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村高中语文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好课堂?这是在重庆课改中很多老师反复深思的问题。课改以来,我们农村高中语文顺应改革浪潮,学习了如綦江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以及江苏洋思中学等很多改革名校的经验,也进行积极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创新了课堂模式、学生更加活跃等,对于高中语文来讲,新课堂对语文能力的提升抓住了语文的本质。但是,由于农村地区教师研究与创新能力,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不足,导致很多进步中的问题,有一些做法是虚假的、甚至是错误的。反思这些问题对于课改的顺利进行是非常必要的。
一、课堂模式僵化,忽视对师生能力与状态的关注
目前,很多学校在学习成功经验基础上,推出具有特色的课堂模式如“35+10”“先学后教、交流展示、总结反馈”“预习、交流、展示、反馈”等。为了促进模式的贯彻,进行了一些强行规定,并作为评价课堂的标准。这样做有一定理由,但在执行中缺乏灵活性。例如:“课堂讲解不能超过15分钟”这种一刀切是不妥的,让老师少讲要建立在学生会学的基础上,如果单纯教师少讲了,没有安排好学生自主学习,或者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少讲”只会减低教学效果。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都是“灌出来”的,自主能力差,一下子就把课堂都交给学生,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还没有学会“学”,教师已经开始不“讲”了。所以不能简单地谈学生自主学习。
推进课堂模式改革要也要考虑到教师的状态。当前的改革在很多学校带有一些强制性的色彩,教师缺乏心理准备而被动应付。事实证明,这样的状态参与到改革中去,不仅不会产生效果,甚至会起反作用——这些课堂还不如改革之前的课堂效果。当务之急是改变教师,教师研究的状态是课堂改革成功的基础。要让老师们出去学、回家想、课堂上用,在实践中自己去总结反思,在研究中形成自己的方法,只有这样的方法才是教师“自己的方法”,才能够对课堂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二、课堂活动表面化,缺失学生思维的参与
当前,很多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理解存在误区。一些老师认为课堂学生活跃、声音大就是好课堂,开展了很多课堂活动,如:让学生表演、学生辩论等,这是一种积极的趋向。但是,热闹并不一定高效。有的课堂导入本来可以用两句话带过去,教师用10分钟的表演导入;有的课堂,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就像密集的对口相声,缺乏思维的空间;有的课堂,学生不停发言,教师退居太后,但是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半天说不到主题上去,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一半都没有完成。这样的课堂能是新课堂吗?
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思维,一个是体验。思维的参与以及思维的发展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主要方面,语文课堂的学习同样需要思维的积极参与,例如一位北京的特级教师在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让学生自己阅读课堂,然后让所有的学生通过编一个对联的形式概括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思维,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验是激发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情感相融合的过程,语文课堂中通过一定的活动让学生把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与共鸣,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果的。
所有,课堂不一定是热闹的,为思维与情感体验而准备的课堂会“时而激动不已,时而默默无语,时而一片沉默。”高效的课堂需要计算教学的成本与产出,哪些高成本的“导入、表演”,哪些“没有空白”的密集对话,缺乏思维的参与却耗费了宝贵的时间,有时候是得不偿失的。
三、小组活动看似热闹,实质效率很差
小组合作、探究、展示是当前新课堂改革中一直被强调的问题,也是我们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感到最棘手的问题。问题在哪里呢?一是教师感到自己对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工作有点力不从心;二是学生活动中的参与度不均衡,有的学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有的学生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三是学生活动的效率低下,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谈论问题的能力不足,最后大部分问题走不到深层次,还是需要教师出场解决;四是学生展示浪费时间,课堂45分钟解决不了多少问题。
其实,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不能够一味责怪老师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本是也不是万能的,也并非万能钥匙。这种组织化的学习方式多年以来在教育界是存在争议的,目前看来,这种小组化学习方式只能够适合一些学生具有充分知识准备的、充分预习的、经过课前调查研究过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学生能够通过谈论与研究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的老师总是在所有的课堂上把不适合的问题、在不恰当的时刻让学生去讨论,这就难怪我们的学生“沉默不语”了。
四、基础知识与能力被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被淡化
近来,由于教师过于关注课堂的模式与学生的状态,课堂上思考的都是诸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如何导入有新意?如何让学生合作交流时气氛热闹?”等问题,老师不自觉地忽视了对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巩固。甚至一些课堂模式中已经没有基础知识巩固的“时间与机会”,如“自学、交流、展示、总结”这样的模式中,语文的基础知识很容易被忽视掉。对于数学物理等学科来讲情况可能更加不好,因为一些新模式中缺乏教师对知识的引导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生的零散的活动中被“稀释”掉了。
一节基础知识没有牢固掌握的课是不成功的,这是我们在课改中必须注意的问题。语文教学中,优质的朗读、字词的巩固、对症的练习、教师深情的范读等,都是经过多年证明的教学方式之一。在很多课堂中,教师对重点问题的精彩讲解仍然是多年以后学生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些,在新课改中我们应该客观地对待这些优质的“传统方法”。
课改是对教师的一次考验,是一次进步,不能仅仅当成一种试验(我们不能够拿一代人的未来作为试验品)。只有在实践过程不断反思存在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抱着自我批评、欢迎大家批评的态度,才能够缩短改革的试验期,减低改革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