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6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6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6篇)

第一篇:初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现状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多媒体教学方式正逐渐的融入到传统教学的内容当中,并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角度阐述了翻转课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分析翻转课堂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深入研究翻转课堂这一教学理念对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教育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其他学科展开学习的基础。目前,在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将课本知识照本宣科讲解给学生,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改进教师的教学模式,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创造生动多趣的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学习、实践、总结的学习模式,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而促进现代初中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

一、翻转课堂的含义与特点

1.翻转课堂的含义

“翻转课堂”就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将教学过程制作成可供学生浏览下载的视频,上传到相应的视频网站,学生可以在课外自由的点击下载,方便学生自由学习。这种方式就是让学生在没有教师辅导下提前预习或者课后复习使用,然后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课堂上请教教师或者同学,进而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

2.翻转课堂的特点

“翻转课堂”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依托了互联网技术,并且展现了独特的优势,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流程安排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流程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课本内容,学生课后自由复习或者通过课后习题加以巩固,这种方式能够快速完成教学工作,但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遇到不易理解掌握的问题无法及时的得到教师的帮助。而“翻转教学”模式就彻底改变了这一流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视频,自由的安排学习时间及学习内容,预习或者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之后再拿到课堂上通过讨论或者请教教师从而得以解决。这种方式的应用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改变了课堂上的时间分配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倾听,这样占据了教师的绝大部分时间,而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就相应的很少。没有充足的时间用来消化所学内容,势必会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出现。“翻转课堂”则改变了这一情况,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大大增加,教师课堂讲解的时间大大减少,这就促进了学生自主思考、研究、讨论的学习思维模式的逐渐养成,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逐渐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3)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地位

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一直是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课堂的流程、教学内容、课堂活动都由教师来制定。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造成师生交流困难,学生逆反心理的情况出现。然而“翻转教学”彻底改变了这一模式,学生变为积极主动索取知识的一方,教师成为重难点讲解的辅助一方,师生之间的“关系顺差”出现,课堂或者课外都以学生为中心,这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促进教学理念的逐步改善。

二、翻转课堂的教学优势

1.实现课堂的互动性学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依托互联网技术,主要内容是以课件或者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的,如果没有深入了解这一模式的真正目的,似乎会对这一模式产生误解,学生没有教师的辅导,自己面对电脑进行学习,其实这是其中对短的一个环节,“翻转课堂”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互动学习,通多自主学习之后的总结与反思,将疑难问题呈现在课堂上,再通过教师的讲解与辅导,对问题产生更深的认识,进而充分的理解知识,所以这一模式重在课堂的互动学习上。

2.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翻转教学”通过课件、图片、音频、视频等格式内容将枯燥无味的语言文字变成生动有趣的素材带入到学习过程中,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也能够迅速的回归到课堂学习中,参与到课堂有趣的学习任务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使所学知识得以消化吸收并加以巩固。

3.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传统教学模式是先教后练,根据课堂知识消化能力解决课后问题,这样如果疑难问题不及时得到解决就会越积越多,最后造成学习效率底下,成绩降低的情况发生。“翻转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自主的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的改变,对不易掌握的内容着重学习,对相对简单的内容一笔带过,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提升了学习效率。

三、翻转课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理念

“翻转教学”模式的推行就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改变,使其逐渐适应现代化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这种方式的推广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不断发展,提高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参与度。同时,教师也应该逐渐的抛弃传统教学模式的教育理念,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只有树立这种理念,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需要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领悟和认识。另外,翻转教学的内容也要运用互联网技术不断地推陈出新,以便适应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情况。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和总结,有针对性的对问题进行汇总讲解,加深学生对疑难问题的认识,这样逐渐反复的过程就会成为一种习惯,进而形成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最终有助于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2.改变学习方式,培养自主性思维

“翻转课堂”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进而自主地解决问题。摒弃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培养自己的学习主动性。翻转课堂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教师的辅导进而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所以,翻转教学的内容安排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学生不同的兴趣点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这样就很容易将一个大的教学内容化解为许多不同的而且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小课题,这样对于知识架构体系的构建及整体知识的掌握具有重要的作用。

3.创造活跃的氛围,加强学生互动

“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后,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课堂阶段的互动讨论使问题得以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将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通过和同学的讨论研究,再辅以教师的指导点拨能够快速的解决问题并且对类似问题产生深刻的印象,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在互动的环节,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彼此的帮助将知识得以消化,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积极的课堂氛围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这种现象体现的尤为突出,枯燥无味的文字游戏难免会让学生失去兴趣,而“翻转课堂”的模式就会让课堂变得活跃充满趣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初中语文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的信息技术化的不断发展,正在迅速的推进着初中语文教育方式及教育理念的改善,现代化教育发展要求初中语文教育运用科学的互联网技术制作出合理的教学内容,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学习、实践、反思这一模式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岭.翻转课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求知导刊,2015,22:98.

[2]王玥.翻转课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学周刊,2016,26:100-101.

[3]杨书览.“翻转课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7:108.

[4]谢婷婷,侯伟朋.翻转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亚太教育,2015,22:118.

作者:常琤 单位:张家港市暨阳湖实验学校

第二篇: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思路

摘要:古诗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的比例不容小视,积极探索古诗文教学模式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是从创设古诗文情境、把握古诗文创作背景以及通过诵读感悟文字美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提高初中古诗文教学成效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情境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诗文又是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影响深远,继承和发扬这一历史文化瑰宝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尤其离不开教育人士的传承。因此,要重视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积极探索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概述

众所周知,学习古诗文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拓展其文学视野,陶冶其思想情操,提升其阅读品味,在学生成长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古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是,纵观传统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加上古诗文距离当前的时间比较久远,修辞方式等又比较内敛含蓄,导致很多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不是特别高,出现了教学者无趣、学习者无味的现象,对古诗文教学有效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新时期,要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激发其学习热情与求知欲望,让学生能够深入到作品中,从而创设高效的古诗文教学课堂。

二、提高初中古诗文教学成效的策略

1.积极创设古诗文情境

古诗文语言精美、凝练,是一门语言艺术,通过寥寥数字就能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文中的“无穷”意境需要仔细品味。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引导,让学生发挥其想象力,感受作品的情境,实现情境再现,体会作者的情感。比如,在品读《西江月》的时候,可以先把诗文的创作背景介绍给学生,接着创设作品的情境,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这样的一副画面:一个晴朗的夏夜,诗人独行,听着蝉叫,闻着花香,在蛙叫声中感受丰收的信息,忽然看到天边飘过来的浮云竟然有雨点洒下,打破了诗人的雅兴,疾步避雨,猛然抬头,一个熟识的茅店就在树林边……这种情境再现模式,带着学生走入了作品中,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消化、吸收作品。

2.把握古诗文创作背景

古诗文往往是作者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作品,是作者人生经历的展示。在欣赏诗文的时候,要明确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创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其“言”。比如,在学习蒲松龄先生的作品《狼》的时候,可以事先让学生收集蒲松龄的人生经历以及相关作品。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为大家讲述作者的生平,蒲松龄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突出的时代,他科举失意,以教学为生,了解世人的疾苦,对科举制度与官场腐败充满了厌恶,这些都激发了其愤世嫉俗的情感。在认识到作者的创作背景之后,也就不难理解诗文中要表达的“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其怎样狡诈终归要被消灭”这个寓意。

3.通过诵读感悟文字美

古诗文教学的灵魂就是诵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诵读来感悟古诗文文字的优美。比如,在学习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八百里洞庭湖的浩瀚,这篇文章表现出了诗文美、意境美,加上其思想性突出,引得世人传诵。“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气势磅礡的文字展示了作者辽阔的胸怀,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这篇文章对仗工整,通过诵读让学生被文字的力量所吸引,学生可以在诵读中想象作者描绘的美好景色,教学成效不言而喻。再比如,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里的“深”不只是说潭水之深,还有友谊之深,通过“深”字把两者融合。还有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都是沙漠景象的描绘,把作者孤独的情绪融合到外界的景物中去,通过诵读能够感悟到文字的力量。

4.注重修辞鉴赏字词句

文字是无声无影的,属于表达思想感情与描绘自然美景的一种手段,那些美好的场景与人物形象都是通过文字描写刻画出来的。在古诗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令人称绝,通过修辞的应用来鉴赏作品,也是这些作品成为文学宝库中的经典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古诗文中比较常见的修辞有比拟、夸张等,加上凝练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深远意境,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很多情况下,那些经典的诗文之所有成为经典,跟其修辞的运用也是分不开的,通过带领学生反复推敲诗文的修辞手法,才能深刻理解作品要表达的内容情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种对仗的感觉读出来,能够让学生在美好的意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怀。“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都是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分别表达出作者的惆怅与瀑布的壮阔,这些修辞不只是写法上的夸张,更是作者情怀的表达,让学生在鉴赏、品读中感悟古诗文的魅力所在。

三、结论

综上所述,跟现代文相比,古诗文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把古诗文教学作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不断完善教学方式,能够找出其中的关键字词,以点观面,通过诵读让学生品鉴和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能力,进而提高初中古诗文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罗博.优化古诗文教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教师,2014(08).

[2]吴荣永.浅析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学法指导,2015(02).

[3]梁爽.用情景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策略[J].学理论,2015(33).

作者:温铭春 单位:东留中学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育人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虽说把育人作为一项基本任务,但语文毕竟不是政治,不适合直接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而应以教材为依托,全方位、多角度地立体推进,使其有血有肉。学生才能容易接受,乐意接受,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所以,教师应该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能力培养之时,抓住契机将人格教育内容渗透进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也就是说,应当注意运用科学有效的育人策略。

一、研习单元设置主题,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针对现实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吸毒、泡网吧、轻生、群殴致伤致死等浪费、戕害生命的现象,在教授《热爱生命》一文时,我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掉。

二、参透教材课文思想,培育学生的责任感

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

三、挖掘教材深度意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一个人的素质像座冰山,露出水面被人看到的只是小部分,而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取得创造性成就的则是那水下不容易看到的大部分———进取性、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等创新人格。培养学生的这些创新人格是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格意识,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勇于开拓、敢于吃苦、乐于思考、一丝不苟、团结协作、胸怀广阔、坚忍不拔以及自尊自信的品格。中学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上述品格的篇目很多。

四、巧用教材细节语言,陶治学生丰富情感

法国作家巴比塞•昂利说过:“宣传最崇高的理想,如若得不到通往这个理想的正确道路,也是无济于事的。”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教师必须巧妙利用好各种教学语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陶治情感的目的。这些教学语言包括导语、过渡语、结束语、教师范读等。

五、借助写作教学,带领学生走进人性的真善美

新课程教学建议对写作提出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这不仅是教作文,也是教做人。可见,学生习作要融进学生生活,与学生的行为习惯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写作感知做人道理,学会做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作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所以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每个有利时机,有意识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书。

六、修炼教师自身素质,呵护学生健康成长人格

教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教师要处处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

作者:牛召杰 单位:高唐县琉寺联校

第四篇: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摘要: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对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帮助和促进作用,但实践中部分学校存在一些问题:教材所列资源利用不充分;课外资源没有开发利用;部分学校图书被束之高阁。文章试对这些问题成因做简要分析,并就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提出实施建议:以主题为单元构架建构语文课程资源的主干体系,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以学生生活经历、网络资源、图书信息、社会实践活动等为辅,建构起语文课程资源的辅助性体系。

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开

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学生创造性学习语文、获得与传统语文学习所不同的体验的一个重要渠道,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经之路,对于实现语文学科学习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然而,在语文实践中,尤其是新课改以来的语文教育教学中,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工作做得如何?在开发和利用中存在什么问题?该如何有效解决这些存在问题,本文试图就上述问题做些抛砖引玉的探讨。

一、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程资源与其开发、利用是这样表述的:“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2、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4、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1]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教学资源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课外学习资源却是比课堂教学资源更丰富得多。也可以这样说:凡是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因素都可以叫做课程资源。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各种资源。如,家庭电脑、电视机,学校附近的公园、企业、自然山水风光,社区的老年艺术团、文工队、劳动模范、作家、工程师、书法家,花鸟市场、琴行、鲜花店、文化用品店,校园广播、校报、墙报,学校排练厅等等。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什么问题呢?根据笔者对本县一些学校的调研发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所列资源利用不充分

教材所列资源的利用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教师的教学只注重对阅读课文的讲读和练习上,而忽视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等内容。如对学习语文相当重要的“社会用字的调查”“广告用语的调查”“读书活动交流”“了解社区”等活动重视不够。有的即使组织这类活动,也往往避重就轻,对综合性学习中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就不去组织。二是部分教师对名著导读重视不够,没能认真组织学生阅读对他们成长有帮助的名著,如《名人传》《鲁宾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等,这些书都是能够启迪智慧,增加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了解,对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但由于部分教师不重视,没有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也没有指定阅读时间以及做相应的检查,一些学生并没有去认真阅读,阅读量明显不足。三是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的思想性挖掘得不够深,缺少个性化的解读。选入教材的文章一般都文质兼美、意蕴深刻,但有的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只是依赖教参,或人云亦云,不能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悟,教师只把教参编者的思想灌输给学生。四是朗读训练不到位。如人教版(以下所提到的教材篇目版本均同)八年级上册中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反映父子情深的名作,字里行间饱含深情,读来催人泪下,虽然一些教师在讲课中反复渲染“我”几次掉泪,但很少有教师在范读时动情流泪的。如果没有读出催人泪下的效果,那么这篇文章的人文熏陶作用就没能全面挖掘出来。再如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安塞腰鼓》《春》《黄河颂》《雷电颂》《沁园春•雪》《海燕》《我爱这土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篇目也是如此。五是课堂缺乏激情。很多学生在课堂内没有经历过或喜或悲、或怒或乐,或慷慨激昂、或涕泗纵横,或欢呼雀跃、或幽情暗生的情感体验,就这方面而言,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目标没有得到实现。

2.课外资源没有开发利用

如前所述,各个地方有不同的语文资源,关键是语文教师或学校领导是否觉醒。如乡村也许没有图书馆、展览馆,没有艺术团,但乡村有桃花源似的自然风光,有蜜蜂嘤嘤嗡嗡的油菜花田,有傍晚“牛羊下来”时的袅袅炊烟,还有普九时建起的图书室、校园广播,有国家农村远程信息技术教育工程项目的覆盖。就笔者所在县而言,有的学校地处澜沧江畔,有的学校地处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前沿,有的学校附近有大型企业,有的学校所在社区有人才资源优势等等。但据笔者调查了解,这些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如:即使是一个大型企业在学校附近,因为怕干扰企业生产,因为出于安全考虑,学校始终未能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园林式的绿化美化,了解昂扬的厂歌、精细化的管理制度———这些看似与现在的学生学习没有关系,实则是很多人将来赖以生存的环境“范式”,可问题是教师“缺少发现”,于是资源也就不能成为课程资源。又如本县有几位创作颇丰的作家,有一位作家的作品甚至已经进了中学语文自读教材,但却没有一所学校请这位作家进校做一次讲座。再如,教材中有《感受自然》《寻觅春天的踪迹》等活动,一些学校却因为“出于安全考虑”“不能耽误课程”等原因,不敢领学生踏青春游,只好任漫山的桐子花孤独地“静静开放”,任碧连天的芳草尽占“无限风光”。翻阅一沓学生描写春天的作文,找不出十种鲜花的名字,而街上的鲜花店能吸引学生的也许只有教师节和情人节那几天。再如,有的学校不组织演讲比赛;有的学校校园广播只播广播操和流行歌曲,听不到经典美文朗诵、听不到名曲欣赏。一个县城,有时举办书法展览,有时举办茶艺表演,有时举办合唱比赛,有时举办文艺汇演,但观众中却不会出现以集体为单位的学生群体,于是上述这些课外资源也就这样与语文课程失之交臂。

3.部分学校图书被束之

高阁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波罗果夫也说过:“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课标》里也开列了学生必读的课外书目录,然而在学校中学生就真的能读这些书吗?2007年4月23日《人民日报》曾在《愧对世界读书日》的时评中有以下的描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以课业负担之重闻名全球的中国,孩子们却根本没有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精力。一项针对中美儿童的阅读调查称,中国儿童能够独立阅读的年龄,比美国儿童晚了4年,阅读量仅及美国儿童的1/6……。”[2]这不能说都是学校和语文教师的责任,但也不能说与语文教师无关。笔者曾在一所山区中学听过一位语文教研组长上八年级的课,听课中明显感觉到学生阅读面窄,下课后没有先与这位教师作反馈,而是对这个级两个班的学生做了调查,发现这两个班的学生中没有一个人去学校图书室借阅一本图书。于是与学校领导作了了解,发现是图书室的借阅规则有问题,如“如果借阅的图书丢失,借阅者需赔偿该书价格的两倍,如果丢失的是一套书中的一本,则需赔偿全套书的价格”等等,这样严苛的“规则”,可能是学生望而却步的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学生真的没有时间去读课外书,教师没有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此外,诸如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开展有意义的语文活动等方面,各学校均有不同程度的差距。

(二)成因分析之所以存在

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一是因为教师课程开发专业能力不足。一线教师在课程开发培训缺失,无力完成这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实践中,仍然穿新鞋走老路,用知识单元的思想来处理开放性很强的主题式单元的教学,从根本上封闭了课程的开放,教学自然停留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上。二是部分校领导和语文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意义认识不足——尤其是对于语文学习的意义认识不足。有的认为这些课程内容“不纳入考试”,而如果在一些不考试的内容上耗费时间就无异于是浪费。殊不知那么薄薄的几册教材决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部,因为语文教材只相当于语文学习的一座“桥梁”,学生需要通过这座“桥梁”去阅读那些汗牛充栋的书籍。正因如此,新课标提倡教师要“用教材教”。再则,学校是“铁打”的学校,而学生却是“流水”的学生,每个学生的初中阶段学习时间也就三年,如果在这三年之内不能让学生参加(哪怕只当一次观众)上述的活动,那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他们来说那就是一句冠冕堂皇的空话、套话。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如果没有参加和经历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没有获得过这些本应有的活动给人的体验以及由此带来新发现新创造的思想火花,那不能不说是语文学习的遗憾———因为我们的教育鼓励和提倡的便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创造精神对于语文学习者来说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实实在在的从阅读开始,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收获进而激发创造精神。

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实施建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一书中说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鼓舞。”这是历史发展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挑战,也是语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所面临的必然选择。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现就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提出如下建议:

(一)以主题为单元构架,建构语文课程资源的主干体系,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初中语文教材中36个单元的文章都按主题式编排,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时既要深入挖掘各篇文章的深刻内涵,又要理解单元编排意图所在,抓住共同点或某一相关点来拓展、深化、迁移,引领学生对课文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何充分挖掘教材呢?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这是一个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单元,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事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但几篇课文所表达的作者境界却各不相同,在教学后面的课文《醉翁亭记》时,不妨让学生找出前几篇文章和前面学过的诗中反映作者情怀的句子并作比较,这样,同样是被贬,同样是失意文人,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柳宗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欧阳修“乐其乐”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比较,谁的境界高,学生就能一目了然,并能从中悟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课前或课后,让学生查阅关于名人如何面对挫折的资料,可以进行一次以“说旷达”为话题的作文训练,这样的训练既能把教材资源用进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实实在在地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新课改理念,拓展教材内容,同时又做到读写结合、学用结合,增大了课堂容量,深化了教学的思想性,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能更好地实现教材的人文性目标。教育科研、师训部门、学校还要加强对教师进行培训,增强教师对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

(二)以学生生活经历、网络资源、图书信息、社会实践活动等为辅,建构语文课程资源的辅助性体系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同,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可以进行语文学习。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除了把生活引进课堂,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之外,尤其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以外,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在语文的实践活动中去发展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才干。从而让他们在课堂中验证生活,在生活中感受语文。如上所述的《醉翁亭记》的综合性学习设计,可以引入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经历过的挫折体验、经历,再对比古人的境界。

一是充分利用好学校教育资源。“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传统的教育,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是适合工业文明、为工业社会服务的教育。”“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正在从根本上动摇和瓦解现行教育的基础,催生出适应信息文明、为信息社会服务的新教育。新教育就是‘信息化教育’”。基于此,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建好计算机教室,要不断增添现代教学设备,用好多媒体资源,特别是要多渠道分享“大数据”背景下的海量优质资源,比如目前教育部实施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工程,在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几乎可以说国内语文教学优质资源已经能够“一网打尽”,只要有时间,语文教师和学生,均可涉猎学习。与此同时,学校要购置新图书,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室、教学光盘、朗诵录音带、小黑板、教学挂图、卡片等资源,办好黑板报、文化专栏、橱窗、校园广播等,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的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等抽象目标,可以开展一些人文性的目标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我来当一天家长”活动,让学生更多地理解父母、孝敬父母、为父母分忧解难;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组织学生学习用多媒体课件编创课本剧、制作PPT课件等,增强互动交流,增强课堂的生动性;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从名人、历史中学习积极的人生态度,增添爱国情怀等。还可以适时开展班级或校级演讲比赛、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诗文朗诵比赛、汉字听写等活动,积极营造“大语文”教育环境,做足“环境育人”的功课,真正使环境成为语文学习资源,成为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抓手”。

三是充分利用好家长、社区的资源。如前所述,社区中蕴藏着宝贵的教育资源,学校要尽量开发和利用。通过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沟通,可以增进对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了解,也能让学生和家长更加信任教师,这也是教师备课常说的“备学生”的一个方面。了解学生,和学生在感情上就更加接近,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随着社会发展,家长的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城镇,由于人才比较集中,受过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家长比较多,有些家长还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协助做一些课外辅导工作,如督促学生读书、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帮助学生修改作文等等。社区里有作家,可以邀请他为学生做写作专题讲座,以自身写作实践向学生传授经验、介绍方法、交流体会;社区里有书法家,也可以聘请去做书法讲座;有劳动模范,有离退休老干部,可以请他作报告;社区里开展文艺演出、大型展览、体育比赛、演讲比赛等,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社区里有公园、景点、名胜古迹、大型企业等,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等等。综上所述,不论城镇还是农村学校,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大有可为,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对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港风吴韵的博客.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2012-8-16.

[2]李泓冰.愧对世界读书日[N].人民日报,2007-04-23.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作者:杨壮标,施莲珍 单位:1.凤庆县教育局,2.凤庆县第二中学

第五篇: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有效构建分析

摘要:在本文中,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需要语文教师一改传统教学理念,吃透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要求,巧设课堂教学环节,在有效引导学生科学分组、合理探究的前提下,精心设计、优化课堂,并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等。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方式

初中语文要想达到高效课堂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同时教师要一改传统的教学理念,并完全摒弃“填鸭式”教学方式,重点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小主人”。作为语文教师,我相信:只要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高效”,我们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有效提高。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要想有效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吃透理念,巧设导入

初中语文教学的编制工作遵循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对语文教材中的知识重点、教学目标和难点等务必理清,并根据自己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近况进行预设自己的课堂教学。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务必要在一堂课的导入时进行巧妙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扣人心弦,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知识的魅力所在。

二、科学分组,合作探究

科学性、有序性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这样不仅突显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开展小组合作,就必须进行分组,这就需要做为主导地位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地分组,即可以结合学生的成绩、能力或性格特征等来进行“一帮一,优帮差”地合理分组,将小组分为若干个,其中每组中的人员分工要明确,要尊重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特征,要让每位学生都能为自己的小组出力,在增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要提倡小组与小组之间展开竞争。作为教师,我们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也要兼顾每位学生的感受和实际情况,对于优生要鼓励,但是对于差生更要予以重点关注和帮扶,让学生彼此间在合作学习的前提下,也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综合质量,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达到“高效”。

三、精心设计,优化课堂

教学过程,应精心设计。尊重学生,教态亲切,平等对待。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的美的散文。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运用这种审美化、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讲课,就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充分显示出教学语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优化课堂提问。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课堂上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选择不当则可能弄巧成拙,破坏课堂气氛。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基本可以从课堂设问的性质和方法上做出评价。争创个性化的教风。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检查、帮助、促进。教师要投入小组活动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如,作业批改在以前一直是由教师全权负责,学生没有机会参与进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鼓励学生参与到作业批改中来,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向的同时,让学生对作业进行互相批改。学生在小组中的批改中,往往会更加负责,更加认真,对彼此作业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进行争论。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重温,还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学生的评判能力进行有效地锻炼,同时也能够使得我们的课堂学习更加完善和精彩。

四、教学反思,总结经验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即对课堂教学中的过程进行梳理和再认识,通过教学反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事实上,大凡优秀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后教学反思,并且能够长期地坚持下来,同时他们也养成了长期思考、总结经验的良好习惯。因为只有通过对课堂教学地反思和总结,才可以有效地积累教师地教学经验,才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总之,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是每位教师所努力探索和钻研的新方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现,需要广大一线教师付出更多地时间和经验去累计,只有经过教学实践中地不断摸索,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才能让学生爱上语文,并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真正地达到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赵丽林.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A].2015年10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

[2]姜霞.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策略[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4年05期.

[3]吕钰桢.浅谈初中语文积累的概念与方法[A].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

[4]裴亚芬.关于初中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思考[A].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6.

[5]但楠.开展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J].中华少年.2016(26).

作者:雷鸣 单位:徽县第二中学

第六篇:中学语文课堂语言艺术

[摘要]中学语文课堂要注重语言艺术,展现出语言文字特有的生命力。语文教师要在生活与教学中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用博学多闻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语言文库,以便自己能在课堂上用抑扬顿挫的语言感染学生的心灵,用巧妙生动的评价语言激励学生,适当采用幽默的语言烘托课堂气氛。语文教师只有博学多闻,运用抑扬顿挫、机智幽默的语言,巧妙生动的评价,才能让丰富的语言艺术给语文课堂注入一股股春风,让学生在轻松、幽默的语言氛围中如沐春风。

[关键词]语言艺术;抑扬顿挫;生动评价;博学多闻

语文是关于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艺术的展现。中学语文课堂要注重语言艺术,展现出语言文字特有的生命力。语文教师要掌握语言的艺术,离不开专业的语言训练,离不开语言知识的积累,离不开教学中语言运用的思考和良好的教学心态。教师需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积累,总结出大量的语言规律,运用多种方式展现语言的魅力,训练自身运用语言的艺术性。笔者深知语言的艺术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尝试运用语言在课堂中寻找新的突破口。例如,笔者关注赵本山小品的语言特点发现,赵本山通过其独特的语言艺术表达在人们心中塑造了一个“憨厚而略带狡黠、木讷而有爆发式的灵敏、土俚而窥悉时尚、愿意向人申诉又乐于略作自嘲性格的形象”,给观众带来了快乐。由此,笔者想到了以语言为主的语文课堂,是不是也应该发挥语言的魅力,让语言点燃课堂,让语文课堂在语言艺术中如沐春风。

一、用抑扬顿挫的语言感染学生的心灵

教师在讲课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在语音、音量、声调、语速、停顿时间等方面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可利用昂扬顿挫的语言创设独特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执教«安塞腰鼓»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把作者描述的我国西北的腰鼓声转化为课堂语言。文中的腰鼓声有时是“铿锵的节奏,心灵的激荡”,有时是“慷慨激昂”,有时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在变化中彰显魅力,与语言的艺术如出一辙。教师不妨思考,如何运用这种抑扬顿挫,在语文课堂上创设充满心灵震撼的语言环境,洗涤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享受学习获取知识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稍瞬即逝的,而是深层次的内在收获。

二、用巧妙生动的评价语言激励学生

精妙的课堂评价语言对学生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教师的一句评语会对学生的心境产生不同的影响,他们或因教师的评价更加积极学习,或因教师的评价消极应付,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执教九年级上册«雨说»这篇抒情诗时,一位学生把诗读得很平淡,笔者在反馈中并没有简单地指出他朗读时的缺点,而是针对他的朗读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觉得这首诗对儿童的叮咛还不够,作者希望中国儿童能够快乐幸福、充满朝气的愿望表达还欠缺一些,如果你在朗读时语气再缓和、温柔一些就更好了,你能再尝试吗?”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明白了该如何读这首诗,朗读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当他第二遍朗读时,笔者感觉到了他感情的运用。教学中,评价无处不在,教师不能忽略哪怕是很简短的评价语。当学生回答完教师的提问后,如果学生答得好,教师要及时表扬,可以用“见解独到”“对了,你很会看文章”“说得很有道理”等语言进行评价;如果学生发言不太好,说不到要点,品味不到位时,为了不使学生感到挫败,教师可以竖起拇指说:“你这样回答已经很棒了”“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你真行”“再努力一下你就成功了”“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好吗”“你说得太好了,我怎么没想到呢”等等。实践证明,教师运用语言艺术进行生动巧妙的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课堂也因此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三、用博学多闻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语言文库

良好的语言修养是教师必备的条件,无论教育方式多么的现代化,都替代不了教师的“讲”。“讲”的艺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锤炼。掌握娴熟的语言艺术需要有强大的语言文库作为支撑。更新、丰富自己的语言文库是现代语文教师必须做的。现代的语文教师要通晓电脑、科技、网络、哲学等,更要集百家之所长,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更新自己的语言文库。只有才华横溢、博学多闻的语文教师,才能以个人的才学“征服”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教师不仅仅要学习经典,还要跟得上时代,不断更新自己的语言文库,学习网络用语。一方面,我们生活在网络时代,网络用语应用广泛,教师要学习网络用语,便于使用网络;另一方面,学生往往喜欢网络化的语言,在生活中他们也经常使用,教师要懂得学生就要懂得学生的语言。网络是现代教师要不断学习的方向,也是这个时代教师应具有的一个重要能力。一个才华横溢和博学多闻的教师引经据典、睿智幽默,必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如沐春风。

四、适当采用幽默的语言

人每天都要说话,但要把“话”说好,说得精彩,却不容易。教师每天授课,要做到用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语言幽默诙谐,课堂气氛就会轻松愉快,学生就会兴趣倍增,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幽默的课堂语言,能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它可以使泪水盈眶的人眉开眼笑,心思凝重的人心情舒畅。魏书生老师的课能够如此吸引学生,就是因为他适当地采用了幽默的语言,营造了一种欢乐向上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例如,笔者在执教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一课时,在导入部分借用了小品«钟点工»中赵本山的开场白:“睡得腰生疼,吃得直反胃,脑袋直迷糊,瞅啥啥不对。追求了一辈子幸福,追到手明白了,幸福是什么?答,幸福就是遭罪。”在笔者模仿了小品中的这一情节后,学生都笑了,并开始思考幸福的含义。这样类似的引用往往能让学生开怀大笑,起到了妙趣横生的幽默效果,不仅能烘托课堂气氛,还能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笔者发现,课堂内容与小品相结合,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师合情合理地把小品中的流行俏皮话穿插在教学中,学生会感到兴奋,对教师而言,这也是对语言艺术的一种追求。如何借用当下的流行语、网络语言、影视小品作品中的幽默语,是教师需要思考的运用语言的艺术。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博学多闻,运用抑扬顿挫、机智幽默的语言,巧妙生动的评价,才能使教育成为一门艺术,而不是一种技术。教师面对的是人的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因此,课可以不完美,但一定要有生命。只有运用语言的艺术,语文课才能焕发生机。语文教师用语应该在规范化的同时具有艺术性,就像综艺节目的主持人一样,让丰富的语言艺术给语文课堂注入一股股春风,让学生在轻松、幽默的语言氛围中如沐春风,这也是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长久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孙绍振.幽默答辨50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3]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4]乔春萍.浅析赵本山小品思想主题及舞台表现[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1).04

作者:张顺珠 单位:南平市建阳区徐市中学