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课堂教学切入点语文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课堂教学切入点语文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

教材中有的课文中有一些关键的语段或者词语表明了作者的情感表达或者写作意图,这些关键性的内容就是文章的“文眼”。在阅读的时候,只要抓住这些,就抓住了文章的要领。在学习《故都的秋》时,抓住文章的文眼“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郁达夫笔下的秋,无论是秋声、秋色,还是秋雨、秋蝉都带着浓浓的凄清之感。李清照的《声声慢》,她所要表现的就是一个字“愁”,抓住这一词眼,不管是间接用“黄花、淡酒、细雨、梧桐来抒情,还是直接用“凄凄惨惨戚戚”抒情,所有的问题都离不开“愁”这一文眼。所以以文眼为切入点,事半功倍。

二、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

学习和阅读文章的时候,只有分析清楚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才能够整体把握好课文,而且通过分析学习文章的结构,还能为以后的学习和写作打好基础。例如,在教学苏洵的《六国论》时,我是从文章的结构切入的。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中心论点鲜明突出,论证透彻。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把中心论点分为连个分论点。第二段三段,分别论证两个分论点,从而证明自己的中心论点。第四段总结经验教训,第五段又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层层展开,反复论证,透彻严密,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是指导高中生写议论文的经典范文。

三、从设疑切入,激发学生探知问题的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通过巧妙的设疑,设置悬念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入课程学习,思维就处于探索求知的状态。例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我以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对梁启超的评价作为切入点,设置疑问,他是“有学问,有文采,热心肠的学者”,我们平时说的“热心肠”指的是乐于助人,可是文章当中并没有提到他乐于助人的事情,再次深入认真阅读文章,分析“热心肠”在文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带着问题再读,有的学生说是感情丰富、投入,有的学生说是性情中人,有的说是他的满腔爱国热忱,前面两点是从梁启超的演讲表现中得出来,最后一点呢,需要我们对梁先生的演讲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过渡到对文章重点的理解与探究当中。

四、从朗读切入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颂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适合于诗歌。诗歌的含蓄隽永,音韵和谐优美,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这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更多的是朗诵中体会出来的。长期以来,高中教学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追求现成的、确定的知识,过分侧重于技能训练,忽视、漠视阅读带给人的审美体验与审美享受。这应该也是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或者是不能真正地提高语文修养的原因之一。从朗读入手,精读、细读、大声读、有感情地读,读到诗歌里面去,感动自己,打动他人。读好了,就能够说明对诗歌所要传递的情感与情味已经掌握理解了,就无需教师再去分析、分解诗歌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学生们分组读,每组又采用不同的形式读,男女混合朗读,全班齐读,从各种各样的诵读中,我们推荐出朗诵的最好的同学,进行配乐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朗诵水平提高了,也在朗诵中得到锻炼,感受到了康桥的优美,作者的不舍,使人获得了美的享受。如我在教《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没有讲解文章的内容,只是让学生分组分节地朗读,读完后请学生相互讨论、分析该如何读,从语速的快慢、语音的高低、语调的轻重缓急、情感的把握等等各方面,当学生能够读出作者要对自己的乳母大堰河所表达的情感,读出了凄凉深沉怀念的情味,说明他们已经理解了文章,只有理解了才能从朗读中传递出来,因此做教师的完全可以不必再做过多的讲解。通过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古文的魅力,感悟古人的精神品格,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读进去之后,语文素养自然就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得到提高。

五、从文章的中心,主题思想切入,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

抓住文章的主题思想,就抓住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就是通过祥林嫂这一形象来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我们就抓住文章的主题入手,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探究:害死祥林嫂的到底是谁?有多种可能,是鲁四老爷?四婶?我?卫老婆子?还是鲁镇的人们?经过学生的分析、争论、探究,他们都没有直接害死祥林嫂,因此被一一否定了,害死她的是所有人包括她自己在内的思想里的封建迷信、封建礼教。这篇文章学生不太喜欢读,我抓住课文的主题,采用学生喜欢的辩论形式做为切入点,通过它学生就能迅速、准确地把握主题,鉴赏文章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因此,切入点要能体现课文的主题思想,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

六、结语

总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堂类型,不同的文体风格,不同的表现手法、不同的语言特色,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入点,才能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引导学生更容易的去学习课文,解读教材,使之成为学习知识过程中真正的主动者,学生快乐学习,教师寓教于乐,让我们的语文课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作者:念扎 单位:西藏拉萨那曲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