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概述技校语文课革新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概述技校语文课革新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概述技校语文课革新

一、技工院校语文面临的教学现状及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师资薄弱,教学手段落后,缺乏创新性

我国大多数技工院校中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而且语文教学队伍十分不稳定,这就使得现行的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着局限性,其中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人们对语文教学并不重视,而且和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相比属于一个劣势的状态,因此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师一般都是由其他课程教师兼任的,这就使得语文教学手段比较落后;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技工院校对语文教育并不重视,而且对语文教学存在着错误的观念,因此这就使得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缺乏创新性,师资力量极为薄弱。

2、教材编写特色不明显,内容滞后

由于在不同的技工院校中,学生所使用的语文教材不尽相同,而且妻子洪很多院校还是采用版本比较陈旧的教材,这就是使得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内容缺乏时代感和应用性,这就使得语文教学的效果达不到理想的状态。

3、学生不重视,逃课现象严重

根据相关调查,多所技工院校语文课堂上的学生无所事事,不是在睡觉,就是在学习其他科目,甚至有的学生干脆逃之夭夭。多数学生认为技工院校语文没有什么好学的,不用老师教也能看得懂,何必浪费时间呢。处于这种想法造成了学生的不重视,因此语文课堂几乎成了大多数学生的休息课。

二、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改革

目前,在我国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人们所采用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对技工院校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优化,使得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技术院校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课堂教学改革的相关内容,以“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为基础,来对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样的要求,从而使得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到“不教”的转化。同时,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是改革语文教学的必由途径。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追求学生的成功。大力开展学法指导,让学生尝试着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如果能提出一个有创见性的问题,并试图得到解决,要比教师提出一百个问题,然后将答案一一灌输给学生有价值得多。第二,以第二课堂为平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开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综合活动课的设计、实施,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例如,每星期安排一节活动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轨道。内容包括:每周写两篇日记;每月写一篇读(观)后感。不仅如此,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如诗歌朗诵、普通话演讲、故事会、接龙比赛、辩论会、专业推广会等,涉及到语文知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精心设计组织每次活动,课前指导学生广泛搜集材料,不打无准备之仗。全部活动均由学生组织实施,学生筹备、主持、总结等,老师只扮演“导演”的角色。第三,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齐头并进。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告诉我们阅读的重要作用。阅读能加强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获取外部的信息和知识,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展人的视野;阅读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使人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丰富文化的积累;阅读能发展人的语言,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其实,阅读也是生命活动,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事实上没有大量的阅读,即使一个人天赋再好,也不可能有丰富的语文知识。没有大量的阅读,便无从谈及学习方法的养成及能力的培养。第四,将语文教学和专业学习相结合。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不仅要考虑到学生走向社会为人处世、交流沟通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学生专业课学习的需要。语文课程是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文化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很多技工院校只重视专业课而往往忽略文化课,这时语文教师就要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课程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要找出语文课与专业课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从而喜欢并重视语文学科。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我国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真正意义上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性质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良好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孙春瑞大庆市建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作者:孙春瑞单位:大庆市建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