自然,绝非矫揉造作。因为“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庄子·渔父》)因此,一个真正的教师应与作者合二为一,向学生敞开心扉,乐于倾吐由衷真情,若“为赋新词强说愁”,只能败坏文章的韵味和学生的胃口,毫无价值可言。

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因此,用教师之情去打动学生之情,再去体验文章之情,确能激发学生情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授《诗经·关雎》,教师完全可以以亲身经历,敞开心扉与同学们交流,让同学们真正体会人类至真至善、长久不衰的情感。

三、涵咏品味

所谓涵咏品味,就是通过诵读作品,进入文章所表现的境界,展开联想和想象,认真地玩味、体会文章所表现的方方面面,从而达到加深理解和获得审美愉悦的目的。涵咏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品味语言。教材中的古诗文都是精品,值得学生仔细咀嚼、品尝。如崔颢《黄鹤楼》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个“空”字先写黄鹤楼后写白云,使得黄鹤楼与白云相互照应,突出了“空”的意境。鹤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思接千载。这怎不能让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呢?

2.形象欣赏。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只有抓住形象去分析才能让学生准确地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作者运用景物描写创造了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通过环境的描写,让人清晰地看到一个独自牵着长途跋涉而又羸弱不堪的瘦马,步履艰难行走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的旅人形象。

3.深刻体会思想感情。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过:“被感染支配的人最能使人们相信他们的感情是真实的,因为人们都是具有同样的天然倾向,唯有最真的生气或忧愁的人,才能激起人们的愤怒和忧郁。”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至关重要。如李清照《一剪梅》描写了荷花凋谢、大雁南飞的深秋景象,表现了作者独居闺中时对季节变化的敏锐感受,由此可体会到作者抒发了对夫妻别离、青春逝去的焦虑不安和思念亲人的情感。

4.激活想象,再现情境。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一边站着读者,一边站着作者,通过这段桥梁,读者能和作者见面。”他所强调的是学古诗文中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深深受到感染。

四、迁移运用

学习古诗文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会迁移,灵活运用。教师的职责是带学生入门,让学生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所以,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和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运用到其他诗文的阅读和赏析中去,运用到作文的写作中去,如学习了《孔雀东南飞》就可以联想到《木兰辞》《诗经·关雎》等。又如学生写作文想到人要心灵澄明,就要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的知识时,可想到朱熹《观山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