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渗透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情境,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达到教学活动情感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教育是人和人心理上的最奇妙的接触。课堂上的情感关注能使学生获得一个自由发展的良好心理氛围。实践证明,教师自然注重的教态,热情信赖的表情,准确精炼的的语言,会使学生轻松愉快。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好感、依赖、尊重甚至崇拜的情感,对所教学科充满情趣而且主动参与学习。如果教师教态本然物谨,表情呆板冷漠,语然枯燥乏味,学生在心理上就会产生压抑,精神上增加疲惫感,课堂气氛沉闷,从而阻碍学生的求知欲望,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只有时时处处体现对学生的爱,以亲切信赖、期待的心态、以情感人、才会使学生在宽松自然的环境中愉快地参与学习。
(一)以情感人,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些学生对学校有神秘感,对教师有畏惧感,对学习存在着厌恶感。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的力量,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淡。努力创造一种轻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善于用微笑、鼓励的语言,让他们尽快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环境中,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输送情感,多与学生交流传递情感信息,既要让学生亲其师,还要让学生信其道。比如在组织教学这一环节上,教师可用热情、亲切的语言进行组织,使学生的精神放松,思维放开,注意力集中。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语言的简洁,语音的清晰,语调的亲切。在教《少年闰土》这课时,教师可先提出来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当同学们回答后教师又可接着问“今天呀!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少年闰土。”之后再继续问:“那么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呢?老师和你们一起来了解。”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自然产生对教师的亲切之感,很容易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热情诱导,耐心期待,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信心
当学生独立探索知识时,教师要给以鼓励和信任的语言,激励、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大胆质疑。如“不要着急,好好想一想”“联系上下文再考虑考虑”“要进入情境,把感情表达好”“从另一个角度想想看”“说得真好”等等。这些富有信任和诱导性的语言使学生得到了疏通,他们的思维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产生顿时的感悟,思维豁然开朗。这样就连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也会在这种宽松依赖的氛围中积极动脑,勇于参与。
(三)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参与活动中交流情感,共同提高
陶行知说:“手与脑一块用,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小学生具有愿意与人交往,表现自我的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组织地让他们合作学习,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理智与情感相并存的情境,让每个小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动脑,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但有知识的交流信息,而且还有情感上的沟通。
二、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利用语文教学本身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教材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两个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拓宽挖掘,引导学生走进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探求宇宙的自然奥秘,可诱导学生自主地探幽觅胜,置身于奇思遐想的学习境地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
(一)利用教师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
情感是教师讲授时的必然,也是学生学习时的必需。教学时教师以教育情感为载体,以自己饱满的激情,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进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比如,教师在教学时,在导读这一环节上就应该着重情感教育,要用教师的情感点拔学生的情感,愈燃出使学生在情感的促动下,理解深刻的道理,获取知识的真谛。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教师可以在自己有情感地范读课文之后,腾出一定的时间训练学生诵读、品读、美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体会。在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壮丽辉煌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列强焚烧圆明园的暴行,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古训,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便自然在学生的心中升腾。
(二)巧设疑问,激发情趣,拓宽学生的思路,达到创新的教学目的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是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阅读文章,在阅读中产生疑问,而疑问用促进一步思考、探索、解决问题。这就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反复循环的思维过程,而且提的问题质量越高,问题解决得越好,人的思维越具有创造性。所以教学中教师的启发提问不要枯燥,乏味、要有新颖、创新。同时又根据学生的好奇和思维随情感而动的心理特点提出一些问题,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培养学生质疑,控疑、解疑的能力,使师生相互提问中交流思想,切磋问题,丰富情感,成为合作学习的伙伴,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教《会摇尾巴的狼》这一刻是在结尾可让学生发挥想象,想一想这只狼掉进陷阱后有什么样的结果?学生大多数回答出一个结果,这时一定也会有学生在教师启示下答出:把狼放下,送回大自然去了。教师的目的达到了。之后,教师以问导思,以思导问让学生来一场“大辩论”,此时学生的兴致马上会被激发,互相质疑,互相提问,各抒己见,最后达到共识:狼是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从生态和环境的角度讲都应该保护它。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求知识的内驱力,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从而获取知识受到教育。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时,教师在学生预习存疑,初读课文质疑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情境,把学路、教路和作者的思路化为一路,比如教师导读时从语感上指导,讲解从人物的动作、语言、情态等方面的具体分析会把学生代入到一种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敌人凶残狡诈的无比痛恨,同时也激起了学生自己的爱憎。
(四)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因素,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教材的趣味因素、去吸引、感染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讲解语文知识时,要融入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认识。要体现出自己对语文课的喜爱,要以自己对语文课浓厚的兴趣,真切的情绪,津津有味的讲授去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让他们充分领略语言的魅力。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趣味性很强的内容,如童话、寓言故事等等,都非常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因为儿童喜闻乐见,教师教学时如果抓住教材内容的趣味性,采取有趣的教学方法,就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汉语拼音时,教师可根据汉语拼音的字形特点与阿拉伯数字有些相同之处,可用形象有趣的语言编成儿歌来区别形近音异的字母,使学生便于记忆。如在教学b、p、q、h、n、m之后,教师可编下面的儿歌,来帮助学生记忆:正“6”b,反“6”d,正“9”q,反“9”p,椅子h,板凳n,两个板凳就念m。
三、结语
总之,教师只要善于挖掘教材本身的趣味和情感因素,充分利用语文教学本身的艺术魅力,积极借助师生间的情感力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创造学生参与机会,给学生多一点活动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品尝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和谐、融洽、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就会使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以便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作者:温德俊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卫东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